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08:29

  本文关键词: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CT 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 局部晚期宫颈癌 宫颈复发癌


【摘要】:目的:1、展示一种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三维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新技术,提供一种更加有利的临床治疗方法。2、评价目前的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技术较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3、既往接受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放疗的宫颈复发癌是一种治疗挑战,我们引入了一种治疗这部分患者的新策略:三维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材料和方法:1、该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技术使用一个由宫腔管和若干组织间金属针组成的“混合”施源器;其中金属针是在三维CT引导下被徒手植入的。52例对体外放疗不敏感,体外放疗后残存肿瘤仍超过5厘米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被纳入这个研究。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中危临床靶区(intermediate-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IR-CTV)和危及器官。患者所接受的总照射剂量由体外放疗(45 Gy/25次)和高剂量率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30 Gy/5次)两部分组成,并等效为2 Gy/次的常规分割方式(EQD2)。评价肿瘤靶区HR-CTV D90和HR-CTV D100,IR-CTV D90和IR-CTV D10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调查宫腔管和组织间插植针植入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2、28例经过体外放疗后肿瘤消退不明显,残留有巨大肿块和/或宫旁受累(肿瘤尺寸5厘米)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三维CT引导下的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具体方法同上)。将该研究的剂量学结果,包括总剂量(体外放疗+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HR-CTV D9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与之前的一组接受CT引导下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宫腔管+卵圆体对)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3、我们介绍了一种针对宫颈复发癌的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新技术。这项技术主要的特点为在三维CT的引导下,将若干组织间金属插植针徒手植入复发的肿瘤中。16例既往接受过根治性手术和术后辅助性放疗的宫颈复发癌患者被纳入这项研究。6Gy×6次的处方剂量被给予每例患者的HR-CTV。这项研究分析了本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的HR-CTV D90和HR-CTV D100及累加的(包括之前的体外放疗和当前的近距离治疗)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调查金属针植入过程中的相关并发症。结果:1、平均的HR-CTV D90和HR-CTV D100分别为88.4±3.5 Gy和68.3±4.4Gy,平均的IR-CTV D90和IR-CTV D100分别为68.7±4.8 Gy和55.8±6.3 Gy。在所有的患者中,HR-CTV D90均达到了85 Gy以上;在88.5%的患者中,HRCTV D90超过了87 Gy。平均的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D2cc值分别为81.1±5.6Gy,65.7±5.1 Gy和63.1±5.4 Gy。86.0%的金属插植针分布于子宫腔的2 5和7 10点钟方向。在所有被植入针中,93.5%对最终的治疗有效。对于每一次组织间插植治疗,平均金属针的使用数量是6.9±1.3;平均针植入深度为3.0±0.9厘米。在金属针植入过程中,有5个患者出现了肠道穿孔。无膀胱穿孔,无明显的感染并发症,没有需要输血或延长住院时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2、一共150次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计划和140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计划被制定。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组中,平均的HR-CTV D90为88.1±3.3 Gy,明显高于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组的76.9±5.7 Gy(P0.01)。在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组中,85.7%的患者HR-CTV D90≥87 Gy;而在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组中,仅有6.7%的患者HR-CTV D90≥87 Gy。平均的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D2cc值在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组和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组分别为84.7±6.8Gy,69.2±4.2 Gy,67.8±4.5 Gy和81.8±6.5 Gy,66.8±4.0 Gy,64.8±4.1 Gy。3、平均的HR-CTV D90和HR-CTV D100分别为52.5±3.3 Gy和27.7±3.1Gy。在93.4%的患者中,HR-CTV D90≥50 Gy。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累加的D2cc值分别为85.6±5.8 Gy,71.6±6.4 Gy和69.6±5.9 Gy。95.9%的被植入金属针对最终的近距离治疗有贡献。对于每一次组织间插植治疗,平均金属针的使用数量是6.1±1.5;平均针植入深度为3.5±0.9厘米。在金属针植入过程中,有一个膀胱受累的患者出现了膀胱穿孔,2个患者有肠道穿孔。没有明显的感染和出血并发症。结论:1、在三维CT引导下,基于宫腔管和金属插植针组成的“混合”施源器的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经过体外放疗后肿瘤仍大于5厘米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具有很好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和较低的植入并发症,这种方式或许是临床可行的。然而,长期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毒性反应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观察。2、与传统腔内近距离治疗相比较,对于经过体外放疗后肿瘤消退不佳,残留肿块仍大于5厘米的局部晚期宫颈癌,使用三维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的新技术具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这为当前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3、在三维CT引导下,基于金属自由针徒手植入技术的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既往接受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放疗的宫颈复发癌具有较好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和可接受的植入并发症,目前的技术或许是临床可行的。可是,长期的临床结果需要进一步被调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蔚伯;我国近距离治疗的现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5年03期

2 单锦露,雷新;中子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进展[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年06期

3 周俊强,尹红军,邓光;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各种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农垦医学;2005年02期

4 杨立军;;放射性~(125)Ⅰ籽源近距离治疗肿瘤研究报告[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年06期

5 肖建;曹秀峰;王和明;;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J];现代肿瘤医学;2008年07期

6 殷蔚伯;;我国现代近距离治疗现状[J];医学研究通讯;1990年10期

7 徐波;前列腺近距离治疗[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年06期

8 蒋原宙;关于近距离治疗的座谈[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6年01期

9 吴长鸿;全国恶性肿瘤近距离治疗研讨会召开[J];解放军医学情报;1996年01期

10 吴长鸿;;全国恶性肿瘤近距离治疗研讨会[J];医学研究通讯;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炎平;郑家平;邵国良;狄小云;胡福军;;CT引导下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的可行性研究[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张奇亮;;放射性核素近距离治疗血管瘤等的新见解[A];首届全国肿瘤核医学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毅;李汉忠;严维刚;;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术后离子移位状况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周毅;李汉忠;严维刚;;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术后粒子移位状况相关因素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王俊杰;;~(125)Ⅰ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进展[A];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王俊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进展[A];第一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研讨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建中;王振豫;;CT导向下放化疗粒子瘤内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研究[A];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俊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进展[A];第一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研讨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杜传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A];2007年浙江省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明;;放射性125-碘粒子微创近距离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A];第四届全国中青年核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道安 孙晓军;粒子刀治晚期肺癌缓解率达95%以上[N];中国医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忠山;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文涛;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复发性肿瘤的临床初探[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王建华;新型粒子源近距离治疗肿瘤剂量的蒙特卡罗模拟[D];南华大学;2006年

3 周波;基于蒙特卡罗模拟~(125)Ⅰ的近距离治疗放射剂量参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肖杰;近距离治疗中剂量分布的计算模型与优化算法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5 刘占豪;~(125)Ⅰ粒子对小鼠移植Lewis肺癌抑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6 翟建宾;~(125)I粒子抑制小鼠移植Lewis肺癌成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7 徐燕;~(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小鼠Lewis肺癌VEGF-C和COX-2表达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3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03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