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miR-17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12:14

  本文关键词:miR-17在乳腺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出处:《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miR-17 乳腺癌 生物标记物 细胞增殖


【摘要】:背景乳腺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发生伴随着基因、表观遗传以及各种各样分子机制的变化。随着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的进步,以及放射治疗、各种辅助治疗的发展,乳腺癌的预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乳腺癌仍然是威胁广大女性生命的最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组织病理学类型、病理学分级、激素受体状态常常被用来评估患者的预后以指导临床决策。然而,由于乳腺癌基因背景以及对治疗反应的多样性,这些评价乳腺癌的指标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生物标记物来指导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以及精准的预测预后。MicroRNAs(miRNAs)是包含约20-25个核苷酸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它通过对目标mRNA降解和翻译抑制起着转录后调控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miRNAs的异常表达和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息息相关。一些miRNA可以作为抑癌基因或促癌基因在乳腺癌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调控细胞增殖、分化、肿瘤转移以及肿瘤血管形成。现今用它作为肿瘤诊断、预后、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记物已经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同。近年来,研究表明miR-17在多种肿瘤的形成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关于miR-1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模式及临床意义方面尚未有最新报道。目的本实验我们主要研究miR-17表达水平和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miR-17表达水平对乳腺癌总生存率(OS)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明确miR-17的表达情况对乳腺癌细胞系的影响,为miR-17可能作为乳腺癌诊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奠定基础。方法我们收集了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手术的乳腺癌患者标本132例。通过qRT-PCR检测miR-17在乳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iR-17表达的差异,并且观察了不同病理分期的乳腺癌表达miR-17的差异。同时我们通过miR-17表达水平高低的不同,将患者分成miR-17高表达组和miR-17低表达组,分析两组病人ER、PR、HER-2、CD44、COX-2、EGFR、PGP状态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对于临床资料,我们还通过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来计算分析了 miR-17高表达组和miR-17低表达组从手术确定乳腺癌开始到随访期结束的总生存期的差异。我们假设miR-17在乳腺癌中扮演着癌基因的角色,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检测了 miR-17在乳腺癌细胞MCF-7、MDA-MB-435S、MDA-MB-231和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中表达差异。在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中转染miR-17 mimics或miR-17 inhibitor,通过MTT的方法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另外,我们还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了 miR-17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最后通过裸鼠移植瘤实验,验证miR-17的体内成瘤能力。将20只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建立稳定的移植瘤模型,每7天测量肿瘤体积,42天后处死小鼠,评估肿瘤。结果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17的表达显著增高(p0.0001,n=40)。另外,病理分期越高,miR-17 的表达越高(Stage1 and Stage 2,p =0.5612;Stage 1 and Stage 3,p0.05;Stage 1 and Stage 4,p0.05)。数据显示,miR-17 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ER表达水平和Her-2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年龄、PR、CD44、COX-2、EGFR、PGP状态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未见明显差异。miR-17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相比总生存期较长,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n=36)。体外实验发现,与正常乳腺细胞系MCF10A相比,miR-17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435S、MDA-MB-231 中表达水平更高。miR-17 mimics 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而miR-17 inhibitor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同时发现miR17 inhibitor将乳腺癌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S期。通过移植瘤实验,我们发现,agomiR-17组小鼠的肿瘤更大,表明miR-17可以在体内诱导肿瘤增长。结论本研究表明,miR-17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miR-17上调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在乳腺癌患者中miR-17高表达,总生存率较低。提示miR-17可能可以成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的生物标记物。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啸原;用“印度阅兵”形容乳腺癌合适吗?[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3 张维彬,汪波,石灵春;中医药在现代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年01期

4 薛志勇;食物与乳腺癌[J];山东食品科技;2002年04期

5 王旬果,王建军,郑国华;乳腺癌相关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2年33期

6 陆尚闻;;男人也患乳腺癌[J];环境;2003年12期

7 ;新技术清晰拍摄早期乳腺癌细胞[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4期

8 田富国;郭向阳;张华一;;乳腺癌诊治研究新进展[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年S1期

9 马涛,谷俊朝;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1期

10 郭庆良,谷俊朝;乳腺癌和瘦素相关性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永利;;抗乳腺癌免疫治疗融合蛋白[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郭红飞;;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策略[A];江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庞朋沙;伍会健;;乳腺癌治疗靶标的研究进展[A];北方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陆劲松;邵志敏;吴炅;韩企夏;沈镇宙;;新型维甲酸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及诱导凋亡的机制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爱国;胡冰;;乳腺癌临床治疗进展[A];安徽省抗癌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乳腺癌、肺癌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安徽省肿瘤防治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6 张嘉庆;王殊;乔新民;;乳腺癌的现状和远景[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刘清俊;;乳腺癌综合治疗的新进展[A];山西省抗癌协会第六届肿瘤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邵志敏;;21世纪乳腺癌治疗的展望[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9 陈松旺;张明;;乳腺癌治疗的回顾与展望[A];西部地区肿瘤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白霞;傅建新;丁凯阳;王兆钺;阮长耿;;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血检有望揭示乳腺癌治疗效果[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记者 郑晓春;乳腺癌细胞扩散基因被找到[N];科技日报;2007年

3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肿瘤中心主任 宋三泰;乳腺癌有了新疗法[N];中国妇女报;2002年

4 王艳红;抑制DNA修补可消灭乳腺癌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5年

5 詹建;乳腺癌饮食 两个时期不一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辛君;乳腺癌扩散基因“浮出水面”[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记者 毛黎;美发现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王丽霞;乳腺癌治疗将有新途径[N];光明日报;2011年

9 王乐 沈基飞;我科学家发现导致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N];科技日报;2011年

10 刘霞;一种天然分子能阻止乳腺癌恶化[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红燕;疾病状态下CYP4Z1和4A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药物干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李凯;ID(inhibitor of DNA binding)家族蛋白调控乳腺细胞的分化并影响乳腺癌的预后[D];复旦大学;2014年

3 江一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基因变异检测及其功能论证[D];复旦大学;2014年

4 马邵;酪氨酸去磷酸化增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乳腺癌治疗中靶向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姚若斯;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7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表皮—间质转换及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侯培锋;α-酮戊二酸二甲酯(DM-2KG)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诱发高致瘤性干细胞样乳腺癌细胞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7 李丽丽;分泌蛋白SHON调控乳腺癌细胞EMT的分子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陈丽艳;PI3K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乳腺癌协同杀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朴俊杰;乳腺癌差异基因筛选及PAIP1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10 汪[?如;染色体6q25.1区域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英;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临床与病理特点[D];郑州大学;2011年

2 贾晓菲;彩色多普勒超声与乳腺癌病理及免疫组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靳文;乳腺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坤琳;TLR4/MyD88信号通路对乳腺癌侵袭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葛广哲;树,

本文编号:1319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19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