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和发病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04:32

  本文关键词: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和发病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发性大动脉炎 托珠单抗 疗效 安全性 多发性大动脉炎 疾病活动度 穿透素-3 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 多发性大动脉炎 疾病活动度 辅助性T细胞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中国人 肾动脉受累 临床特点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托珠单抗(tocilizumab,TCZ)用于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s arteritis,TAK)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这是一个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在基线和每次TCZ输注前记录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ulin,Hb)、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在研究中每六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壁病变变化情况。本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S-478),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系统(ChiCTR-OPC-16009231)注册。结果:研究共纳入并分析了 16例TAK患者,中位年龄26.5岁(18-47岁)。一名为初治患者;其他患者在接受TCZ治疗前使用免疫抑制剂中位数量为3(1-5)种。3例患者在接受1次TCZ输注后因难以耐受的颈部疼痛而未再予TCZ治疗。其余接受TCZ治疗的13例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13(7-20)个月。经过TCZ治疗,中位ESR、hsCRP、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壁厚度从治疗前39(7-92)mm/h、28.88(7.6-155.93)mg/L、0.24(0.06-0.59)cm、0.18(0.07-0.47)cm 降至 6(1-30)mm/h(P0.001)、0.59(0.08-19.12)mg/L(P=0.006)、0.17(0.04-0.53)cm(P0.001)和0.12(0.07-0.18)cm(P=0.035)。所有患者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在TCZ治疗过程中均逐渐减量或维持原剂量。在TCZ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TCZ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肝酶异常。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TCZ用于治疗TAK安全、有效,可长期使用。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s arteritis,TAK)患者血清穿透素-3(pentraxin-3,PTX-3)和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lysosomal 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2,LAMP-2)水平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使用国家风湿病数据平台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信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标准判断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疾病活动度。采用商品化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血清PTX-3和LAMP-2水平。分析血清PTX-3/LAMP-2和TAK患者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获得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8例TAK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在98例TAK患者中,87例患者为女性。45例为疾病活动期患者。起病年龄和病程分别为27.12±9.23岁和46.53±59.28月。与健康对照相比,TAK患者血清PTX-3和LAMP-2水平均升高(PTX-3:0.32±0.23 ng/ml VS 0.18±0.09 ng/ml,P=0.001;LAMP-2:4.80±2.10 ng/ml VS 3.30±1.25 ng/ml,P0.001)。与非疾病活动的TAK患者血清PTX-3水平相比,疾病活动的TAK患者血清PTX-3水平较高(0.26±0.16 ng/ml VS 0.39±0.28 ng/ml,P=0.004)。但血清LAMP-2水平在活动与非活动TAK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PTX-3界值为0.3071 ng/ml时,PTX-3判断TAK疾病活动的敏感性为60.00%,特异性为 79.25%。在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或超敏 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升高的患者中,PTX-3 判断TAK活动的敏感性为56.80%,特异性为90.30%。结论:与正常对照相比,TAK患者血清PTX-3和LAMP-2水平升高。疾病活动的TAK患者血清PTX-3水平高于非疾病活动的TAK患者;血清LAMP-2水平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TAK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的:分析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s arteritis,TAK)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辅助性 T 细胞(T helper cells,Ths)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与TAK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4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TAK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标准判断所有患者疾病活动情况。纳入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各Th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共纳入TAK患者10人,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5人。TAK患者中,女性8人。根据NIH标准,病情处于活动期的患者3人,4人发病以来未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与健康对照相比,TAK患者组Th17及Th22比例均明显升高,分别为 1.29±0.52%VS 0.72±0.21%(P=0.035)和 0.79±0.38%VS 0.36±0.12%(P=0.03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h1/Th2/T9/Treg/Tfh细胞比例在TAK患者和健康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活动性TAK患者相比,活动性TAK患者中 Th1/Th9 细胞比例似乎更高(18.53±8.10%VS 11.02±3.24%,0.38±0.20%VS 0.17±0.1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和P=0.098)。而Th2/Th17/Th22/Treg/Tfh细胞在活动性TAK和非活动性TAK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BMCs中Th17比例和ESR及血清hsCRP存在正相关性(r=0.624,P=0.045和r=0.642,P=0.045),而Th22比例与ESR或血清hsCRP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TAK患者PBMCs中Th17和Th22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升高,但并未发现Th17/Th22细胞和TAK患者疾病活动度相关。TAK患者PBMCs中Th17细胞比例和ESR/hsCRP水平呈正相关。目的: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s arteritis,TAK)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既往的研究表明,近一半的亚洲籍TAK患者有肾动脉受累。为了明确中国TAK患者中肾动脉受累者临床特点,我们开展了如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至2014年诊断为TAK的411例患者。分析该组TAK患者中肾动脉受累者临床特征。结果:411例TAK患者中,201例患者合并肾动脉受累。肾动脉狭窄(78.11%)是最常见的受累模式。与没有合并肾动脉受累的患者相比,肾动脉受累患者起病时更年轻(23.50±9.60 VS 25.56±9.50年,P=0.029),高血压发生率更高(74.63%VS 28.10%,P0.001)。充血性心力衰竭(22.38%VS 7.62%,P0.001)和肺动脉高压(19.90%VS 9.52%,P=0.003)在肾动脉受累患者中更为常见。结论:狭窄是最常见的肾动脉受累模式。与无肾动脉受累的患者相比,肾动脉受累的患者心脏功能障碍更严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芳荣,铉立国;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0年02期

2 吴增颖,刘铭;肺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一例[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王湛,刘丽艳,薛秀波;多发性大动脉炎一家两代3例报告[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张清友,张宴,朱英华,李万镇,孙桂香;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02期

5 刘暴 ,管珩;多发性大动脉炎外科治疗的进展(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2年04期

6 陈志术;多发性大动脉炎误诊一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2002年02期

7 李振伟;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误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2年05期

8 周涛;刘春梅;孙连庆;刘政;;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48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9 林芬,余国珍,陈伏宇,魏蔚,曾小峰;多发性大动脉炎并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二例[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9期

10 刘晓梅;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实验室检查[J];中国社区医师;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红梅;魏珉;周晓英;;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28例临床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薛凤;赵钢;张龙凤;;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研究进展[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永兰;杜忠东;袁越;;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38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4 解直彬;苏玉文;张金萍;张杰;;核素心血管造影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10例[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5 初洁秋;韩莉;刘显夷;;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经验[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6 朱卫华;沈来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3例诊断治疗[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赵伟军;侯应龙;;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并发症及合并症(附21例报告)[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8 高文凯;陆莉莉;付姝玉;王新婷;蒋巍;;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护理[A];全国第七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朱卫华;汪伟;傅松龄;沈来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19例诊断和介入手术治疗[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陈娟;;多发性大动脉炎致高血压脑缺血病变1例[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1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菊香邋李萍;“多发性大动脉炎”女性多见[N];家庭医生报;2008年

2 王振岭 邢冬梅;三项并举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N];健康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璐;多发性大动脉炎可引发高血压[N];保健时报;2009年

4 王振岭;车义红;邢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哲;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和发病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欢;康脉软胶囊治疗热毒阻络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韦萍;以反复胸痛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例分析报告[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3 宋佳乐;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左冠脉主干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闭塞一例[D];浙江大学;2012年

4 马方;多发性大动脉炎59例回顾性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5 崔朝兵;2009年版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莹;5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7 薛凤;康脉软胶囊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秦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外周动脉病变42例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1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61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