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结直肠癌淋巴结跳跃转移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1:07

  本文关键词:结直肠癌淋巴结跳跃转移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结直肠癌 淋巴结 跳跃转移 预后


【摘要】:研究背景有关淋巴结跳跃转移(lymph node skip metastasis,LNSM)对进展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预后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尚未明确。研究目的探讨CRC伴有LNS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LNSM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病例资料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普外科于2003年4月至2014年12月收集的行择期D3根治术的III期CRC患者的数据库。最终共有1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将184例患者分为淋巴结跳跃转移组(skip+组)(n=41),肠旁淋巴结转移组(LND1组)(n=86),系膜淋巴结和/或血管根部淋巴结转移组(LND2+3组)(n=57)。2.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名称、新辅助治疗情况,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按淋巴结分站记录的淋巴结检出数目和转移数目等);术后生存资料(包括生存时间,局部复发时间,远处复发时间以及死亡等)。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因子方差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予Log-rank检验生存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LNSM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及R程序包(http://www.r-project.org/)实现倾向性评分匹配。所有检验均为双侧,P值小于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kip+组pT1-2期肿瘤比例(26.8%)显著高于LND1组(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Skip+组阳性淋巴结获取数量显著低于LND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5vs6.5±6.0,P0.001)。2.Skip+组,LND1组,LND2+3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8%,69.7%,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Skip+组,LND1组,LND2+3组患者术后3年远处复发率分别为30.2%,20.3%,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匹配后,Skip+组,LND1组,LND2+3组患者术后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8%,66.5%,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Skip+组,LND1组,LND2+3组术后3年远处复发率分别为30.2%,25.9%,5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CEA≥ 5 ng/ml[风险比(hazard ratio,HR)=2.2,P=0.029],低分化(HR=3.8,P=0.001),Skip+(HR=0.2,P=0.021)是影响患者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1-2[比值比(odds ratio,OR)= 4.4,95%C.I.=1.6-11.7,P=0.003],pN1(OR=5.9,95%C.I.=1.9-18.2,P=0.002)是影响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LND1阴性的LNSM可以发生在肿瘤进展的早期阶段。2.LNSM的阳性淋巴结数目大多不超过3个。3.skip+组患者的预后好于LND2+3组患者,与LND1组患者相似。4.侵润深度为T1-2、阳性淋巴结数目少于3个与LNSM显著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汉明,邵正才;青年人结直肠癌83例临床分析[J];中国胃肠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2 王汉涛 ,Kraemer M.;随访危险因素分析:复发和非复发结直肠癌的比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年12期

3 苏森;患结直肠癌妇女后代癌症的危险性增加[J];中国肿瘤;2001年06期

4 汪一虹;在确定的法国人群中年龄<45岁结直肠癌病人与≥45岁结直肠癌病人的比较[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1期

5 李会晨;结直肠癌解剖位置的连续性右向迁移[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6 李志霞;结直肠癌复发及转移的综合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6期

7 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刘卫平;老年人结直肠癌186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8 保红平,方登华,高瑞岗,李奎,张雪松,刘天锡;青年人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年01期

9 章江;;监测结直肠癌非常必要[J];国外医学情报;2004年04期

10 郜文秀,杨艳芳,梁小波,李耀平,李佩珍;细胞粘附分子变异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树;;结直肠癌预后与转移相关因素分析[A];2005年浙江省肿瘤学术会议全国大肠癌转移与复发的诊治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邹一峰;吴小剑;兰平;;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进展[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郁宝铭;;结直肠癌治疗的进展及其新理念[A];2006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王锡山;;结直肠癌治疗的困惑之我见[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报告集[C];2011年

5 秦建平;;未病思想中的结直肠癌预防[A];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暨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6 高文庆;陈会林;童蕾;陆松春;;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诊疗体会(附42例报告)[A];首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王启远;周长江;高云飞;徐岩;李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结直肠癌[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巴一;;结直肠癌靶向治疗进展[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9 何超;朱洪波;;结直肠癌的生物治疗[A];2009年浙江省肿瘤外科学术年会暨肿瘤外科规范化诊治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万德森;;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疗效的思考[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顾晋;分期不精确 致结直肠癌过度治疗[N];健康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贾岩;跨线治疗成结直肠癌最后防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贾岩;跨线治疗构筑结直肠癌最后防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林琳;结直肠癌:可以治愈的癌症[N];医药经济报;2013年

5 记者 张妍 通讯员 熊静帆 朱品磊;深圳结直肠癌发病高于全国[N];深圳商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孙刚;预防结直肠癌:请管住嘴[N];解放日报;2013年

7 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 侯凤刚 副主任医师;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和特色[N];上海中医药报;2014年

8 李华虹 孙瑜淼 记者 李丽云 实习生 阴浩;专家呼吁:结直肠癌应多学科规范化诊疗[N];科技日报;2014年

9 ;降低结直肠癌复发有新疗法[N];人民日报;2003年

10 韩自力;新化疗方案可高效治疗结直肠癌[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涛;MicroRNA-31/FIH-1调控关系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任翡;MYBL2基因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机制的初步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朋;结直肠癌中microRNA-615基因甲基化及其生物学特性探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李泽武;MicroRNA-203靶向ZNF217基因调控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徐兴远;低分子肝素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梁洪亮;miR-454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金鹏;MMR蛋白在雌激素致结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SEPT9检测结直肠癌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8 珠珠;云南省Lynch综合征候选基因标志物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9 周智航;SEMA3F通过下调ASCL2-CXCR4轴而抑制结直肠癌转移的分子机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王林;MiRNA-300对结直肠癌肿瘤侵袭和增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斐斐;术后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斌;结直肠癌患者就诊延迟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3 叶建杰;慈溪市结直肠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波;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及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调查与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5 宋艳敏;PAQR3基因甲基化水平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黎江;Oct4B1在结直肠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Twist的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7 杨文婷;PD-L1、SIRT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8 罗佳;二代测序分析散发性结直肠癌和息肉的基因突变[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9 崔慧鹏;精氨酸琥珀酸合成酶(ASS1)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恶性进展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10 崔娟娟;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35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35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