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干预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芬戈莫德 S1PR调节剂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神经干细胞 CFHR1 出处:《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神经系统炎症的发生存在两种激活模式,在经典的神经免疫疾病中,获得性免疫反应首先在外周被激活,然后靶向中枢神经系统的抗原,引起疾病的发生,这是神经系统免疫反应激活的经典途径。另一种模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首先受到破坏,然后再激活免疫系统的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经典的神经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中,脑内免疫炎症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Fingolimod是一种鞘氨醇1-磷酸受体(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S1PR)调节剂,是第一个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口服药物。前临床研究显示,fingolimod可以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脑损伤;在一个概念性临床研究中,fingolimod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初步证实。然而,在将S1PR调节剂进一步推向临床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些问题包括:(1)如何避免S1PR调控的心脏副作用;(2)S1PR调控的非淋巴细胞依赖的机制;(3)S1PR调节剂用于减轻脑缺血急性损伤的时间窗尚未明确,而且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对于S1PR调节剂的反应性也不明确。RP101075是第二代的S1PR调节剂,可以选择性激动S1PR1。RP101075半衰期短,可以很快分布至脑内,心脏副作用明显减轻。本研究将研究RP101075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并通过明确其治疗时间窗,应用多种不同的动物模型,来提高本研究的转化价值。本研究将进一步明确S1PR1调节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机制。第二部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是一种主要累及脊髓和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疾病,其病程较多发性硬化进展更快,致残率更高,在亚洲的发病率高于欧美,主要发病人群是青年女性。视神经脊髓炎最主要的病理特点是补体成分和Ig G在病灶部位沉积,造成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继而发生脱髓鞘。补体系统的激活在视神经脊髓炎的病理改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的能力,使得干细胞移植成为再生医学中治疗一些严重疾病的重要选择。然而病灶部位的炎症微环境是阻碍干细胞移植修复损伤组织的关键因素。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探索神经干细胞进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修复治疗的策略。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了多种不同的小鼠脑缺血动物模型,包括阻断不同时间(30 min,60 min,90 min)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以及光化学法皮层梗塞模型。RP101075通过灌胃给予小鼠,剂量0.6mg/kg,每日一次。梗死灶大小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或者核磁来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m NSS评分评价。首先我们检测了不同剂量的RP101075以及不同的给药频率对于60min MCAO脑梗死灶大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然后明确了在三次给药后治疗效果是否可以持续到第7天。我们通过延迟开始给药时间至不同的时间点,来明确RP101075对于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治疗时间窗。通过观测RP101075对于不同梗死类型小鼠的效果,我们来评价不同梗死类型对于S1PR1调节的反应性。对于机制研究,首先我们通过评价Rag2-/-gc-/-小鼠脑缺血后对于RP101075治疗的反应来明确S1PR调节对于脑缺血的治疗效果是否依赖于对外周淋巴细胞的调节。通过质谱-液相色谱仪检测了给药后药物在脑内和外周血的分布。流式细胞术用来检测外周血和脑内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来检测不同脑区的炎症因子浓度来明确脑内的炎症水平。Western blot用于检测脑内渗出的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量来评价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进一步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了脑内微血管中纤维素和血小板的沉积,以及微血管结构收缩的情况来明确RP101075的作用机制。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实验性视神经脊髓炎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我们通过给小鼠脑内立体定位注射纯化的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强阳性的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的血清Ig G(NMO-Ig G)和人补体(h C),在小鼠脑内模拟NMO样病灶。分离胎鼠脑皮层获得神经干细胞(NSCs),然后用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CFHR1)修饰NSCs(CFHR1-NSCs)以GFP空载体修饰的NSC为对照(GFP-NSCs)。将CFHR1-NSCs和GFP-NSCs分别移植入小鼠脑内,在第7天通过7T MRI(T2WI和T1WI+Gd-DTPA)以及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脑内病灶的大小、渗出以及炎症细胞的侵润和膜攻击复合物(MAC)的沉积。在体外,我们用分离的原代小鼠星形胶质细胞来进一步验证CFHR1-NSC的治疗机制,向培养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及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而来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NMO-Ig G和h C在体外模拟NMO病理环境,然后用含有CFHR1的培养基替代原培养基。通过检测LDH以及免疫荧光观察细胞的破坏程度和形态的改变。结果:我们发现,RP101075可以减小C57BL/6小鼠脑缺血后梗死灶的大小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其治疗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而不依赖于给药频率。RP101075在缺血后12小时内给药可以抑制梗死灶的扩大,而在24小时给药可以减轻脑水肿的发展并改善神经功能评分。RP101075对于不同梗死灶大小和梗死位置的小鼠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RP101075在给药后12小时可以明显的富集于脑内,RP101075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向脑内的浸润和脑内局部的炎症反应,但其治疗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于对外周免疫的调控。RP101075增加了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以及脑内微血管结构的通畅,保护了脑缺血后微循环的功能。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构建的CFHR1-NSCs可以稳定合成并分泌CFHR1,而其增殖和分化能力与神经干细胞相比并不受影响,而且由CFHR1-NSCs分化而来的星形胶质细胞仍然可以稳定分泌CFHR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GFP-NSCs并不能抑制MRI上病灶的扩大和对比剂的渗出,AQP4、GFAP和髓鞘的脱失以及炎症细胞的侵润、激活,和MAC的沉积,而移植CFHR1-NSCs的小鼠脑内的病灶明显比模型组和GFP-NSCs移植组小,对比剂渗出减少,炎症细胞的侵润和激活以及MAC的形成明显受抑制,保护了星形胶质细胞和髓鞘,移植的CFHR1-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以修复病灶,并保护了内源性星形胶质细胞免受NM-Ig G和h C的攻击。体外实验表明: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以及NSCs和GFP-NSCs分化而来的星形胶质细胞均可被NMO-Ig G和h C破坏,而CFHR1-NSCs分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不受影响。当我们给CFHR1-NSCs分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更换新的培养基后,NMO-Ig G和h C可对其造成破坏,此外,CFHR1-NSCs的培养上清可以保护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不被NMO-Ig G和h C破坏,验证了体内实验的结果。结论:RP101075,做为新一代的S1PR调节剂,具有优良的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安全性,可以减少淋巴细胞向脑内浸润并保护脑内微循环的完整性和功能。S1PR1调节剂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安全的潜在治疗方式。干细胞具有向病灶部位趋化的特性,其在修复损伤的同时,更是一个理想的载体。我们通过补体抑制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使其可以在病灶部位合成并分泌CFHR1,从而特异性地调控局部的炎症微环境,促进外源性及内源性的神经修复。为促进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替代疗法的有效性提出了新的方案和理念。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1PR regulator on ischemic stroke . In the second part ,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RP1010 - 75 on the size of cerebral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RP1010 - 75 on brain and peripheral blood by observing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RP1010 75 on cerebral ischemia - reperfusion . In vitro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astrocytes , and the astrocytes of CFHR1 - can be destroyed by NMO - Ig G and h C .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in vivo have been verified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其林,蔡文琴,张可成;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胶质化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0年02期
2 项红兵,田玉科;星形胶质细胞与疼痛敏化调控[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年09期
3 刘慧,王小军,胡荣,杨忠,蔡文琴;星形胶质细胞[J];生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4 张敬军;;星形胶质细胞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7期
5 陈彬;刘宽;王伟;;成年大鼠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表达的差异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7年05期
6 沈维高;何欣;王振江;;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7 ;英国科学家确定星形胶质细胞新功能[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27期
8 靳哲;赵忠新;;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2年01期
9 李军杰,张致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解旭东,田国红;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莹;赵珠峰;朱长庚;;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复发中的作用[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唐爱辉;王同飞;王世强;;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脑细胞网络中的第二兴奋系统?[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池美珠;陈超;钱燕;李剑敏;吴步猛;;产前重复激素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发育的影响[A];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魏尔清;;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吴建云;王鲜忠;王剑;谌剑波;范光丽;张家骅;;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及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玉武;程晓娟;;星形胶质细胞与脑水肿的形成[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7 董其平;柴真;;谷氨酸对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钙活动的影响[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曾俊;李康生;;柯萨奇病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及细胞因子变化研究[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鲍欢;徐晓云;顾晓波;徐霞红;胡晖;;缺氧后水通道蛋白4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熊加祥;白云;宋敏;王艳艳;杨晓亚;;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免疫分子维持大脑免疫稳态[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胡德荣;星形胶质细胞由“天使”变“魔鬼”原因找到[N];健康报;2012年
2 记者 刘海英;星形胶质细胞可调节呼吸强度[N];科技日报;2010年
3 刘霞;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实验室培育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4 汪敏华;大脑星形胶质细胞有两种新功能[N];解放日报;2003年
5 吴一福;黄芪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时间模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胡德荣;“抑制蛋白”可控制神经干细胞提前分化[N];健康报;2007年
7 孙国根 白毅;灵长类脑内神经干细胞被发现[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孙国根;阻碍卒中后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元凶”被发现[N];中国医药报;2013年
9 ;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出神经干细胞[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沈丽 付钰;神奇的神经干细胞[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凯斌;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干预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2 曾招;离子通道TRPM7调节细胞生理的分子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黄维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因子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杨俊华;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ATP促进丘脑中的突触删除[D];浙江大学;2015年
5 邓雅婷;龙胆苦苷镇痛与抗抑郁的中枢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6 李新;星形胶质细胞NDRG2在七氟烷预处理神经保护作用中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7 钟志宏;亚铁离子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及香芹酚在实验性脑出血中的神经保护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洪洋;孕酮对Aβ所致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凌云志;帕瑞昔布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10 徐进;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AQP4内化及其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佩佩;磷酸化MSK1在星形胶质细胞炎症活化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南通大学;2013年
2 何洁玉;糖皮质激素对星形胶质细胞分泌GnRH的调控机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张丽丽;脂肪基质细胞诱导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过程中线粒体凋亡与自噬的关系[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燕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ApoE~(-/-)小鼠脑血管、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损伤作用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米鹏霞;P物质对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杨志奇;小鼠皮层内移植胶质细胞形态及功能重建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7 陈雅南;敲除星形胶质细胞的dicer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8 马辉;星形胶质细胞上酸敏感离子通道1a在颞叶癫痫发生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9 周亚兰;IFN-γ介导T细胞参与炎性痛慢性化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10 邓子辉;瘦素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467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467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