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制及疗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1:40

  本文关键词: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制及疗效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下尿路症状 5型磷酸二酯酶 Rho激酶 环磷酸鸟苷 逼尿肌 膀胱功能 5型磷酸二酯酶 膀胱出口梗阻 豚鼠 低氧


【摘要】:研究背景膀胱过度活动症被国际尿控协会定义为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增多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为下尿路症状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储尿期症状,不具有尿路感染或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龄结构的老龄化,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接近高血压,支气管哮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目前,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行为疗法,口服药物,肉毒素逼尿肌注射,辣椒素膀胱内灌注,神经调节剂,针灸及外科手术等治疗。临床上,通常首选行为疗法及口服药物治疗,但由于行为疗法的疗效不佳,大多患者更加愿意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国内常用M受体阻滞剂来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能有效的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下尿路症状,如同时并发性功能障碍的下尿路症状、不并发性功能障碍的下尿路症状、前列腺增生相关下尿路症状及脊柱损伤致排尿困难等。同样,研究发现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亦能有效的治疗作为下尿路症状一部分的膀胱过度活动症。但相关报道较少,更缺乏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就此进一步的研究。此外,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下尿路症状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至今,尚无完善的理论来解释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下尿路症状的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尚无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下尿路症状相关机制的研究报道。国外报道多以NO/cGMP途径为主,这一理论可以解释膀胱颈梗阻相关的下尿路症状,但很难解释膀胱过度活动症等其它相关下尿路症状。因此,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研究通过设计动物实验,及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GMP-PKG-RhoA/Rho激酶途径,以及改善膀胱局部微循环有关。第一部分RhoA/Rho激酶在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中的作用目的观察间断或每日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灌胃干预后,自发高血压模型大鼠尿动力学、离体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逼尿肌组织cGMP的改变,以探讨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不稳定膀胱的作用及可能途径。方法1.成年自发高血压模型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3组,每组8只,成年雄性SD大鼠8只,另为一组,共4组。3组自发高血压模型大鼠分别接受为期2周的药物灌胃干预处理:①每日伐地那非灌胃组:每日伐地那非(10mg/kg/d)灌胃(属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②间断伐地那非灌胃组:每隔3日伐地那非(10mg/kg/d)灌胃,③高血压模型空白组:每日生理盐水灌胃。SD大鼠接受为期2周的每日生理盐水灌胃处理,作为SD大鼠对照组。治疗后,4组分别行膀胱尿动力学检查,记录并比较膀胱收缩情况。2.将4组尿动力学研究后大鼠处死,取膀胱逼尿肌各2份,其中一份用于电生理实验:再将4组标本每组各分2亚组,每亚组4只,卡巴胆碱预收缩膀胱逼尿肌后,一亚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硝普钠,另外一亚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Y-27632,记录电生理曲线变化,并行组间比较。3.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另一份膀胱逼尿肌组织中cGMP含量,并行组间比较。结果1.高血压模型空白组膀胱排尿间隔时间及膀胱容量较SD大鼠对照组明显缩短、变小(P0.001);间断伐地那非灌胃组膀胱收缩间隔时间及膀胱容量相对高血压模型空白组明显延长、增大(P0.05);每日伐地那非灌胃组膀胱收缩间隔时间及膀胱容量较间断伐地那非灌胃组延长、增大更为明显(P0.01),并与SD大鼠对照组相当。高血压模型空白组膀胱排尿压力阈值较SD大鼠对照组增高(P0.001),间断伐地那非灌胃处理后膀胱排尿压力阈值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每日伐地那非灌胃处理后膀胱排尿压力阈值显著下降(P0.001)。储尿期膀胱收缩次数,每日伐地那非灌胃组相对其它组明显减少(P0.01)。膀胱最大排尿压力在4组间无明显差异。2.高血压模型空白组与SD大鼠对照组的膀胱逼尿肌组织(采用卡巴胆碱预收缩)对硝普钠舒张作用敏感性相对较弱。而间断或每日伐地那非灌胃处理后,其敏感性明显增强,两者最大舒张率显著增加:就两种给药方式比较,每日伐地那非灌胃组最大舒张率显著大于间断伐地那非灌胃组(P0.001)。而当不同浓度的Y-27632加入时,高血压模型空白组舒张量-效曲线较SD大鼠对照组左移,最大效应上升(P0.001)。而间断及每日伐地那非灌胃处理后舒张量-效曲线右移,对Y-27632的敏感性显著下降(P0.001)。就两种给药方式比较,每日伐地那非灌胃组对Y-27632的敏感性更弱,最大舒张率更小(P0.001)。3.间断与每日伐地那非灌胃组大鼠膀胱逼尿肌中cGMP含量较高血压模型空白组明显增高(P0.001)。就两种给药方式比较,每日灌胃组膀胱逼尿肌组织cGMP含量高于间断伐地那非灌胃组(P0.01)。结论高血压模型大鼠膀胱逼尿肌存在不稳定收缩,伐地那非两种不同方式干预后,不稳定收缩均明显好转,且持续每日干预后效果更佳,高血压模型大鼠对Rho激酶抑制剂Y-27632反应强烈,而伐地那非两种不同方式干预后,此种反应均有相应改善,提示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改善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可能与cGMP介导的PKG-RhoA/Rho激酶途径亦有关。第二部分伐地那非对出口梗阻不稳定膀胱模型膀胱壁血氧饱和度的影响目的观察伐地那非对出口梗阻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膀胱功能及膀胱壁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32例豚鼠分4组,每组8例:假手术空白组;假手术治疗组;出口梗阻空白组;出口梗阻治疗组。空白组每日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每日伐地那非灌胃,共8周。在手术前第0周和治疗第8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膀胱壁血氧饱和度。分别在第0、4、8周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4组在基线时,膀胱功能及膀胱壁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随后,出口梗阻空白组出现膀胱功能参数恶化,膀胱壁血氧饱和度降低。而出口梗阻治疗组伐地那非干预后膀胱功能保持正常,不稳定收缩偶尔出现,不具统计学意义。出口梗阻治疗组膀胱壁血氧饱和度与假手术组相似,并明显高于出口梗阻空白组。结论出口梗阻膀胱可致膀胱功能障碍并伴发膀胱壁血氧饱和度下降。伐地那非干预可使出口梗阻膀胱保持较高的膀胱壁血氧饱和度、较高顺应性,以及较少的不稳定收缩。改善膀胱微循环也许是伐地那非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制之一。第三部分每日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目的评估每日口服小剂量他达拉非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疗效。方法96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分别来自浙江3个医疗中心,随机分2组,每组48例,分别接受他达拉非及安慰剂治疗,为期3月。治疗前、每隔2周及治疗停药后3月为各随访点。分别行尿急程度评分(IUSS),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3日排尿日记。通过尿动力学检查以及经腹部超声,记录有关指标:最大尿流率、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总容量以及排尿效率。根据患者症状回复程度百分比(PORIS)来判定治疗有效率,并定义≥50%为治疗有效。结果治疗组从第4周开始至治疗停药后3月,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及尿急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排尿量及膀胱总容量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尿急程度评分第4周开始明显下降(P0.05)。最大尿流率,残余尿以及排尿效率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达52.1%。脸红,头痛,背痛为主要的不良反应,所有的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短暂并可耐受的。结论每日小剂量他达拉非治疗女性膀胧过度活动症患者,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值得考虑与推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9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雅贤;王翠玉;;电针配合中药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体会[J];四川中医;2007年02期

2 谭莹;吴清和;高启龙;;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3 黄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J];湖北中医杂志;2009年12期

4 徐建新;吕胜启;;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治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年10期

5 朱八梅;章颖虹;;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心理干预[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05期

6 杨为民;袁晓奕;;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年01期

7 陈勇;吴雪玲;谢美霞;陈利芬;;膀胱过度活动症对跌倒发生的影响——一项针对社区40岁以上妇女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年14期

8 孙岚;;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治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年05期

9 廖利民;;膀胱过度活动症定义之我见[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年01期

10 覃永佳;;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进展[J];北方药学;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平;顾晓箭;卢子杰;张犁;徐彦;苏建;;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体会[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洪波;吴宏飞;沈华;林建中;周鹤同;李保军;张斌;李久明;卫中庆;;165例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疗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赵永斌;胡卫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治疗进展[A];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驭良;许克新;胡浩;张晓鹏;王晓峰;;北京地区40岁以上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流行病调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许克新;王驭良;胡浩;张晓鹏;王晓峰;那彦群;;中国地区膀胱过度活动症流行病学调查[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建章;;新型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对比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钟山;沈周俊;沈鑫源;罗芳;吴瑜璇;;压力-流率测定在老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李明凯;孙艳;Noboru TOMIYA;Toby C.CHAI;罗晓星;;多胺在膀胱过度活动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9 李辉;王伟高;王荣江;钟欢;邵四海;俞彬;陈晓农;汤健儿;;多受体途径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A];2006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金锡御;宋波;杨勇;廖利民;卫中庆;王平;方祖军;许传亮;刘润明;宋希双;杜广辉;吴士良;李龙坤;沈宏;何舜发;郑少斌;黎玮;;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诊治指南[A];贵州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太原 丽人;膀胱过度活动症[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2 沈建武;尿急当心膀胱过度活动症[N];健康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朱国旺;膀胱过度活动症—— 一种鲜为人知的常见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4 记者 闫煈;三成医生不知何为膀胱过度活动症[N];健康报;2010年

5 记者 张灿灿;膀胱过度活动症最爱盯上中老年人[N];健康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朱国旺;八成以上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未就诊[N];中国医药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膀胱也有多动症[N];科技日报;2013年

8 李炜;针灸可治膀胱过度活动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9 记者 朱国旺;我国首次发布膀胱过度活动症大规模流调结果[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朱国旺;应坚持长期药物治疗[N];中国医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洪德;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机制及疗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娟;2型糖尿病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现状、危险因素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静静;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认知行为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D];山东大学;2015年

3 何璐;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动力学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赵亚男;咪达那新的合成设计与结构表征[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姜安超;萆參分清饮加减联合琥珀酸索利那新治疗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6 周瑞兰;疏肝滋肾法治疗绝经后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王曦X;认知行为干预对中老年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6年

8 冯全得;膀胱尿道同步测压在儿童膀胱过度活动症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刘超;中西医结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付佳涵;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可能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5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35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