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微泡、尿激酶溶栓后预防微循环再栓塞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靶向微泡、尿激酶溶栓后预防微循环再栓塞的实验研究 出处:《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利用亲和素-生物素法(BAS)制备携RGDS、尿激酶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并对其理化特性及对血栓的靶向亲和力进行研究。研究低频诊断超声联合携尿激酶的靶向微泡造影剂对兔股动脉血栓的溶解效应,探讨影响体内溶栓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优溶栓参数组合及预防微循环再栓塞现象。方法:将制备产物靶向超声造影剂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携带率和稳定性检测。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单侧股动脉血栓模型,将造影剂静脉注入兔体内,联合超声照射对血栓进行溶栓治疗。实验采用析因设计表对超声频率(因素A:1.6MHz、2.2MHz、2.8MHz)、尿激酶剂量(因素B:1.5mg/Kg、3mg/Kg)、超声照射时间(因素C:30 min、60 min)的3因素不同水平实验组合,分12组,每组6只,共72只试验动物随机入组进行溶栓实验。评价溶栓效果为股动脉血栓部位远心端在溶栓前后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的血流量变化(溶栓率)。溶栓治疗120分钟,实验结束后取出血栓部位血管及下肢腓肠肌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下及电镜下观察溶栓后血栓结构的病理变化、判别有无末梢组织微循环再栓塞。检测兔血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1a)、血栓素B2(TXB2)、6-keto-PGF1a/TXB2(P/T比值)、P-选择素(SP)血清学指标。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Targestar SA微泡成功携带了RGDS及尿激酶,携带率均达到98%以上,其稳定性不受洗涤与否的影响。所有动物溶栓再通率为68.11%,血栓的溶解平均时间为50min。超声频率的高低、尿激酶的剂量高低这2个因素对溶栓效果有影响(P均0.05)。最优溶栓参数为超声频率为2.2MHz、尿激酶为1.5mg/Kg,而超声照射时间(应用30 min或60min)对溶栓效果无显著影响。最优溶栓组为A2B1C1组和A3B1C1组,其溶栓后血管再通率(93%、88.1%),提示血管完全溶通。光镜下见兔股动脉血栓溶栓后,血栓纤维网架被破坏,证实血栓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A2B1C1组溶栓后血管完全溶通、未见微栓塞,其余各组均有未溶通情况发生,有11只兔出现再栓塞。兔血清6-Keto-PGF1a含量在溶栓后无微栓塞组比发生再栓塞组有明显升高。结论:Targestar SA微泡通过BAS法与RGDS、尿激酶结合,携带率高。将局部低频诊断超声照射+靶向微泡+尿激酶的三者联合应用,对股动脉血栓溶栓治疗有效。其中超声照射频率为2.2MHz、尿激酶剂量为1.5mg/Kg可获得最好的溶栓效果,实现了血管的完全溶通,并且未见微循环再栓塞;而应用30 min或60 min的超声照射时间对溶栓效果无显著影响。血清6-Keto-PGF1a减低与发生微循环再栓塞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向东,周颖,单江,刘伊丽;蛋白微泡声学造影剂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中排空现象及其机制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年06期
2 李彬,万明习,王素品;纳米包膜造影微泡在脉冲超声场中的瞬态非线性特性研究[J];声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李晓东,郑元义,景香香;不同超声强度及微泡对基因和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年04期
4 张虎,王宏宇;微泡和超声 从诊断到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8期
5 魏倕;谢志行;;带球壳微泡和空化气泡的超声特性研究[J];声学技术;2007年03期
6 杨莉;刘政;左松;谭开彬;高云华;付赤学;李秋颖;;脂膜微泡结合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制备[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05期
7 刘学兵;王志刚;许川山;夏新蜀;张勇;李攀;冉海涛;谭勇;;一种新型载光敏剂的微泡制备及其基本物理特性研究[J];激光杂志;2008年05期
8 朱蔚;周翔;罗燕;彭玉兰;田野;王冬梅;柳晓军;李珂;庄华;解慧琪;;“流动的肺泡?”——超声谐振微泡定向增加组织局部供氧的理论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年10期
9 李彬,万明习;纳米包膜造影微泡的小波检测技术研究[J];声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徐亚丽;高云华;刘政;谭开彬;付赤学;;微泡超声爆破助溶血栓机制的离体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建华;萧淑宜;何景光;区文财;邱春花;冯桂英;;微泡联合低强度治疗超声对犬睾丸组织及细胞影响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李晓东;郑元义;景香香;;不同超声强度及微泡对基因和组织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姜学平;程茜;钱梦,
本文编号:1351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351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