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口腔菌斑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不同材料的粘附性

发布时间:2017-12-05 21:07

  本文关键词:口腔菌斑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不同材料的粘附性


  更多相关文章: 细菌生物膜 口腔材料 粘附 抑制作用 抗菌性能


【摘要】:龋病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龋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病变进一步可发展到牙髓和根尖周组织,严重时可影响全身健康。口腔中的菌斑与龋病密切相关,被认为是龋病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变异链球菌已成为公认的致龋菌,在龋病的进程中被认为是重要的病原因子。血链球菌作为口腔中的常驻菌,是口腔中比例最多的细菌,也是牙面的早期定居菌牙菌斑的优势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与慢性牙周炎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主要凭借一些龈上菌斑,例如口腔链球菌的作用定殖到口腔中。口腔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粘附具有多形性。牙龈卟啉单胞菌表面有长短不一的菌毛,研究证明这种粘附与其相关。当牙龈卟啉单胞菌进入口腔与口腔链球菌发生粘附作用时,龈下菌斑的增殖能被龈上生物膜阻止。研究口腔菌斑间的相互粘附及抑制作用对口腔疾病的治疗研究有重大意义。近几年来,口腔内新型材料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除了传统的玻璃离子,磷酸锌水门汀,树脂材料以外,牙科渗透树脂-Icon开始应用于牙齿邻面及唇颊面龋损微创治疗;生物陶瓷材料开始应用于根管内的充填材料。各种口腔材料的抗菌性能及临床应用上如何选择材料成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建立口腔内主要菌种的生物膜模型,利用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生物膜的影响。并通过模拟口腔内生物膜形成的初始状态,即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于龈上与口腔链球菌形成龈上菌斑后,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各种不同口腔材料的能力,进一步揭示龈上生物膜阻止龈下菌斑增殖的现象,比较细菌粘附不同口腔材料能力的不同。选取了常见的龈上菌斑细菌-变异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常见的龈下菌斑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粪肠球菌。采取多个时间段来观察细菌粘附各种材料性能的不同及其生物膜的形成,从而揭示了在体外环境下不同口腔修复材料及根管充填材料对龈上及龈下菌斑粘附性能的区别。最后建立人体内各种不同口腔充填材料的新型菌斑生物膜模型,采用DNA提取,Miseq测序,生物学信息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材料上细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分析不同材料上各种细菌的种类及丰度。通过研究发现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菌液浓度在1.5×l08 CFU/ml时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定殖有抑制效果。变异链球菌和血链球菌浓度在3×l08 CFU/ml时候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比浓度为1.5×l08 CFU/ml更明显。血链球菌上清液/变异链球菌上清液均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而且血链球菌上清液比变异链球菌上清液更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树脂材料块与AH-Plus材料块表面有大量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MTA、玻璃离子、Icon、iRoot-SP、BP、FS材料块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的数量较少。树脂材料块与磷酸锌水门汀材料块表面变异链球菌粘附的数量最多,而玻璃离子材料块和Icon材料块表面变异链球菌粘附的数量较少。树脂材料块与磷酸锌水门汀材料块表面粘性放线菌粘附的数量较多,而Icon材料块和玻璃离子材料块表面粘性放线菌粘附的数量较少。AH-Plus材料块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的数量最多,而MTA材料块表面牙龈卟啉单胞菌粘附的数量最少。AH-Plus材料块表面粪肠球菌粘附的数量最多,而iRoot-FS材料块表面粪肠球菌粘附的数量最少。体内模型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玻璃离子和Icon渗透树脂预防继发龋的性能优于磷酸锌水门汀和Z350树脂。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中菌种间的相互抑制作用,为阐述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相互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将最近几年的口腔内新型材料:Icon、MTA、iRoot等引入实验,比较细菌粘附新型材料与口腔内以往常用材料数量的多少,为材料的选择及新型材料的使用及改造打下理论基础;采用体内及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细菌对不同材料的粘附能力;引入新型原位菌斑生物膜口内模型,采用DNA提取,Miseq测序,生物学信息分析的方法为体内生物膜模型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8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明;王芬;武金明;仇宁;;iRoot SP用于单尖充填技术根尖封闭性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4年01期

2 王芬;武金明;薛明;;根管封闭剂iRoot SP根尖封闭性能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1256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56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5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