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川崎病延迟诊断、丙球耐药和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14:40

  本文关键词:川崎病延迟诊断、丙球耐药和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川崎病 独立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摘要】:目的:明确不完全和过渡型KD、年龄相关KD.KD合并病原体感染、KD延迟诊断、IVIGRKD.急性亚急性KD合并CAL、恢复期KD合并CAA或持续CAL的临床特征、独立危险因素,和(或)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1-2014.12间KD住院病例和发病1月心超随访资料。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组间有显著差异的临床特征,多因素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最后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AUC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基本资料本组资料男女比为1.62:1,6月-5岁占71.3%;5-6月住院比例为22.8%,12-1月住院仅13.7%;双变量直线回归分析KD月住院例数与杭州市当月平均PM10关系为R2=0.0342,p=0.12,与当月平均PM2.5关系为R2=0.0888,p=0.157;IVIGR发生率为17.9%,急性亚急性期CAL发生率为24.1%,恢复期(发病1月)暂时性CAL占13.7%,持续性CAL占12.6%,CAD占12.5%,CAA占2.3%,GCA占0.5%。2.与iKD组比较,cKD组血常规指标(IVIG治疗前后血沉,CRP,WBC, NE,NE绝对值)和血生化指标(ALT.TBil和GGT升高和血清铁蛋白)均显著升高,ALB显著降低;iKD组延迟诊断比例显著升高(3.8% vs 10.5%,p=0),两组IVIGR (18.7% vs.17.3%,p=0.392)和CAL(22.4% Vs.25.3%,p=0.115)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tKD与cKD、iKD比较分别有8个、33个实验室指标有显著差异,IVIGR率无显著差异(17.4% vs 18.7%、17.2%;p=0.692),tKD组延迟诊断率与cKD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iKD(3% vs 3.8%、12.4%;p=0.557和0),tKD组CAL率显著低于cKD.iKD两组(15.5% vs 22.4%、22.7%;p=0.013和0)。3.与典型年龄组比较,小年龄组KD入院主要诊断标准数显著减少而大年龄组无显著差异,大年龄组KD延迟诊断比例显著升高而小年龄组无显著差异,大和小年龄组性别比例、IVIGR和CAL率均无显著差异;与典型年龄组比较,血常规指标(IVIG治疗前后WBC,LY,LY绝对值,EO,EO绝对值,MO,MO绝对值,Plt和PCV)在小年龄组显著升高而在大年龄组显著降低,病原体阳性率、ALB和血钠在小年龄组显著降低而在大年龄组显著升高。4.与病原体阴性KD比较,病原体阳性KD男女比例显著降低,5岁KD比例升高,KD延迟诊断、IVIGR和CAL率均无显著差异;血常规指标(IVIG治疗前后ESR,WBC,NE,NE绝对值,LY,NLR)和血生化指标(ALT,AST,ALB,TBil)均无显著差异。5.与无延迟诊断KD比较,延迟诊断组男女比例、5岁KD比例和CAL率显著升高(2.23:1 vs 1.57:1,p=0.047;19.6% vs 13.2%,p=0.026;44.3% vs 21.6%,p=0),血常规指标(治疗前后CRP,NE,NE绝对值,NLR)和血生化指标(ALT,TBil,GGT,铁蛋白)显著降低;多因素回归分析入院发病≥9天延迟诊断OR为19.5,总热程≥10天OR为36.1,主要诊断标准数越少OR越高。6.多因素回归分析IVIGRKD的OR值表明总热程≥7天为2.94,延迟诊断为1.64,GGT≥25U/L为1.38,血钠≤135mmol/L为1.68,治疗前NLR2.8为1.58,治疗前Plt≤350x 10^9/L为1.39,联合预测的AUC为0.685,敏感性60.7%,特异性66.5%。多因素回归分析≤6月IVIGRKD的OR值表明总热程≥7天为3.63,血钠≤135mmol/L为2.02,治疗前NLR≥I.9为3.11,治疗前Plt350×10^9/L为2.20,联合预测的AUC为0.746,敏感性82.1%,特异性53.8%。7.多因素回归分析急性亚急性期KD并CAL的OR值表明男孩为1.45,总热程≥8天为1.78,IVIG R为1.42,ALB35.9g/L为1.53,治疗前MO≥5.9%为1.36,联合预测的AUC为0.634。多因素回归分析≤6月急性亚急性期KD并CAL的OR值表明总热程≥8天为3.61,延迟诊断为3.49,ALB35.9g/L为2.07,联合预测的AUC为0.731,敏感性64.7%,特异性80.9%。8.多因素回归分析恢复期KD合并持续CAL相对冠脉正常的OR值表明,男孩为1.50,总热程≥8天为1.91,延迟诊断为3.52,IVIGR为2.24,ALB≤35.9g/L为1.62,治疗前EO≥2.2%为1.51,联合预测的AUC为0.707,敏感性67.8%,特异性63.1%。多因素回归分析恢复期KD合并持续CAL相对暂时CAL的OR值表明,IVIGR为1.70,GGT≥25U/L为1.55,治疗前Plt≥400x 10^9/L为2.09,联合预测的AUC为0.631。多因素回归分析恢复期KD合并暂时CAL相对冠脉正常的OR值表明,男孩为1.45,总热程≥8天为1.61,血钠≤135mmol/L为1.46,治疗前NE59%为1.38,联合预测的AUC值为0.601。9.多因素回归分析恢复期KD合并CAA相对冠脉正常的OR值表明,男孩为3.17,总热程≥8天为5.16,延迟诊断为3.71,IVIGR为5.70,联合预测的AUC为0.845,敏感性70.2%,特异性87.5%。多因素回归分析恢复期KD合并CAA相对CAD的OR值表明,大于5岁发病为4.44,总热程≥8天为3.41,IVIGR为4.10。多因素回归分析恢复期KD合并CAD相对冠脉正常的OR值表明,男孩为1.61,治疗前血沉≥67mm/h为1.59。结论:1.KD发病以男孩和6月-5岁多见,住院高峰在5-6月而低谷在12-1月;PM10和PM2.5与KD住院人数无线性相关关系;超半数冠脉损伤在恢复期退缩至正常。2.完全KD炎症程度更为剧烈,而不完全KD易致延迟诊断;过渡型KD是KD的一种过渡状态,早期认识可减少延迟诊断和CAL。3.KD随发病年龄增大炎症程度减轻,合并病原体感染增多,典型年龄之外易出现延迟诊断。4.女孩和大年龄儿童KD易合并病原体感染;KD合并病原体感染后血管炎症程度、临床表现、治疗和结局均无显著变化。5.延迟诊断KD以男孩和5岁患儿多见,并易导致冠脉损伤。入院发病天数长,总热程长和主要诊断标准数少是延迟诊断的独立危险因素。6. IVIGRKD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总热程长、延迟诊断、GGT高、血钠低、治疗前NLR升高和治疗前P1t降低;进一步分析≤6月IVIGI RKD亚组可优化预测模型。7.男孩、总热程长、IVIGR、ALB低和治疗前MO升高是急性亚急性期KD并CAL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6月KD亚组并CAL可优化预测模型。8.KD并持续CAL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孩、总热程长、延迟诊断、IVIGR、白蛋白低、治疗前血沉升高和治疗前EO升高,可用于联合预测持续CAL。9. KD-CAA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孩、总热程长、延迟诊断和IVIGR,联合预测CAA效果理想。
【关键词】:川崎病 独立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25.4
【目录】:
  • 致谢5-7
  • 中文摘要7-11
  • 英文摘要11-26
  • 1 引言26-29
  • 2 方法29-32
  • 3 结果32-71
  • 3.1 基本资料32-37
  • 3.2 不完全KD和过渡型KD研究结果37-40
  • 3.3 不同年龄段KD研究结果40-44
  • 3.4 病原体阳性KD研究结果44-45
  • 3.5 延迟诊断KD研究结果45-47
  • 3.6 IVIGRKD研究结果47-56
  • 3.7 急性亚急性期KD合并CAL研究结果56-62
  • 3.8 恢复期KD合并持续性CAL和暂时性CAL研究结果62-66
  • 3.9 恢复期KD合并CAD和CAA研究结果66-71
  • 4 讨论71-94
  • 4.1 KD流行病学和临床基本特征71-72
  • 4.2 不完全KD和过渡型KD的临床特征72-75
  • 4.3 ≤6月龄KD和>5岁KD的临床特征75-77
  • 4.4 KD合并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77-78
  • 4.5 延迟诊断KD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78-80
  • 4.6 IVIGRKD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分析80-84
  • 4.7 急性亚急性期KD合并CAL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分析84-88
  • 4.8 恢复期KD合并持续和暂时CAL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分析88-91
  • 4.9 恢复期KD合并CAD和CAA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分析91-92
  • 4.10 局限性92-94
  • 5 结论94-95
  • 6 论文表格合集95-146
  • 参考文献146-158
  • 附件158-160
  • 文献综述160-294
  • 参考文献238-294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94-29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蒋利萍,杨锡强,李欣,王莉佳;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0L表达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3年04期

2 解玉;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与内皮功能障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3 陈婧;马彬;林丽星;薛一鸣;;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8期

4 罗晓南;刘凤;江荣;;54例川崎病患者早期识别与诊断的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14期

5 黄国英;;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策略[J];儿科药学杂志;2011年02期

6 陈蔚;易岂建;;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4年01期

7 曾海江;李静;;川崎病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K-MB的变化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赵志青;王树红;;C反应蛋白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的水平变化[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9 胡岩;魏向阳;毛善林;;两种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年10期

10 黄秒;董国庆;蒋红英;张纪泳;石小娟;;川崎病患儿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晶晶;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俊;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NOS及相关趋化因子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罗鹏飞;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综合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蕊华;甲基强的松龙治疗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2 王敏;T淋巴细胞CD40L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3 俞岑妍;2003-2007年上海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李艳飞;Z值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沈勤;不同方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的Meta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6 豆吉娟;内皮保护剂治疗川崎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孙亚伟;凝血酶敏感蛋白-1对川崎病冠状动脉评价的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纪玉晓;FCGR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川崎病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9 陈伟;CASP3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及冠脉损害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刘小庆;36例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高危因素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5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055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9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