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Cdk5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神经调节素1β抗凋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22:04

  本文关键词:Cdk5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神经调节素1β抗凋亡机制研究 出处:《青岛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Cdk5 神经调节素1β 凋亡


【摘要】:目的: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研究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2h后,Cdk5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探讨NRG1β对Cdk5通路的影响、能否通过Cdk5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具体作用机制和关键环节,为将来应用NRG1β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0只,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55只、模型(MCAO/R)组、治疗(NRG1β)组、抑制剂+治疗(Ros+NRG1β)组和抑制剂(Ros)组,每组动物55只。(2)Sham组线栓不入颅、不建立MCAO模型,2h后经ECA残端向ICA内注射0.1mol/L PBS 5μl;MCAO/R组建立MCAO/R模型后2h拔除线栓,同步经ECA残端向ICA内注射0.1mol/L PBS 5μl;NRG1β组动物缺血2h后拔除线栓,同时经ECA残端向ICA内微量注射8%NRG1β5μl(2μg/kg);Ros+NRG1β组在插线前经ECA残端向ICA注射Roscovine 5μl,缺血2h后拔除线栓实现再灌注,同时给予8%NRG1β5μl;Ros组注射Roscovine同Ros+NRG1β组,但缺血2h后拔除线栓时同步给予0.1mol/l PBS 5μl。(3)治疗后(或再灌注后)22h应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分)测试动物神经功能,干湿重法测量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HE染色和甲苯胺蓝(Niss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结构,透射电镜(TEM)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原位TUNEL法和流式细胞学技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IHC)和Western Blot检测Calpain1、p35/p25、Cdk5、p-Tau蛋白在神经元内的定位定量表达。结果:(1)NRG1β对大鼠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Sham组无神经行为功能缺损表现,m NSS评分0分;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大鼠存在不同程度神经行为功能缺损的表现,m NSS评分较Sham组显著升高(P0.05),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大鼠神经行为功能缺损较MCAO/R组均有改善,m NSS评分较MCAO/R组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NRG1β组大鼠m NSS评分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NRG1β对大鼠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高于Sham组(P0.05);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含水量较MCAO/R组均有下降(P0.05);NRG1β组与Ros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差异(P0.05);Ros+NRG1β组较MCAO/R组、NRG1β组、Ros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3)NRG1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Sham组未见脑梗死病灶;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与Sham组相比,脑梗死体积不同程度地增大,差异显著(P0.05);MCAO/R组梗死体积较NRG1β组、Ros组及Ros+NRG1β组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G1β组与Ros+NRG1β组脑梗死体积较Ros组显著减小(P0.05),而Ros+NRG1β组脑梗死体积最小,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NRG1β对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HE染色和Nissl染色均显示:Sham组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细胞,变性细胞指数(DCI)低;MCAO/R组、NRG1β组、Ros组、Ros+NRG1β组与Sham组相比,DCI明显升高,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元细胞损伤情况,如细胞排列紊乱、固缩、胞膜破裂,胞核消失,空泡样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RG1β组、Ros组、Ros+NRG1β组DCI较MCAO/R组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其形态结构、神经元细胞损伤介于Sham组与MCAO/R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Ros+NRG1β组较NRG1β组、Ros组DCI均有下降,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细胞更为减少,细胞损伤程度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NRG1β对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Sham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细胞核大而圆、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丰富,细胞膜、核膜完整,神经元轴突正常、微管正常,偶见凋亡的神经细胞;MCAO/R组与Sham组相比,神经元损伤严重,细胞固缩,细胞器数量明显降低甚至消失、空泡变性,形成凋亡小体、神经细胞凋亡显著;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神经元损伤介于Sham组和MCAO/R组之间;NRG1β组与Ros组神经元超微结构接近;Ros+NRG1β组损伤更轻、神经细胞凋亡较NRG1β组及Ros组亦有改善,部分出现空泡,细胞结构较正常完整、边缘清楚,细胞器损伤亦减轻,细胞连接较紧密。(6)NRG1β对细胞凋亡的影响:(1)TUNEL法显示:Sham组顶叶皮层神经元细胞浅染为淡蓝色,绝大部分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胞膜光滑,胞浆丰富,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间质无水肿等;偶见细胞凋亡;MCAO/R组可见大量神经细胞凋亡,细胞排列紊乱、固缩、胞膜皱缩、细胞质被染成棕色,胞核被染成褐色或棕褐色,或固缩、碎裂,甚至崩解、形成空泡;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神经元细胞形态改善、排列较为整齐,结构相对完整,部分神经细胞核固缩、碎裂、形成空泡;Ros+NRG1β组,较NRG1β组、Ros组明显改善,变性坏死神经元减少。(2)FCM法与TUNEL法均显示: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与Sham组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指数(EACI)、凋亡细胞指数(ACI)均显著升高(P0.05)。Ros+NRG1β组、NRG1β组、Ros组与MCAO/R组相比,EACI、ACI不同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NRG1β组与NRG1β组、Ros组比较,EACI、ACI均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7)NRG1β对蛋白定位表达的影响:IHC染色显示:(1)Calpain 1:MCAO/R组较Sham组,阳性细胞数指数(PCI)显著升高(P0.05);NRG1β组、Ros+NRG1β组,PCI较MCAO/R组明显降低(P0.05),而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组Calpain 1表达较MCAO/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NRG1β组、Ros+NRG1β组差异明显(P0.05)。(2)Cdk5:与Sham组比较,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PCI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PCI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p35/p25:MCAO/R组、Ros组p35/p25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强,PCI显著升高,(P0.05),但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RG1β组、Ros+NRG1β组p35/p25表达较MCAO/R组、Ros组明显减少(P0.05),而NRG1β组与Ros+NRG1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p-Tau: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与Sham组比较,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CI显著升高(P0.05);NRG1β组、Ros组、Ros+NRG1β组,PCI较MCAO/R组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NRG1β组,与NRG1β组和Ros组比较PCI降低,差异显著(P0.05);与Ros组比较,NRG1β组p-Tau表达较低,PC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NRG1β对蛋白定量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显示:(1)Calpain 1:MCAO/R组较Sham组,Calpain 1相对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NRG1β组、Ros+NRG1β组,相对蛋白含量较MCAO/R组明显降低(P0.05),而其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组Calpain 1表达较MCAO/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NRG1β组、Ros+NRG1β组比较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k5:与Sham组比较,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Cdk5相对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p35/p25:MCAO/R组、Ros组较Sham组p35/p2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相对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MCAO/R组与Ros组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NRG1β组、Ros+NRG1β组蛋白表达较MCAO/R组、Ros组明显减少(P0.05),而NRG1β组与Ros+NRG1β组蛋白相对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p-Tau:MCAO/R组、NRG1β组、Ros+NRG1β组、Ros组,与Sham组比较p-Tau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相对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NRG1β组、Ros组、Ros+NRG1β组,p-Tau表达较MCAO/R组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NRG1β组p-Tau相对蛋白含量最低,与NRG1β组和Ro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os组比较,NRG1β组p-Tau蛋白表达较低,相对蛋白含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Cdk5通路过度激活,导致神经元细胞凋亡;其特异性抑制剂Roscovitine可以阻断Cdk5通路诱导凋亡的作用,有利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神经调节素1β可以抑制Cdk5通路中Calpain1、p35/p25、p-Tau的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行为功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启锋;刘明;刘玉河;陆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年06期

2 王宇歆;马涛;李凤娟;杨成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其对策的初步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S1期

3 陶平;雌激素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5期

4 胡佳乐;血管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与临床[J];海军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5 怡悦;续命汤预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年05期

6 谢明剑,薛伟新,岑家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华夏医学;2005年05期

7 鲁力;张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年06期

8 文静;钟森;董继萍;陈丽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7年06期

9 王燕荣;爱民;谢军;周建秀;李兰诚;丹丹;;蒙药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08期

10 张帮健;刘进;;抗坏血酸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机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歆;马涛;李凤娟;杨成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其对策的初步探讨[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2 吴艳;李春英;贾旭峰;何颖;;椒苯酮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3 莫书荣;李德剑;;诺迪康对离体豚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朱贤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现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于吉人;严盛;刘小孙;郑树森;;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减轻移植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A];2004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黄贤华;黄常亮;宋微微;方伟;杨芳炬;;迎春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A];第十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刘德强;赵德化;盛宝恒;;呋喃二氢吡啶Ⅰ对离体兔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8 刘建修;;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防治最新进展[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唯佳;陈寿权;李惠萍;程俊彦;赵初环;李章平;王明山;王万铁;王卫;;家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F_(1α)的变化及醒脑静的保护作用[A];2005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四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高立建;谢荣爱;田建会;;四氢生物喋呤在新西兰兔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衣晓峰 岳金凤 记者  李丽云;我科学家揭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奥秘[N];科技日报;2007年

2 衣晓峰 靳万庆;静脉麻醉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被揭示[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抗呆I号可恢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功能[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张中桥;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张中桥;黄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张茨;扭转的睾丸切还是保——医生有新说[N];健康报;2005年

7 燕海霞 王忆勤 李福凤;川芎嗪在肾脏病中应用前景看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薇园;功能MRI动态监测大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与预后相关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震;不同药物干预心、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凡进;自噬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3年

4 杨伟;miR-208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5 姚勇刚;MG5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6 侯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线粒体缝隙连接蛋白43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及丹参多酚酸干预[D];吉林大学;2016年

7 刘桂勇;右美托嘧啶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8 邢泽刚;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及经典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高翔;甘氨酸—氮氧自由基缀合物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10 张骋;TSGL-Ig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盼;肢体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蒲举;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相关VEGF、MMP-9表达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5年

3 王富明;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外周血清SOD、MDA、miRNA-126及VEGF表达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赵层闪;化浊解毒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曲欣;解偶联蛋白2通过线粒体介导参与高血糖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程浩;1β-羟基土木香内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吴建龙;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雌二醇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李婷婷;安菲博肽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吴加元;Omi切割Hax-1加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朱田丰;PDCD4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1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21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