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中药酮类活性成分提取和分析的色谱联用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5 03:19

  本文关键词:中药酮类活性成分提取和分析的色谱联用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药 酮类 活性成分 黄酮 液相色谱 联用技术


【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是有独特优势并能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研究领域。其中酮类成分,如黄酮、呋喃酮类,是中药中一类主要的活性成分,尤其是黄酮类成分,在中药中分布广、种类多,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色谱技术作为现代分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成分定性、定量分析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中药的成分组成复杂、不稳定,不同成分的含量差异大,分析存在诸多的挑战。因此,开展高灵敏度、高效率的联用色谱分析方法研究,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在成分活性评价基础上,高效分离药材桑黄中2种单体作为指标成分,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桑黄中的单体成分,进一步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桑黄的含量测定方法;设计功能化的移液枪头,采用功能化枪头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建立多种生物样本中4种淫羊藿黄酮苷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章。第一章:综述了黄酮类成分的药效活性及在中药中的分布情况,分析方法。从生物活性角度总结含黄酮类成分中药的药用价值;从分析方法、样品前处理及体内药物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色谱法在含黄酮类中药分析中的应用。第二章:化学法评价中药桑黄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桑黄具有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阴离子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等抗氧化作用,经超高压液相-高分辨质谱鉴定了桑黄醇提液中包括呋喃酮类成分Inoscavin A和多酚类成分Hypholomine B等20种成分,且其中Hypholomine B为大鼠口服后入血成分。采用整体动物实验,评价中药淫羊藿对慢性骨髓炎动物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由4种黄酮苷组成的淫羊藿总黄酮,以每天242.70 mg kg-1的剂量灌胃给药,治疗8周后,治疗组兔的骨愈合明显改善,与模型组与万古霉素治疗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有必要建立上述成分的体内、外含量测定方法。第三章:由于桑黄中的指标成分尚无商品化标准物质,因而首先建立高速逆流色谱法,高效分离桑黄中Inoscavin A和Hypholomine B等单体,经结构表征和纯度检测后,作为含量测定的标准品;进一步建立了超高压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快速同时测定桑黄药材中2种成分的含量,建立的方法成功应用于桑黄不同产地实际样品的检测。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该方法的检测时间从50 min缩短至10 min内。本方法Inoscavin A和Hypholomine B的定量限分别是0.39 mg L-1和0.28 mg L-1,InoscavinA和Hypholomine B的回收率分别在103.8~105.3%和104.4~105.0%范围内,RSD值均小于3%。第四章:针对淫羊藿中4种黄酮苷成分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样品前处理技术要求高的现实问题,设计了具备固相萃取功能的移液枪头,通过固相萃取填料的比较,选择能够高效吸附目标成分、有效除杂的C18填料,制备了填充固相萃取填料的功能化移液枪头。进而对含药血清进行固相萃取条件考察,优化血清固相萃取流程,确定100μL为血清取样量,静置吸附时间1 min,以500μL水洗除杂,100μL乙腈静置5 min后洗脱,作为供试品溶液的最佳条件,吸取20μL进行液相分析。与传统的蛋白沉淀、溶剂萃取和市售固相萃取小柱预处理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简化操作步骤、减少转移浓缩及复溶过程中的误差、提高富集效率等优点,能够有效富集生物样本中的微量黄酮苷。同时该枪头可以通过更换吸附填料,优化萃取流程,推广应用于其他多种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样本预处理。第五章:采用功能化枪头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血清中4种黄酮苷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4种淫羊藿黄酮苷与血清中的其他成分能很好分离;朝藿定A、B、C和淫羊藿苷均在0.05~10.00 mg·L-1内呈现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2%、97.12%、97.43%和96.59%,检测限分别为0.042、0.045、0.040和0.023 mg·L-1。利用建立的方法,明确了4种黄酮苷在慢性骨髓炎兔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以及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可以用于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体内药物浓度监测。第六章:对色谱及色谱联用方法在中药研究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设计便捷高效的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开发灵敏度高、准确、快速的分析方法,十分必要,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4.1;O657.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俊哲;李亚杰;帅斌;;桑黄菌液体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0年11期

2 傅海庆;周阳;傅华英;;药用真菌桑黄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的配方优化筛选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樊锦艳,王秋颖,薛梅,梁清乐;桑黄胞外多糖生产培养基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技;2004年02期

4 骆冬青;汪维云;;桑黄液体培养工艺的优化试验[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8年04期

5 罗杰;崔凤杰;王文兵;黄达明;张志才;;不同发酵条件对桑黄菌丝体生长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1期

6 邹祥;郭霞;孙敏;;前体对桑黄菌丝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0年21期

7 秦俊哲;李亚杰;;8种不同来源桑黄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高兴喜;姚强;宫志远;郎晓;任鹏飞;刘岩;;不同脂肪酸对桑黄液体发酵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年07期

9 崔凤杰;王宏媛;杨焱;昝新艺;孙文敬;张志才;黄达明;;基于响应曲面法优化桑黄菌深层发酵条件[J];食品科技;2013年08期

10 秦俊哲;帅斌;;不同胞外酶与桑黄子实体形成关系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焱;张劲松;刘艳芳;冯娜;唐庆九;高君辉;;人工栽培桑黄子实体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陶美华;章卫民;钟韩;;桑黄的研究进展[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骆婷;李淼;丁克坚;;桑黄固体培养基的筛选及培养条件测定[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波;;生长在桑树上真菌-桑黄[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5 吕英华;杜明;高凯;李玉平;苏利红;杨利利;宋新华;;野生桑黄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试验[A];中国蚕学会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现代栽桑养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小青;;什么是桑黄?[A];首届药用真菌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逯家辉;董媛;张益波;张亮;张清岩;权宇彤;赵建军;;响应面法优化桑黄菌丝体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的研究[A];吉林省第六届生命科学大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洪健;叶立斌;励建荣;;桑黄子实体提取物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石建功;王瑛;莫顺燕;王素娟;李帅;杨永春;;药用真菌桑黄的化学多样性与生物活性多样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吴长生;刘娜;王莉宁;林兆民;娄红祥;;真菌桑黄中的两个新甾体[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丁小伟 周华俊 洪汝锋;抗癌真菌桑黄成灵芝家族新宠[N];丽水日报;2006年

2 刘丹邋记者 张伟;宁远镇三农户尝试栽培桑黄[N];鞍山日报 ;2008年

3 徐铮奎;桑黄:前景广阔的抗癌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徐铮奎;桑黄:真菌中的抗癌冠军[N];医药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寿旦;中药酮类活性成分提取和分析的色谱联用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郭霞;桑黄发酵过程优化及其多糖代谢调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祝子坪;桑黄菌的物理诱变与发酵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4 田雪梅;桑黄类群真菌系统学及桑黄纤孔菌液体发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葛青;桑黄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结构修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冬青;桑黄液体发酵和桑黄多糖提取纯化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2 廖尊胜;桑黄菌质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降血糖作用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3 李朔;桑黄液体发酵生产多糖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高凯;基于rDNA ITS序列分析对10株野生桑黄菌属、种鉴定及其系统发育进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骆婷;桑黄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6 刘晨;桑黄黄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钦博;桑黄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及其分离纯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江海涛;桑黄巨原生质体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姜德志;桑黄水溶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启明;桑黄菌丝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90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290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f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