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范及分布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6 23:34

  本文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范及分布规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冠心病 支架术后 中医证候 辨证规范 分布规律


【摘要】:第一部分基于关联分析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的文献研究目的:通过研究近25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医证治相关的文献,获取其主要证型分布规律及建立各主要证型特异性辨证资料备选库,总结基于文献研究的冠脉支架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辨证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结合手工查阅的方法,检索出1990年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中医证治相关的文献,通过频数分析、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等研究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各主要证型的辨证标准,总结出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建立各主要证型辨证诊断的辨证条目备选库。结果:命中895篇相关文献,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193篇,平均复合影响因子0.658。研究显示,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出现频数超过5%的主要证型有6个,分别为:气虚血瘀证(26.68%)、气阴两虚证(15.62%)、痰浊血瘀证(13.67%)、气滞血瘀证(13.23%)、热毒血瘀证(8.46%)、阳虚血瘀证(5.21%),合计(82.87%)。对每个证型的辨证条目进行频数分析,取最小支持度1%,最小置信度20%,分别将符合的条目按频率从高至低排序:1、气虚血瘀证共12个辨证条目(神疲/少神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涩脉胸闷痛舌淡白面色fD白/苍白/淡白语音低沉无力细脉肥胖自汗食欲差白苔);2、气阴两虚证共15个辨证条目(神疲/少神胸闷痛细脉盗汗舌红舌有裂痕面色潮红舌淡白促脉呼吸急促/气促/短气头晕结脉代脉);3、痰浊血瘀证共20个辨证条目(滑脉滑/腻苔舌边有齿印/胖大胸闷痛白苔肥胖食欲差痰液清稀/量多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厚苔黄苔舌淡白嗜睡细脉白痰头晕神疲/少神薄苔黄痰痰液浓稠);4、气滞血瘀证共15个辨证条目(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胸闷痛涩脉弦脉食欲差面色晦暗心悸细脉口干/口苦失眠黄苔舌淡白肌肤甲错精神亢进/烦躁薄苔);5、热毒血瘀证共23个辨证条目(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舌红胸闷痛精神亢进/烦躁数脉面色赤红黄苔语音高亢怕热呼吸急促/气促/短气小便黄大便燥结厚苔口气异常滑/腻苔实脉痰液浓稠黄痰滑脉口干/口苦薄苔洪脉失眠);6、阳虚血瘀证共24个辨证条目(细脉面色胱白/苍白/淡白面色晦暗畏寒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白痰涩脉小便清白苔胸闷痛沉脉滑/腻苔滑脉肢冷神疲/少神大便清稀舌淡白呼吸急促/气促/短气迟脉夜尿多薄苔痰液浓稠结脉代脉)。结论:基于文献研究得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浊血瘀证、热毒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6个,并形成各个证型的辨证诊断参考条目库。第二部分基于德尔菲法的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建立目的:基于文献研究结果,通过德尔菲法对全国专家进行咨询问卷调查,总结出全国专家对于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主要证型的辨证要点重要性评价的一致性意见,最后形成主要证型的诊断模型。方法:由课题组基于文献研究的结果,结合中医诊断学教材、胸痹心痛病相关诊治指南,制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表。运用德尔菲法对全国三甲中医院遴选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通过算术均数、满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统计专家们对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对各主要证型的每个辨证条目的重要性评价的共识。最后通过百分权重赋权法对各辨证条目赋权,由课题组根据权重大小形成各个主要证候诊断模型的辨证标准。结果:遴选出23位专家共进行了 2轮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均大于0.8;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的协调系数分别为:气虚血瘀证0.240、0.289;气阴两虚证0.557、0.404;痰浊血瘀证0.417、0.409;气滞血瘀证0.721、0.211;热毒血瘀证0.418、0.230;阳虚血瘀证0.623、0.270;根据调查问卷结果,专家认为:1、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样为6个: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浊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毒血瘀证、阳虚血瘀证;2、术前证型分布按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痰浊血瘀证(25.47%)、气滞血瘀证(20.91%)、热毒血瘀证(17.18)、阳虚血瘀证(15.32%)、气虚血瘀证(14.49%)、气阴两虚证(6.63%);3、术后1周证型分布按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痰浊血疲证(21.85%)、气滞血疲证(18.43%)、气虚血瘀证(17.81%)、热毒血疲证(16.77%)、阳虚血瘀证(14.70%)、气阴两虚证(10.35%);4、术后3个月按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气虚血瘀证(24.22%)、气滞血瘀证(15.73%)、气阴两虚证(15.32%)、痰浊血瘀证(15.32%)、热毒血瘀证(14.70%)、阳虚血瘀证(14.70%);5、这6个主要证型均为两两相兼证,每个证型的辨证需同时符合该证型的两个兼证,每个兼证诊断的要求均为:满足主症1项+次症3项,或主症2项+次症1项,或主症的第一项+次症1项(其中只要符合一项"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即可诊断血瘀证),各证的主症次症如下(其中各证型的诊断条目权重分别标于每个条目后):①气虚血瘀证:气虚主症(神疲/少神9、舌淡白8、语音低沉无力8),次症(面色fD白/苍白/淡白8、细脉8、自汗8、肥胖7、舌边有齿印/胖大7、白苔7、食欲差7);血瘀主症(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8、涩脉7),次症(胸闷痛7);②气阴两虚证:气虚主症(神疲/少神10、细脉9),次症(舌淡白9、头晕9、胸闷痛8);阴虚主症(面色潮红11、舌红10),次症(少苔/无苔10、盗汗10、舌有裂痕9);③痰浊血瘀证:痰浊主症(滑脉7、舌边有齿印/胖大7、厚苔6、滑/腻苔6),次症(黄苔6、头晕6、肥胖6、黄痰6、嗜睡6、食欲差5、神疲/少神5、白痰5、白苔5、痰液浓稠5、痰液清稀/量多5);血瘀主症(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7),次症(胸闷痛6);④气滞血瘀证:气滞主症(常嗳气/善太息13、弦脉15),次症(面色晦暗14、精神亢进/烦躁12);血瘀主症(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16、胸闷痛15),次症(涩脉15、肌肤甲错13);⑤热毒血瘀证:热毒主症(舌红6、精神亢进/烦躁5、口干/口苦5、面色赤红5、小便黄5),次症(大便燥结5、怕热5、黄痰5、痰液浓稠5、数脉5、黄苔5、厚苔5、洪脉5、实脉5、语音高亢5、口气异常4、失眠4、滑脉4);血瘀主症(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5,次症(胸闷痛5);⑥阳虚血瘀证:阳虚主症(细脉6、畏寒6、肢冷6),次症(迟脉6、面色fD白/苍白/淡白6、小便清6、沉脉5、白苔5、夜尿多5、大便清稀5、白痰5、薄苔5、神疲/少神5、舌淡白5);血疲主症(舌下脉络曲张、紫黑/口唇紫黑6),次症(胸闷痛6、涩脉5、面色晦暗5)。结论:1、基于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的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有6个,术前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热毒血瘀阳虚血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术后1周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毒血瘀阳虚血瘀气阴两虚;术后3个月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血瘀气阴两虚热毒血瘀阳虚血瘀;2、初步形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6个主要中医证型的诊断模型。第三部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诊断试验,验证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的诊断模型,评估其临床价值,分析该诊断模型的诊断阈值并尝试建立疾病严重程度的辨证分级。方法:采用前瞻性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多中心的支架术后患者进行资料的采集并运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库建立。将采集到的资料进行临床诊断试验,运用多种综合的统计方法通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准确度、ROC曲线等验证诊断模型准确性,评估临床使用价值。同时基于尤登指数理论计算该诊断模型的诊断阈值并尝试通过百分位数法建立疾病严重程度的辨证分级。结果:1、各诊断模型的临床诊断试验结果显示:①气虚血瘀证的敏感度(71.15%)、特异度(97.12%)、阳性似然比(24.74)、阴性似然比(0.30)、准确度(92.27%);②气阴两虚证的敏感度(62.75%)、特异度(97.62%)、阳性似然比(26.41)、阴性似然比(0.38)、准确度(94.42%);③痰浊血瘀证的敏感度(76.27%)、特异度(92.47%)、阳性似然比(10.12)、阴性似然比(0.26)、准确度(89.03%);④气滞血瘀证的敏感度(67.29%)、特异度(95.10%)、阳性似然比(13.72)、阴性似然比(0.34)、准确度(89.75%);⑤热毒血瘀证的敏感度(80.00%)、特异度(95.01%)、阳性似然比(16.03)、阴性似然比(0.21)、准确度(92.45%);⑥阳虚血瘀证的敏感度(72.09%)、特异度(95.32%)、阳性似然比(15.41)、阴性似然比(0.29)、准确度(93.53%)。2、基于ROC曲线统计分析辨证条目积分的结果为:痰浊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疲证、热毒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血疲证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873、0.822、0.904、0.837、0.835、0.888;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 53.50、50.50、32.50、43.50、37.50、42.50,此时的敏感度分别为 77.1%、67.3%、80.8%、80.9%、66.7%、69.8%,特异度分别为 86.5%、83.5%、86.9%、74.0%、86.3%、90.4%。3、根据百分位数法确定各证型严重程度的辨证条目积分等级和分别为:①气虚血瘀证:轻度(23≤~34),中度(34≤~48),重度(≥48);②气阴两虚证:轻度(18≤~30),中度(30≤~54),重度(≥54);③痰浊血瘀证:轻度(35≤~55),中度(55≤~69),重度(≥69);④气滞血瘀证:轻度(29≤~58),中度(58≤~69),重度(≥69);⑤ 热毒血瘀证:轻度(25≤~45),中度(45≤~67),重度(≥67);⑥阳虚血瘀证:轻度(27≤~39),中度(39≤~60),重度(≥60);经过与ROC曲线计算结果比较,提示ROC曲线算出的最佳诊断阈值大致位于第25百分位。结论:1、诊断模型各个证型的临床诊断试验评价为:①气虚血瘀证:能够较好的发现气虚血瘀证和排除非气虚血瘀证,评价较好;②气阴两虚证:能较好的排除非气阴两虚证,但发现气阴两虚证的能力一般,漏诊率稍高,评价中等偏上;③痰浊血瘀证:能够较好的发现痰浊血瘀证和排除非痰浊血瘀证,评价较好;④气滞血瘀证:能较好的排除非气滞血瘀证,但发现气滞血瘀证的能力一般,漏诊率稍高,评价中等偏上;⑤热毒血瘀证:能够较好的发现热毒血瘀证和排除非热毒血瘀证,评价较好;⑥阳虚血瘀证:能够较好的发现阳虚血瘀证和排除非阳虚血瘀证,评价较好。2、ROC曲线分析提示该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意义,且通过尤登指数确定了各个证型等级和积分的最佳诊断阈值。3、初步根据百分位数法基于辨证条目积分等级和,分别对各个证型的严重程度进行了划分。第四部分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目的:基于上述经过验证的诊断模型,对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病例进行辨证分析,归纳出患者支架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的证型构成比及证型转移矩阵,并分别对ACS亚组、无中医药干预亚组进行分析,研究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主要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转移规律。方法:第一步,通过对多中心的支架术后患者建立档案数据库,在3个时间节点(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进行随访并采集临床资料;第二步,运用前期经过验证的诊断标准进行统一辨证分型;第三步,对所有患者的证型进行分布构成分析以及证型转归分析;第四步,根据分析结果分别描绘上述3个时间节点的构成分布图;第五步,对发生证型变化的各个证型之间进行连线并分析转移概率,形成转移概率矩阵,描绘出证型规律演变图。结果:1、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的时间节点各主要证型构成分布如下:①痰浊血瘀证:全体样本(24.48%、21.20%、16.51%);ACS亚组(21.64%、21.60%、17.95%);无中医干预亚组(27.11%、23.53%、18.18%);② 气滞血瘀证:全体样本(21.90%、19.20%、19.77%);ACS亚组(20.90%、24.80%、21.37%);无中医干预亚组(18.64%、21.57%、20.45%);③热毒血瘀证:全体样本(19.83%、17.10%、7.68%);ACS亚组(34.33%、32.00%、17.09%);无中医干预亚组(23.73%、17.65%、11.36%);④气虚血瘀证:全体样本(14.83%、18.70%、27.06%);ACS亚组(8.96%、8.80%、22.22%);无中医干预亚组(11.86%、17.65%、20.45%);⑤气阴两虚证:全体样本(7.41%、9.71%、14.78%);ACS亚组(4.48%、4.80%、7.69%);无中医干预亚组(8.47%、5.88%、11.36%);⑥阳虚血瘀证:全体样本(5.34%、7.73%、12.09%);ACS亚组(2.99%、4.00%、8.55%);无中医干预亚组(6.78%、7.84%、11.36%);⑦其他证型总和:全体样本(6.21%、6.83%、2.11%);ACS亚组(6.72%、4.00%、3.42%);无中医干预亚组(3.39%、5.88%、6.82%);⑧临床调查结果对比文献研究和专家调查结果显示:术前分布中,阳虚血瘀证概率更低,热毒血瘀证较更高;术后1周分布中,阳虚血瘀证概率更低;术后3个月分布中: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血疲证更高,阳虚血瘀证、热毒血瘀证更低。2、各个证型转移概率如下:①整体样本:从术前到术后1周时,证型转移超过15%的有:阳虚血瘀证转到气虚血瘀证(22.58%),其余大部分均保持原诊断。在术后1周到术后3个月时,证型转移超过15%的有:痰浊血瘀证转到气虚血瘀证(21.10%)、气滞血瘀证转到气虚血瘀证(19.80%)、热毒血瘀证转到气虚血瘀证(18.18%)、热毒血瘀证转到痰浊血瘀证(18.18%)、热毒血瘀证转到气滞血瘀证(26.14%),其余大部分保持原诊断(其中最低的热毒血瘀证保留原诊断为21.59%);②ACS亚组:从术前到术后1周时,转移概率最高的为阳虚血瘀证转到气阴两虚和气滞血癌证;从术后1周到术后3月时,转移概率最高的为气阴两虚证转到阳虚血瘀证。③无中医干预亚组:从术前到术后1周时,转移概率最高的为阳虚血瘀证转到气虚血瘀证;从术后1周到术后3月时,转移概率最高的为气阴两虚证转到阳虚血瘀证。结论:1、临床调查时证型构成分布与文献研究及专家问卷调查大部分相符合,也存在部分出入;证明既往基于冠心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对于推断冠脉支架术后的中医证候规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且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存在其自身特点;2、在临床调查与文献、专家问卷研究结果比较时,术前分布中更多患者偏向于热毒血瘀证,阳虚血瘀证分布更少;术后1周中阳虚血瘀证临床出现概率更低;术后3月患者比推导结果更容易出现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血瘀证,而阳虚血瘀证、热毒血瘀证则出现更少;3、临床中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约半数保留原证候,其余多从实证为主向虚实夹杂或虚证转移;4、ACS亚组患者证型分布规律跟整体冠脉支架术后患者比较有2个特点:①两组各个证型的转化趋势大致相似;②ACS亚组中热毒血瘀证比例明显更大。5、无中医干预亚组术前构成分布与整体样本基本一致,术后无中医干预亚组更多保留原辨证,其余部分呈现从实证向虚证转移趋势。其中对ACS亚组和无中医干预亚组的分析,因例数较少故数据支持力度一般。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民;血瘀Ⅲ号治疗血瘀证206例[J];福建中医药;2001年04期

2 柴向斌,王斌全;血瘀证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关系初探[J];中医药研究;2001年04期

3 孙金芳,芦连菊,臧建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5年09期

4 姚魁武;王阶;衷敬柏;朱翠玲;王恰如;;血瘀证量化诊断入选项专家咨询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1期

5 姚魁武;王阶;;血瘀证病证结合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4期

6 高克俭;;血瘀证诊断研究现状及进展[J];天津中医药;2006年05期

7 陈利国;胡小勤;;论病证结合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03期

8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J];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10期

9 吴锐;熊雯雯;江一平;李国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瘀证目征的改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年01期

10 杜慧慧;李青梅;王磊;李莹;王俐琼;张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肝血瘀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鸾;胡一敏;胡建东;施晓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风湿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8年

2 姚魁武;王阶;武继涛;朱翠玲;王恰如;;不同疾病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比较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姚魁武;王阶;朱翠玲;武继涛;;血瘀证患者实验室指标诊断贡献度比较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魏星;裘华森;周济春;;血瘀证辨证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利国;;血瘀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勇;李春;郭淑贞;啜文静;王伟;;扩散编辑实验分析慢性心肌缺血血瘀证模型血清脂类代谢变化[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戴豪良;;关于血瘀证研究思路及方法的若干问题[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李国贤;万晓凤;王缨;鄢毅;;血瘀证诊断现代分类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张兰凤;王阶;;血瘀证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冀 马晓昌;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N];健康报;2002年

2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凌;诠释血瘀证[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4 记者 樊丹;血瘀证检测实现可视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教授;为什么说血瘀证是百病之源[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7 上海中医药大学 沈施德 教授;血瘀证的病因[N];云南日报;2000年

8 史载祥;血瘀证研究现状及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殷惠军;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基础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教授;血瘀证可引起哪些疾病[N];上海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兆会;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辨证规范及分布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2 田同德;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血瘀证回顾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张瑞江;血瘀证传统辩证诊断的数学模型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马民;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5 武月萍;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李定祥;五脏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性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郭力恒;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吕渭辉;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李海霞;血瘀证病位分类与规范化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10 赵炜嘉(CHIU Wai Ka);血瘀证与针灸论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岱琳;冠心病UA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水平及丹参多酚酸盐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2 张敏;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李义成;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肾脏病理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单莎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蛋白质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苏晋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血瘀证与其脂代谢异常关系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高瑞;偏头痛血瘀证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7 王安璐;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辨治方法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赵方舟;血瘀证的发展与古今诊断依据的对比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张长军;临床相关检验指标在血瘀证辨证分型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任兰群;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与血瘀证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60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60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