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E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及晚期胃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预后的相关关系

发布时间:2017-12-10 08:10

  本文关键词:E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及晚期胃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预后的相关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ERCC1 ERCC2 rs11615 rs3212986 rs13181 rs1799793 基因多态性 胃癌 发病风险 ERCC1 ERCC2 rs11615 rs3212986 rs13181 rs1799793 基因多态性 胃癌 化疗 生存时间


【摘要】:第一部分E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关系背景和目的:胃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肿瘤,发病率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大肠癌和宫颈癌之后;致死率居在第四位,在肺癌、乳腺癌、肝癌之后。据估计,截止2012年,共有952,000新发胃癌患者,占所有肿瘤的6.0%。大约有70%(677,000例,包括456,000男性和221,000例女性)的胃癌都发生在不发达地区,大约有50%的胃癌新发病例都在中国。根据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胃癌在中国的癌症顺位排名第二,2012年我国的新确诊的胃癌病例为404,996人,因胃癌死亡的患者为325,166人。胃癌的发生机制和其他肿瘤一样,由多种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导致的,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食用过多的高盐饮食、喜食腌制食物和熏烤食物、食用不新鲜的食物、少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及暴饮暴食等。在遗传因素方面,之前的研究表明胃癌具有家族聚集性的倾向。同时暴露于相似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危险因素条件下的胃癌的个体,胃癌的发病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发生胃癌,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DNA修复机制对于人体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机制缺失可能会增加肿瘤的发生的易感性。ERCC1和ERCC2是核苷酸切除修复途径中的两个重要的基因,ERCC1和ERCC2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导致DNA损伤和DNA加合物进行识别和剪切、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碱基转录修复机制受损,增加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肿瘤发生的易感性。本部分的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ERCC1 rs1 1615和rs3212986和ERCC2 rs1 3181和rs1 799793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以及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为胃癌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接受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206例作为病例组,纳入在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个体共2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消化系统疾病和家族史。纳入研究前每个研究对象前采用EDTA-Na2抗凝管抽取病例组以及对照组研究对象静脉血5ml并保存备用。ERCC1 rs11615 和 rs3212986 和 ERCC2 rs13181 和 rs1799793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采用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进行。反应结束后,将产物取10μl用于初步分析,置于3%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分析制备品特异性和结果是否可接受。将其余制备的产物置于-20℃保存。采用 SPSS 19.0(version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取α为0.05。结果:两组采用χ2或t检验比较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情况发现,两组在饮酒与否(χ2=4.48,P=0.032)、喜食酸菜与否(χ2=14.46,P0.001)、喜食新鲜蔬菜与否(χ2=16.55,P0.001)、喜食烫食与否(χ2=5.43,P=0.023)以及恶性肿瘤家族史(χ2=15.93,P.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饮酒、喜食酸菜、喜食新鲜蔬菜及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发生相关关系(P0.05)。其中性别(OR=2.34,OR95%CI=1.53-3.58)、饮酒(OR=1.57,OR95%CI= 1.03-2.38)、喜食酸菜(OR=2.77,OR95%CI=1.60-4.80)及恶性肿瘤家族史(OR=4.15,OR95%CI= 1.76-9.80)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而喜食新鲜蔬菜(OR=0.49,OR95%CI.= 0.33-0.74)则是胃癌的保护性因素,能够降低发病风险。ERCC1 rs11615 和 rs3212986 和 ERCC2 rs13181 和 rs1799793 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ERCClrs3212986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P=0.02)。ERCCrs1799793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频率分布(χ2=10.81,P=0.004)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χ2=10.49,P=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环境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携带ERCC1 rs3212986 C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ERCC1 rs3212986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分别增加 3.15 倍(OR=3.15,95%CI=1.29-7.74)和 4.23 倍(OR=4.23,95%CI=1.82-9.85)。携带 ERCC1 rs3212986 CA+AA 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 ERCC1 rs3212986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患胃癌的风险增加1.70倍(OR=1.70,95%CI=1.11-2.62)。与携带ERCC2 rs1 799793 A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ERCC2 rs1 799793 AC和CC基因型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增加2.33倍(OR=2.33,95%CI=1.14-4.79)和 3.67 倍(OR=3.67,95%CI=1.82-7.42)。另外,携带 ERCC2rs1799793AC+CC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ERCC2 rs1799793 A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患胃癌的风险增加 1.54 倍(OR=1.90,95%CI=1.26-2.88)。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未发现ERCC1 rs1 1615和ERCC2 rs13181基因多态性能够增加胃癌发病风险的发病风险(P0.05)。分层分析结果发现ERCC1 rs3212986基因多态性与饮酒、喜食酸菜和恶性肿瘤家族史对胃癌易感性有交互作用。另外,ERCC2rs1799793基因多态性与饮酒、喜食新鲜蔬菜和恶性肿瘤家族史对胃癌易感性有交互作用。结论:研究发现性别、饮酒、喜食酸菜、喜食新鲜蔬菜及恶性肿瘤家族史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发生相关关系。ERCC1rs3212986CA和AA基因型携带者和ERCC2rs1799793AC和CC基因型携带者能显著性的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第二部分E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与晚期胃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预后的相关关系背景和目的:由于早期胃癌症状较为隐匿,临床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胀以及体重减轻等等,这些症状患者常常不重视,从而导致胃癌确诊时,大多以及到了中晚期并且发生了远处转移,因此即使使用手术治疗以及术后的放化疗,胃癌的死亡率也较高。对于晚期、术后复发和转移的胃癌患者,失去了最佳手术治疗的机会,只能接受全身的化疗,此时,胃癌患者的预后极差,化疗成为了主要的治疗方法。铂类是治疗胃癌的基础药物,从第一代的顺铂、第二代的卡铂以及第三代的奥沙利铂的渐进发展过程。奥沙利铂(草酸铂,LOHP)是在顺铂和卡铂之后的第三代铂类抗肿瘤药物,奥沙利铂的特点就是疗效更好,毒性更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作用得到了很好的较大的改善,并且扩大了抗瘤谱,并且和顺铂与卡铂药物没有交叉耐药性存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奥沙利铂单药治疗初治结胃癌的疗效可达22%,与5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LV)方案的疗效接近。奥沙利铂与5-FU和LV联合方案的药物敏感性可以达到60%。核酸切除修复途径中的基因表现出的单核苷酸的多态性可以导致DNA修复能力的改变,其中导致氨基酸编码改变和处于基因调控区域的SNP尤其可能改变修复酶的活性或表达量的差异,从而影响DNA的修复能力。核酸切除修复途径中的的ERCC1和ERCC2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蛋白功能,包括DNA损伤、识别和剪切DNA的加合物、损伤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碱基转录修复的机制,从而导致了 DNA的不稳定性,最终影响了 DNA的修复功能。当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后,化疗药损伤癌细胞,如患者的DNA修复功能增强时,对铂类等化疗药物癌细胞的损伤及时修复,从而产生耐药性,但是当DNA修复功能降低时,对铂类等化疗药物癌细胞的损伤修复活性降低,因此对铂类等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因此可以推测,ERCC1和ERCC2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患者对于铂类药物化疗的敏感性,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接受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185例晚期胃癌为病例组(男性124例,占67.03%;女性61例,占32.97%;平均年龄为58.79±9.17岁),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信息,并抽取调查对象外周静脉血5ml,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进行抗凝处理并保存待测。对胃癌患者进行每月一次的随访,以胃癌死亡作为结局时间,采用电话随访或者门诊复查随访,记录患者的癌症进展和死亡情况。所有患者随访2015年3月。根据RECIST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的评估。ERCC1 rs11615 和 rs3212986 和 ERCC2 rs13181 和 rs1799793 基因多态性的检测采用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进行。反应结束后,将产物取10μl用于初步分析,置于3%的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分析制备品特异性和结果是否可接受。将其余制备的产物置于-20℃保存。采用SPSS 19.0(version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取α为 0.05。结果:采用Log-rank test方法比较,以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无饮酒史患者(Log-ranktest=6.44,P=0.011)、有无恶性肿瘤家族史(Log-rank test=6.21,P=0.013)、化疗的敏感性(Log-rank test=48.98,P0.001)。ERCC1 rs11615 和 ERCC2 rs1799793 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但 ERCC1 rs3212986 和 ERCC2 rs13181B 不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因素后,结果显示携带ERCC1 rs1 1615 TT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ERCC1 rs1 1615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胃癌患者表现出对铂类化疗耐药敏感(OR=0.27,95%CI=0.08-0.96)。携带 ERCC1 rs11615 CT+TT 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 ERCC1 rs11615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胃癌患者表现出对铂类化疗敏耐药(OR=0.45,95%CI=0.23-0.90)。然而 ERCC1 rs3212986 和 ERCC2 rs13181 和 rs1799793 基因多态性并不能影响胃癌患者化疗的敏感性(P0.05)。采用COX回归分析和Log-rank 分析发现并未发现 ERCC1 rs11615 和 rs3212986 和 ERCC2 rs13181 和rs1799793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死亡风险的相关关系。结论:研究发现携带ERCC1 rs11615 TT基因或者携带CT+TT基因型的个体与携带ERCC1 rs11615 CC基因型的个体相比,胃癌患者表现出对铂类化疗敏耐药。然而ERCC1 rs3212986和ERCC2 rs13181和rs1799793基因多态性并不能影响胃癌患者化疗的敏感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俊刚,徐永健,张珍祥;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3年10期

2 张清;唐罗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01期

3 秦永章;荣海钦;季虹;胡敬;张勇;郭振奎;;5-HTTLP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联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07期

4 朱瑾英;张慧娟;姜晓艳;周晖;华文芳;刘志杰;郝菲;俞秋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22期

5 周真宝;徐国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3年08期

6 王苏梅,刘学军,吴爱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及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5年01期

7 潘尚霞;杨淋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人群基因多态性及相关疾病[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8 谢俊刚;徐永健;张宁;张珍祥;倪望;陈仕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基因多态性与蛋白质活性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12期

9 张圆;韩丽莎;秦文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马芙蓉;倪安民;任建功;田林红;崔裕祥;罗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荟萃;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波;滕路;张贵寅;;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王中玉;张卫;;基因多态性与疼痛[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潘学谊;迟作华;郭煜;关则兵;张明星;桀骜;蔡小燕;曾文兵;;蛋白质Z基因多态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4 张子波;王伟杰;杨康鹃;金元哲;;PGC-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A];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遗传学研究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谢俊刚;徐永健;张宁;张珍祥;倪望;陈仕新;;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基因多态性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邢齐树;董昌武;;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与基因多态性相关性研究进展[A];全国第十一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萍;任家庭;冯凯;彭文鸿;贾海英;刘魁;路浩军;;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胡颖;;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关系[A];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高倩;李智伟;;辽宁地区HCV感染者IL-28B基因多态性及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潘尚霞;杨杏芬;林忠宁;魏青;杨颖;黄俊明;凌文华;;广东省客家人群hGSTs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临床药理基地 叶海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徐峰;合理用药 新的指南针[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杨扬 王育琴;基因多态性研究助力抗癫痫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记者 宋哲民 夏景珉;结合临床开展基因多态性研究实现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个体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4 记者 冯立中 通讯员 朱沛炎;基因多态性或增糖尿病发病风险[N];健康报;2011年

5 通讯员 段文利;我国学者发现全身感染的高危基因[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臻;NAMPT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周毅江;三种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王武明;miR-146a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4 刘欣跃;基因多态性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5 邹晓;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危险因素及可能机制的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蔺晓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指标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7 郭妍妍;1、蒙,汉族TIM1基因多态性和IL13表达与PNS的相关性研究 2、蒙,汉族TIM3基因多态性和IFN-γ表达与PNS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8 于碧磬;维吾尔族饲鸽者肺免疫相关分子基因多态性、甲基化与细胞失衡机制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林韧;基因多态性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10 卢妙;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弓欣;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龙梅;CYP2C19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孙亚勤;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龚娟;定量评估AXIN2基因多态性rs2240308与肿瘤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meta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李健;氯吡格雷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6 孙文珊;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卒中再发的关联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查小云;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余文珠;细胞色素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影响[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9 王盛芳;维吾尔族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探讨[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李晓梅;PNPLA3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易感性及组织损伤联系的meta分析[D];延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3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73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6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