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埃博拉病毒蛋白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8 04: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埃博拉病毒蛋白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埃博拉病毒 核蛋白 VP35蛋白 VP24蛋白 分子动力学模拟 蛋白间相互作用


【摘要】:埃博拉病毒(EBOV)可以导致急性出血热,严重时甚至在几天内导致死亡。病毒的基因组由七种病毒基因组成,对这些病毒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以产生病毒蛋白VP24,VP30,VP35,核蛋白(NP),基质蛋白(VP40),RNA依赖型RNA聚合酶(L)以及糖蛋白(GP)。其中NP,VP35和VP24蛋白直接参与病毒核衣壳的形成,从而影响病毒的转录/复制过程以及病毒的感染力和毒性。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对埃博拉病毒NP与VP35蛋白、NP与VP35蛋白突变体以及VP24与宿主核转运蛋白Alpha5之间的结合机理进行了研究。(1)埃博拉病毒核蛋白与VP35蛋白结合机制的研究NP-VP35复合物中的VP35肽段的移除会导致NP蛋白的自身寡聚化现象从而改变EBOV基因组的复制/转录状态。研究埃博拉病毒NP蛋白与VP35蛋白的结合机制可以为研究埃博拉病毒生活史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后期研究控制埃博拉病毒生活史或者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以及RMSD、RMSF、结合口袋内残基间距离、主成分分析、丙氨酸扫描、MM-GB/SA等分析方法研究埃博拉病毒free NPNTD 体系和NPNTD-VP35复合物体系。结果表明VP35的结合可以稳定NPNTD蛋白并减小结合口袋区域氨基酸残基的柔性残基的运动幅度。VP35的结合可能会通过触动NPNTD蛋白位于β发夹处的开关从而改变EBOV的转录/复制状态。另外NPNTD氨基酸残基R240,K248和R260以及VP35氨基酸残基E24,E31和R37所提供的静电能对于NPNTD-VP35复合物体系的结合具有最为显著的作用。(2)埃博拉病毒核蛋白与VP35蛋白突变体结合机制的研究由于病毒基因组极易变异,因此对EBOVNP与VP35蛋白突变体(I29D,L33D和M34P)的研究也为设计和合成EBOV抑制剂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采用MD模拟方法结合MM-GB/SA,氢键网络分析、聚类分簇、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 EBOV NP与VP35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突变体系的稳定性比野生型(WT)差。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WT和L33D体系比I29D和M34P体系更紧凑,M34P头部片区的亲水区域的运动趋势很混乱,说明M34P在所有体系中可能稳定性最差。结合能分析证实M34P体系的结合力在各体系中最低,因此该体系最不稳定。另外,各突变体系结合能的降低主要与突变残基的静电能贡献有关。VP35残基R37在各体系中均十分突出,对体系结合至关重要。(3)埃博拉病毒VP24蛋白与宿主核转运蛋白Alpha5的结合机制研究埃博拉病毒的VP24蛋白能够与核转运蛋白(KPNA)结合,从而抑制PY-STAT1的核转运,进而使得细胞不产生干扰素(IFNs)。本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VP24蛋白与宿主核转运蛋白KPNA5的结合会稳定其结合表面,降低结合表面氨基酸残基的波动幅度。在发生相互作用后,两个蛋白体系的紧实度均增加,蛋白整体的构象变化幅度降低。通过对8个突变体系(MUT1,MUT2,MUT3,MUT4,R398A,F484A,Y477A和double mutant)的研究我们发现各突变体系的结构松散程度均大于野生型体系。能量分析结果表明MUT3体系对VP24-KPNA5复合物的结合有最显著的影响,而MUT4,R398A和double mutant体系对复合物的结合有第二显著的影响。另外VP24氨基酸残基R137,T138和KPNA5氨基酸残基R396,D480,F484对两个蛋白的结合起最主要的稳定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study the binding mechanism of virus - free NPNTD system and NPNTD - VP35 protein by means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 MD ) method . ( 3 ) The binding mechanism of Ebola virus VP24 protein and host nuclear transporter Alpha 5 could bind to the nuclear transport protein ( KPNA ) , thereby inhibiting the nuclear translocation of PY - STAT1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磊,瘳应昌;埃博拉病毒抗体研究[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0年04期

2 ;埃博拉病毒[J];国外畜牧科技;2001年06期

3 杨涛;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2年05期

4 孙玉兰,李德新;埃博拉病毒结构蛋白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年04期

5 ;干扰埃博拉病毒繁殖突破性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年12期

6 ;美科学家揭开埃博拉病毒之谜[J];生物学教学;2014年01期

7 卞文;埃博拉病毒肆虐[J];国外科技动态;1996年11期

8 ;何谓埃博拉病毒[J];山西教育;2001年10期

9 杨世诚;前度“刘愞”今又来——埃博拉病毒的来龙去脉[J];百科知识;2001年02期

10 李潇;埃博拉病毒糖蛋白致命之谜[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霄;金宁一;米志强;;埃博拉病毒疫苗及其治疗方法相关研究进展[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2 张振清;袁志明;;卡尔扎伊型埃博拉病毒的重组病毒疫苗研究[A];2013年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夏咸柱;;野生动物疫病与公共卫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霞;非洲数千大猩猩死于埃博拉病毒[N];人民日报;2006年

2 ;美研究人员发现猪感染埃博拉病毒[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王文成;埃博拉病毒加速大型类人猿灭亡[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王雯婷;埃博拉病毒扯动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5 杜鹃;埃博拉病毒六问[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6 本报记者 项铮;我国三道防线严防埃博拉病毒[N];科技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越;气候因素催生埃博拉病毒?[N];中国气象报;2014年

8 记者 王玉凤;埃博拉病毒“复活” 全球严防[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张忠霞;埃博拉病毒为何难降服[N];健康报;2014年

10 徐蔚冰;埃博拉病毒离我们有多远[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丁兢娜;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埃博拉病毒蛋白间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雯雯;“埃博拉病毒医学护理建议”汉译项目报告[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钦钦;针对柯萨奇病毒和埃博拉病毒的药物筛选及活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蔡磊;基于2014-2015年埃博拉疫情数据的统计建模与重要参数分析[D];暨南大学;2016年

4 祖述龙;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GP蛋白嵌合型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构建与免疫原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5 吴晓鑫;埃博拉病毒G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制备[D];浙江大学;2016年

6 李成功;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埃博拉病毒GP、VP30、NP、L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D];安徽大学;2017年

7 盖微微;致死型埃博拉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14年

8 赵晨;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的毒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张桂根;埃博拉病毒包膜蛋白GP细胞毒性机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0 刘阳;荧光定量RT-PCR检测埃博拉病毒方法的建立[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39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439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a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