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基于miRNAs介导突触可塑性探讨电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2-28 13:07

  本文关键词: 电针 缺血性脑卒中 学习记忆 局部一致性 突触可塑性 微小RNA 出处:《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百会"、"神庭"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以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m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的影响。在神经影像学的基础之上,探讨脑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变化,并进一步基于microRNA(miRNA)组学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性脑卒中造模组,然后依据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行为学结果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2.复制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取"百会"、"神庭"穴及非经非穴实施电针干预,电压峰值为6 V,疏密波,频率2/20 Hz,每次治疗30 min,1次/天,共14天;3.干预前后各组大鼠采用跳台实验检测其学习记忆功能;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4.采用小动物rs-fMRI扫描以及脑区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分析各组大鼠神经细胞活动变化;5.采用高尔基染色(Golgi)观察各组大鼠神经突触和树突棘形态变化,以及场电位电生理检测各组大鼠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反应;6.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7.采用miRNA芯片检测miRNAs的差异表达,以及靶基因预测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验证miRNA表达水平。结果1.本研究发现干预前,模型组、电针组和非穴组跳台实验观察的学习记忆行为学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电针组相对模型组、非穴组大鼠跳台实验和Morris水迷宫观察的潜伏期缩短(P0.05)。2.采用T2WI发现缺血性模型大鼠海马、内嗅皮层、运动皮层、感觉皮层、背侧丘脑和纹状体等脑区出现梗死,而电针"百会"、"神庭"穴减少其脑区梗死体积(P0.05);3.对各组大鼠进行rs-fMRI分析,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降低的脑区包括双侧杏仁核、双侧海马、双侧内嗅皮层、双侧岛叶皮层、双侧梨状皮质、双侧感觉皮层、双侧运动皮层、双侧扣带回、双侧背侧丘脑、左侧听觉皮层和左侧纹状体(P0.005)。而电针干预后双侧杏仁核、双侧海马、右侧岛叶皮层、双侧内嗅皮层、右侧梨状皮层和右侧感觉皮层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升高(P0.005);非穴干预后左侧杏仁核、左侧梨状皮质和左侧纹状体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升高(P0.005);4.选择学习记忆相关脑区海马CA1、内嗅皮层进一步分析其突触可塑性变化,低倍视野下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海马CA1、内嗅皮层树突棘脱落、萎缩,排列紊乱;而电针治疗后其病理损伤程度缓解。高倍视野下电针治疗后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树突棘的分支、数量和密度均增加(P0.05);5.突触功能可塑性检测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在HFS诱导后缺血侧海马CA3-CA1和内嗅皮层-海马CA1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斜率的百分比均下降(P0.05);而电针治疗后其fEPSP斜率的百分比增加(P0.05),突触后膜相关学习记忆蛋白AMPA受体、NMDA受体的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6.缺血侧海马CA1和内嗅皮层进行miRNA芯片分析显示:缺血侧海马CA1差异表达≥1.5 miRNAs共48个miRNAs(P0.05),其中36个miRNAs表达下调,12个miRNAs表达上调;缺血侧内嗅皮层差异表达≥1.5miRNAs共90个(P0.05),其中70个miRNAs表达下调,20个miRNAs表达上调;其中rno-miR-668和rno-miR-3084b-5p在缺血侧海马CA1和内嗅皮层均表达上调;而rno-miR-28,rno-miR-10a,rno-miR-let-7b,rno-miR-425,rno-miR-7b,rno-miR-154,rno-miR-540,rno-miR-let-7f-2,mo-miR-186,rno-miR-219a,mo-miR-3072,rno-miR-344a,rno-miR-190b,rno-miR-100,rno-miR-92a的表达水平在两个脑区均下调;7.对以上缺血侧海马CA1和内嗅皮层表达均上调和下调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发现富集分高的cGMP-PKG信号通路(P0.05)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体外证实miR-219a负调控cGMP-PKG信号通路关键节点PRKG2靶基因(P0.01);8.对miR-219a进行在体功能分析,发现miR-219amimics可以阻断电针"百会"、"神庭"穴下调miR-219a的表达水平,并影响PRKG2下游CREB的磷酸化,进而减少学习记忆即刻早期基因c-fos和c-jun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1.电针"百会"、"神庭"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14天,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减少海马、内嗅皮层的梗死体积,增强海马、内嗅皮层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提示脑卒中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与海马、内嗅皮层结构和功能损伤的修复相关。2.电针"百会"、"神庭"穴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缺血侧海马、内嗅皮层树突棘形态的修复和易化海马CA3-CA1和内嗅皮层-海马CA1的LTP反应,促进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3.电针"百会"、"神庭"穴抑制脑卒中模型大鼠miR-219a的表达,上调靶基因PRKG2,促进下游CREB的磷酸化,从而促使学习记忆相关蛋白c-fos和c-jun的合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绍则,陆健,卢永彪;缺血性脑卒中302例分析[J];现代康复;2000年13期

2 宋彩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1年03期

3 王玉玲;老年人饮食、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01年04期

4 谭清华,赵忠新,邵福源,李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激活诱导分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1期

5 王凤芹,刘翠梅;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个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年07期

6 王德仙;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7 罗春华,李国静,赵武,陈华蓉;1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血糖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4期

8 陈义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35例诊治体会[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9 陈小转,陈志祥;3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郭罗勇,钟红跃;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健蓉;许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临床研究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孟昭义;李琳;张国斌;;缺血性脑卒中病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申素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子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白亮;;基层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康复中存在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石娟;孔德磊;马跃文;王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蕾蕾;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换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4 彭洁;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振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易感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韩新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thepsin S/Cystatin C水平与动脉斑块性质及短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柏盈盈;内皮祖细胞和p38 MAPK抑制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影像学评价[D];东南大学;2015年

8 金鑫;胆碱对缺血性脑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药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9 孟冲;关于CYP4F2基因rs2108622位点多态性不同遗传模式下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6年

10 朱晓岩;miRNAs、MTHF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余德标;“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黄冰;基于干细胞的新型靶向复合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郭泽铭;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关系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亚新;Lokomat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廖少钦;电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DTI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丽娟;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支晓东;支架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长期随访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陈丽霞;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范玉佳;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启动子区SNP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及初步功能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474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5474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b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