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初级痛觉神经元异常电活动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9 17:06

  本文关键词:初级痛觉神经元异常电活动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机制研究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细胞电泳 神经病理性疼痛 异位自发放电 初级痛觉神经元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损伤 自发放电 A类神经元 初级感觉神经元


【摘要】:背景与目的细胞电泳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无创细胞分析技术。神经细胞主要依靠膜电位的极化状态(表现为膜内的负电性)和膜电特性的改变执行各种功能。研究神经细胞的电泳特性对于分析其功能具有独特的优势。周围神经损伤导致初级痛觉神经元异常放电而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生机制和神经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有关。这些炎症反应将导致初级痛觉神经元上的离子通道蛋白、受体等过表达和聚集。研究发现,跨膜离子通道蛋白的浆膜外侧特异地连接着大量以唾液酸残基为主的糖链,这些唾液酸残基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因此我们推测大量带负电的膜外唾液酸糖链导致神经元膜电位的极化减低,最终导致了神经元的自发去极化而产生异位自发放电。本研究将建立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利用细胞电泳技术,分析疼痛模型大鼠的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方法建立神经细胞电泳技术装置和大鼠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利用细胞电泳技术测量大鼠L4-5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电泳率(EMP)的变化,间接探索神经元膜上离子通道等蛋白糖基化的变化。结果CCI组(n = 96)的平均细胞电泳率为3.575±0.147μm.cm.V-1.s-1,显著低于对照组(n= 53)的5.123±0.220μm.cm.V-1.s-1(p0.0044)。其中,小细胞(n = 27)的细胞电泳率为3.318±0.286μm.cm.V-1.s-1,也显著低于对照组(n = 24)的5.415±0.467μm.cm.V-1.s-1(p = 0.0003)。结论损伤神经元向正极泳动的速率低于正常未损伤神经元,可能是由于神经元胞体离子通道蛋白的聚集导致神经元对毛细管内壁的吸附作用增强所致。我们的结果部分验证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假说,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完善了神经细胞电泳技术方法,明确了其中部分技术难点;神经细胞电泳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背景与目的临床经验显示,周围神经损伤后可在1h内出现典型的病理性疼痛。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神经损伤1天之后,而疼痛最早开始出现的确切时间尚不明确。最近本课题组通过改进脊神经结扎(SNL)模型发现神经损伤后10分钟内即可出现疼痛,同时邻近未损伤的C类神经元出现自发放电和兴奋性升高。该现象无法用损伤局部的炎症反应解释。因此,结合蛇毒脱髓鞘模型的研究结论,我们推测神经损伤阻断了 A类纤维传入,导致A类纤维对C类纤维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快速引发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为验证此推测,给予损伤神经一定的弱电刺激来模拟A类纤维的传入,发现C类神经元的自发放电被抑制,支持上述推测。但是,用A类纤维强度电刺激是否可以逆转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行为,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将在改进的SNL大鼠模型中,利用自制的在体神经刺激电极给予损伤神经A类纤维强度电刺激,对比刺激后与不刺激的大鼠行为,从行为学水平验证A类纤维在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将成年雌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预先在L5脊神经上植入刺激电极,然后在大鼠清醒状态下切断L5脊神经。电刺激组在神经损伤即刻起规律给予A类纤维强度电刺激(10 Hz,0.5 mA,3 min),对照组除不给予电刺激外,其他操作与电刺激组保持一致。测定电刺激后机械、热、冷刺激诱发痛和自发痛等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精确时间变化情况。结果电刺激组大鼠从L5脊神经损伤即刻开始进行A类纤维强度电刺激,其自发痛行为在术后10 min开始在1天内都显著低于未进行电刺激的SNL组大鼠。电刺激组大鼠的机械痛从术后1小时直到第7天都显著低于未进行电刺激的SNL组大鼠。结论本研究发现给予损伤神经A类纤维强度的电刺激可以部分缓解神经损伤早期的神经病理性自发痛和机械痛。我们推测A类纤维传入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抑制了 C类纤维的电活动。激活A类纤维传入的治疗手段具有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效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凯,罗爱伦;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进展[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年02期

2 赵欣,徐建国;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年05期

3 王景阳;;加深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J];疼痛;2004年Z1期

4 张殟,李兴福;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现状[J];甘肃科技;2005年04期

5 毛鹏;薛富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年02期

6 闫洪彦;王波;王艳姝;田亚萍;虞雪融;黄宇光;;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表达变化[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李琦;曾炳芳;王金武;;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8 贺奇志;郝吉生;周黎明;邹定全;蔡璐;;地震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J];人民军医;2009年04期

9 郑卫红;杨红卫;;化疗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0年09期

10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进展专栏[J];中国新药杂志;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彬;杨晓秋;刘小男;;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抑郁焦虑与疼痛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2 刘敬响;周成华;武玉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A];全国第一次麻醉药理学术会议暨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陈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徐建国;;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靶点和药物[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5 丁震宇;杜成;谢晓冬;;癌症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新进展[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6 周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进展[A];宁夏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首届疼痛诊疗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7 姚永兴;;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新靶点研究进展[A];2009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姚永兴;;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新靶点研究进展[A];第三届浙江省疼痛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0年

9 宋学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机制和治疗新靶点[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10 于生元;;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卫红;神经病理性疼痛:困扰医患双方的临床难题[N];健康报;2010年

2 记者 朱国旺;神经病理性疼痛尚缺有效治疗手段[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记者 王丹;新版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共识发布[N];健康报;2013年

4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齐芳;“帮病人缓解疼痛”[N];光明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欣茹;200家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心将建[N];健康报;2012年

6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 陈琳 黄红云 左焕琮;神经痛可采用修复治疗[N];健康报;2011年

7 王迪;神经痛药物市场有利可图[N];医药经济报;2005年

8 吴志;顽固性疼痛治疗新理念[N];大众卫生报;2007年

9 记者 林世才 张清ng 通讯员 陈鹏辉;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可手术治疗[N];健康报;2014年

10 董国平;好定位助临床推广“三级跳”[N];医药经济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婷;钾通道KCNQ2/3/5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亭亭;新型强效5-HT/NE双重重摄取抑制剂阿姆西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金桂林;钩吻素子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与其调节脊髓神经胶质细胞以及TSPO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4 冯伟;MC4R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传导机制[D];青岛大学;2015年

5 赵洋;MC4R通过JNK信号通路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6 曲玉娟;TRPV4-MAPK通路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葛彦虎;脊髓背角内质网应激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脊髓伤害性环路去抑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8 夏天娇;神经病理性疼痛节律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许盈;钩吻素子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及其脊髓分子机制[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10 罗裕辉;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转运体表达变化及肉毒杆菌毒素A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冬梅;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调查[D];四川大学;2007年

2 魏博;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调查[D];浙江大学;2012年

3 王鹏磊;选择性COX-2抑制剂替泊沙林在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4 金建萍;川芎嗪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GAP-43mRNA表达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志桐;2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6 刘瑞杰;糖皮质激素受体与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许雅琼;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氧化苦参碱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8 李润芝;中文版DN4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的制定与评估[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9 马艳;元胡止痛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评价及分子机理探索[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10 周功锐;脊髓星形胶质细胞Pannexin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51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51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e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