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中国人群Bietti结晶样角膜视网膜变性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14:27

  本文关键词:中国人群Bietti结晶样角膜视网膜变性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Bietti结晶样角膜视网膜变性 分子遗传学 人口学 临床表型 CYP4V2 突变 基因 基因筛查/咨询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Bietti结晶样角膜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Corneoretinal Dystrophy,简称BCD)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通常20-30岁发病,50-60岁致盲。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4q35~4qter的CYP4V2。该基因编码产物为52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属于CYP450家族,基因全长19kp,包含11个外显子。DNA测序分析世界范围内218个患者在CYP4V2上有62种改变(截至2015年1月)。研究发现中国人群中BCD发病率高,据预测为1/24000。到目前为止,临床报道集中于少数病例基因突变筛查和不完整的临床特征描述。而对BCD人口学特征、遗传特征、临床特征缺乏大宗病例研究。鉴于以上存在的BCD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依托本单位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学术优势和本研究单位所处的地域优势,拟以西南地区大样本BCD家系先证者基因检测为契机对BCD人口学、遗传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掌握中国人群BCD人口分布、患病率、致病基因热点分布、临床特征、基因型和表型相关性,为深入研究BCD发病机制和个性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215例BCD患者行规范的人口学和遗传信息登记并进行详细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职业、发病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能力、营养状况、家庭抚养环境、出生地及祖籍、非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家族史、近亲结婚史及全身其他疾病情况等。收集和分析家系患病情况、婚育状况、双胞胎患病情况,根据BCD患者的病例数和病源,分别统计本院就诊患者中、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简称RP)患者中BCD患病率、家系分布及地域分布特点。2.115例BCD先证者进行了致病基因筛查,其中92例行CYP4V2扩增直接测序,即设计并合成10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YP4V2的11个外显子并对其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其余23例先证者行致病基因二代测序,发现致病突变进行Sanger验证。在家系患者和表型正常的家庭成员中以及100名正常对照组中进行新突变验证。突变类型为splice mutation进行m RNA定量分析和测序,部分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时采用insilico分析蛋白质结构、功能域、表面电荷分布改变的预测。采用目标序列捕获芯片,运用目标序列捕获芯片和高通量的ngs技术对1个5代以上bcd大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3.对146例bcd患者292眼完成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视野(visionfield,vf)、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ferg)、眼底彩照、眼底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和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y,oct),对af、ferg和mferg进行分型,对oct进行分期,分析不同af分型的临床特征,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分析115例bcd家系先证者和家系患病成员表型和基因型相关性,分析1个bcd大家系患者致病基因及临床特征。结果1.184个家系215名患者,男女比例为110:105,均为汉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184个家系患者唯一遗传方式,近亲结婚患病比例为3.2%;一对同卵双胎女性bcd患者,占家系患者0.6%。家系中bcd表型和正常表型的比例为1:3.8;患者、养子女、养父母的患病比率1:0:0;家系中一级亲属患全身疾病比率约25.1%。bcd在rp中的比例为18.5%,在本院就诊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6/10万;bcd患者初始症状平均年龄31.7±16.8岁,就诊年龄平均41.8±23.1岁,就诊年龄和发病年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龄段患者发病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215例bcd患者中95%出生地在中国西南地区,其中祖籍来自湖南、湖北、广东三省患者占30.7%。80%患者生活居住源于农村,20.1%女性患者疾病加重与妊娠,分娩,哺乳,绝经有关,10%患者认可不良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剧病情进展。2.115例bcd先证者分离出cyp4v2突变共22个,其中9个是新的;最常见的突变是c.802_810del17insgc,其等位基因频率为48.7%(112/230)。10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新的错义突变。dbsnp预测均为有害。insilico分析y343d突变体改变了cyp4v2蛋白质二级结构和蛋白表面电荷分布。3.146例bcd患者视网膜和玻璃体内观察到结晶颗粒,红外眼底照相中结晶颗粒显示最清楚,结晶沉积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受损的程度与af分型、oct、mferg结果显示视网膜局部形态和功能受损一致,早期患者无视力下降和夜盲症状。i期bcd患者af多为椒盐型低af,61.8%2-3期bcd患者呈地图样低af、弥漫低af、血管型高af分别占30.2%、55.6%、13.1%。oct分期显示黄斑区中心凹下视网膜外层交叉区、肌样体区、椭圆体区,外界膜依次缺失、rpe/bruch膜薄变和脉络膜厚度渐变薄的过程。af分型、va、mferg-p1波1环振幅密度、1-4环振幅密度总和、1-6环振幅密度总和、csft、患者年龄以及眼底分期之间两两相比p0.01。然而5种ferg分型显示视网膜感光细胞受损多样性,早期ferg正常的bcd患者,mferg异常,首发症状为夜盲的患者ferg为cone-dominantferg,而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的bcd患者ferg为rod-dominant型。bcd患者平均每年视力下降比率为6.44%,3年内bcd患者眼底改变缓慢,而af的变化明显。bcd患者af分型与va、mferg-p1波振幅密度、csft、患者年龄以及眼底分期直接相关,p0.01。af分型、oct分期和mferg分型是高度相关的。1型椒盐状af的bcd患者其oct分期显示为1~2期改变,mferg表现正常型或降低型;2型地图样af患者的oct改变显示2~4期改变,50%患者mferg为降低型,50%为熄灭型;3型弥漫型af患者相应的oct分型为3~5期改变,80%患者mferg熄灭型;4型血管型af患者oct5期,mferg均呈熄灭型。早期ferg正常的bcd患者,mferg异常,首发症状为夜盲的患者ferg为cone-dominantferg,而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的bcd患者ferg为rod-dominant型。4.纯合突变c.802-8_810del17insgc、c.1091-2ag和复合杂合突变c.802-8_810del17insgc+c.992ac、c.802-8_810del17insgc+c.1091-2ag四种突变类型组合占115例bcd先证者cyp4v2筛查全部等位基因比例分别为28.1%、5.3%、14.0%、6.1%,各组发病年龄和病程比较,p0.05。不同患者拥有纯合突变c.802-8_810del17insgc的ferg和mferg比较,p0.05。而同一家系内bcd患者发病年龄、眼底分期均不同。5.1个bcd大家系12名患者致病基因是prpf3,表型呈典型rp,临床特征夜盲出现早,30岁左右呈法律盲,其遗传模式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致病基因筛查为cyp4v2,临床表型为bcd,临床特点:夜盲出现晚,病情进展缓慢,父母及儿子为隐性携带者,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1.通过中国人群bcd人口学特征、遗传特征、患病率分布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bcd患者地域分布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之间的关联,关注到环境因素对bcd发生发展的干扰因素。2.本研究样本的最常见致病突变热点是cyp4v2外显子7的缺失插入突变(c.802-8_810del17insgc),识别并得到验证的9个新突变扩大了cyp4v2突变谱,中国人和欧美籍患者的突变谱不同,存在种族差异。3.BCD患者AF分型较传统眼底分期更合理反映了BCD后极部视网膜外层形态变化和功能异常特征以及BCD进程,可以作为BCD临床相关研究的评价标准。4.CYP4V2基因型与BCD发病年龄、病程或ERG变化无关联,即使在同一家系患者中,即BCD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高度变异,提示除基因突变因素外环境因素在BC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5.BCD复杂大家系中2种以上共存独立基因发现、表型和遗传模式差异为遗传学研究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Bietti结晶样角膜视网膜变性 分子遗传学 人口学 临床表型 CYP4V2 突变 基因 基因筛查/咨询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74.1
【目录】: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5-8
  • 英文摘要8-12
  • 中文摘要12-16
  • 第一章 前言16-19
  • 第二章 中国人BCD遗传学研究19-53
  • 2.1 引言19
  • 2.2 中国人BCD人.学特征19-23
  • 2.2.1 资料和方法19-20
  • 2.2.2 结果20-23
  • 2.3 中国人BCD遗传特征23-25
  • 2.3.1 资料和方法23-24
  • 2.3.2 结果24-25
  • 2.4 中国人BCD分子遗传学研究25-48
  • 2.4.1 资料与方法25-37
  • 2.4.2 结果37-48
  • 2.5 讨论48-52
  • 2.6 小结52-53
  • 第三章 中国人BCD临床特征研究53-92
  • 3.1 引言53
  • 3.2 BCD临床数据库建立53-56
  • 3.2.1 资料和方法53-55
  • 3.2.2 结果55-56
  • 3.3 中国人BCD临床特征56-72
  • 3.3.1 资料和方法56-58
  • 3.3.2 结果58-72
  • 3.4 中国人BCD患者基因型和表型分析72-86
  • 3.4.1 资料和方法72
  • 3.4.2 结果72-86
  • 3.5 讨论86-91
  • 3.6 小结91-92
  • 第四章 一个BCD大家系患者致病基因筛查和临床表型分析92-104
  • 4.1 引言92
  • 4.2 资料和方法92-93
  • 4.3 结果93-102
  • 4.4 讨论102-103
  • 4.5 小结103-104
  • 全文结论104-105
  • 参考文献105-113
  • 文献综述CYP4V2基因突变与结晶样视网膜变性临床表型的研究进展113-123
  • 参考文献118-123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123-124
  • 致谢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宗贤;;铺路石状视网膜变性[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5年04期

2 杨淑芬,,杨明光;9例晶样视网膜变性报告[J];云南医药;1995年04期

3 程凌云,出田秀尚,张文一,大河原进;犬周边部视网膜变性的病理改变[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年03期

4 林云虹,初宪华,张俊华;结晶状视网膜变性20例报告[J];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吕杰,曹燕,曹坤忠;近视的周边视网膜变性的预防性激光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2年01期

6 白霞;胡庆哲;马玉东;施蓓;孟凡鑫;;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视网膜变性的形态学改变[J];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7 吴宏,王桂云,张晓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变性进展[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2年02期

8 彭惠,彭俊超;不同类型视网膜变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陈少军;阴正勤;李世迎;王仕军;;慢性光诱导建立微型猪视网膜变性模型的研究[J];眼科研究;2008年10期

10 胡丽兴;聂清;张玉秋;王敏;;激光光凝预防性治疗视网膜变性[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乐萌;杨丽萍;;内质网应激反应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张莉;;半导体激光治疗LASIK术前视网膜变性的临床观察[A];2008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胡德荣;干细胞治疗视网膜变性有了实验依据[N];健康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孟晓红;中国人群Bietti结晶样角膜视网膜变性遗传学和临床特征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王磊;CERKL突变导致视网膜变性的分子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陈少军;新生小猪全层视网膜移植治疗光性视网膜变性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俊;光诱导视网膜变性猪模型移植治疗中活体鉴定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2 马纳;“川芪方”眼部制剂对实验性视网膜变性的疗效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3 郑祥榕;降解CSPG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视网膜变性的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王凌妍;RCS大鼠视网膜变性过程中α亚型神经节细胞形态学变化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5 乔淑红;遗传性视网膜变性中感光细胞凋亡与Fas和Bcl-2蛋白的表达[D];青岛大学;2002年

6 霍银平;大学生近视眼周边视网膜变性特征和屈光度及眼轴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83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083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