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化比色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2 08:23

  本文关键词: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化比色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林业大学》 2015年

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化比色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宇佳  

【摘要】: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金纳米粒子(AuNPs)以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良好的稳定性、小尺寸和表面效应以及独特的生物亲和性,使其在生化比色分析等领域显示了潜在的价值。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展了多种AuNPs的制备方法。目前主要的合成手段可分为化学合成法和物理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以金的化合物为原料,利用还原反应生成金纳米微粒,在形成金纳米颗粒时控制粒子的生长,使其维持纳米尺度,如化学还原法等。物理合成法是利用各种技术将块状固体金分散为金纳米微粒。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AuNPs,应用不同适配体进行修饰得到具有特殊功能的AuNPs,并应用到三聚氰胺、Hg2+检测及pH响应行为的研究中,以期为其在生化分析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实验结果如下:1、采用壳聚糖作为稳定剂制备金纳米粒子(AuNPs).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AuNPs溶液的吸光值也随之增加,壳聚糖的浓度进一步增加时,AuNPs溶液的吸光值下降。说明壳聚糖稳定的AuNPs形成的粒径大小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变化而改变,壳聚糖的浓度可以调控AuNPs的粒径大小。2、基于壳聚糖稳定的AuNPs无标记比色法检测三聚氰胺。随着的三聚氰胺浓度的增加,壳聚糖稳定的金纳米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深蓝色。三聚氰胺浓度在10-5-10-2g/L范围内,与壳聚糖稳定AuNPs A650/A520吸光度的比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检测限为6×10-6g/L。应用该方法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回收率为85%-107%。选择一些金属离子和日常的食品添加剂作为干扰剂进行干扰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由三聚氰胺引起的AuNPs相对吸光强度A650/A520比值最大,说明该方法对于三聚氰胺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3、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以氯金酸和硼氢化钠为原料,一步还原制备出了粒径分布均匀的单分散纳米金颗粒。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布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金颗粒呈球形,具有较好的单分散性和稳定性,平均粒径为27nm。4、利用Hg2+对胸腺嘧啶(T)T-T错配的特异性结合,建立了一种比色定量检测Hg2+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镊子型dsDNA,其一半为互补碱基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另一半为T-T错配。错配部分保持单链状态吸附在纳米金表面,使纳米金的稳定性增强,抑制盐诱导的纳米金团聚。当存在Hg2+时,"T-Hg2+-T"结构的形成导致错配部分形成双链,纳米金失去保护,在盐诱导下发生团聚,溶液颜色由红变蓝。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在核酸适配体作用下,当体系中出现汞离子的时候,纳米金粒子发生团聚,伴随汞离子浓度的增大,团聚现象强烈,使得在432nm处,荧光强度提高。用8种常见离子进行干扰性研究,比色结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比色检测体系具有较高的检测选择性和抗干扰性。5、采用聚谷氨酸(PGA)对AuNPs进行表面修饰。通过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FT-IR红外光谱对PGA-AuN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PGA修饰的AuNPs呈星形,向不同的水平方向延伸,其平均粒径为60-70 nm。FT-IR红外光谱分析验证了AuNPs的表面成功的包被了PGA。6、基于PGA-AuNPs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比色探针检测Hg2+方法。随着Hg2+离子浓度的增加,PGA-AuNPs溶液的颜色从淡红色逐渐变为蓝紫色。吸光度A750/A580比值与Hg2+浓度在0.01~10 gM和50~300 μM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1,检出限为1.9 nM。在50 μM Hg2+溶液中加入浓度为1000 μM Cd+、Ag+、Cu2+、 Co2+、Zn2+、Ca2+、Fe3+和Mn2+检测比色分析法的选择特异性。结果显示,A750/A580吸光度比值变化是由Hg2+引起的,说明我们的检测体系对Hg2+具有专一的选择性。检测自来水和商业水中的Hg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为97.13%和108.76,平变异系数均(CV)分别为7.0%和6.9%。说明这种新的方法检测环境中水样本的Hg2+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7、利用柑橘属水果果汁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制备AuNPs,构建了金纳米生物绿色合成的方法,并对其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5×和10×果汁所制备的AuNPs吸收峰在530 nm左右;母液、15×和20×的果汁所制备的AuNPs吸收峰在570 nm处。利用激光粒度分布仪测得1×橙子、桔子和柠檬果汁分别制备的AuNPs的粒径呈正态分布,平均粒径分别为7.8±0.4 nm、11.8±0.5 nm和6.8±0.3 nm。在常温条件下(25℃),橙子、桔子和柠檬果汁分别制备的AuNPs,120h后活性依次为76%、47%和69%。采用催化对硝基苯酚加氢作为评估不同水果的果汁制备的AuNPs催化活性的探针反应。研究表明,3种果汁所制备的AuNPs均具有催化活性,且橙子和柠檬所制备的AuNPs的催化活性比桔子果汁制备的持续更久。8、建立一种新型的基于多肽修饰(PGA)的AuNPs比色探针检测pH值的方法。向中性PGA-AuNPs溶液中加入不同PH值溶液,当pH值达到6.0时,胶体溶液呈现粉红色,随着溶液pH值降低至2.0时,颜色由粉红色过渡变化为浅红色,当pH值降低至1.0时,溶液变为蓝紫色。高pH值(7-9)溶液中,颜色从红色渐变为蓝色。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当pH值在1.0~6.0之间时,随着pH值增加,荧光强度降低。PGA-AuNPs在碱性条件下(pH 7-8)荧光强度逐渐上升,说明:当pH值低于PGA侧链的pKa值时,PGA-AuNPs聚合。这种pH探针可以应用到生物和医药领域,如比色生物传感器,药物传递、肿瘤成像和癌症治疗等方面。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R318.0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商运生;马育红;杨万泰;;微流体反应器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冬柏,齐利民,程虎民,马季铭;液晶模板法制备Au纳米线[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3 殷焕顺;艾仕云;汪建民;;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7年04期

4 孙双姣,蒋治良;金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J];贵金属;2005年03期

5 乔飞燕;张浩力;李富荣;;金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6年06期

6 侯士敏,陶成钢,刘虹雯,赵兴钰,刘惟敏,薛增泉;高定向石墨表面金纳米粒子和金纳米线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7 王中民,李君文,王新为,郑金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沙门氏菌[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4年04期

8 覃爱苗,蒋治良,邹节明,王力生,廖雷,尹文清;用聚丙烯酰胺微波高压合成金纳米粒子[J];应用化学;2002年12期

9 王莹;焦体峰;谢丹阳;王风彦;;金纳米颗粒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自锋;金纳米放大压电重金属离子检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马伟;庆大霉素免疫分析新方法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鲁;;食品中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谭凯元;陈晓峰;王迎军;;微乳液法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微晶及其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3 卢旭晓;白慧萍;杨光明;谭琳;杨云慧;;金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应用[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4 蔡彬;胡炜;杜宝吉;李建江;;模板法及其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15期

5 余建国;何忠平;;实验动物弓形虫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试纸制备[J];福建畜牧兽医;2011年03期

6 王斌;徐守霞;;超声法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结构表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12期

7 顾金楼,施剑林,熊良明;无电沉积高密度钯金属纳米线阵列[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11期

8 邱瑾,杨儒,江南,李敏;竹炭模板合成高度有序二氧化硅微米线组[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9 孙双姣,蒋治良;金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J];贵金属;2005年03期

10 王云华;龙丽坤;蔡先全;伍朝晖;林娜;简志华;伍丽婷;萧绮倩;;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水产品中沙门菌[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林海;金纳米链及Anti-EGFR/Au共轭物近红外热疗对人喉癌Hep-2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2 陶俊;金属纳米颗粒及其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光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贺永强;纳米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10年

4 张晓东;准一维SiC和Si_3N_4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王庐岩;溶致液晶模板法组装贵金属纳米结构材料[D];山东大学;2005年

6 王兴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7 程敬泉;银、金纳米材料的超声化学、电化学制备与表征[D];天津大学;2005年

8 高希宝;蛋白质—金属纳米粒子体系荧光增强效应及其分析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9 孔繁德;沙门氏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及其耐药性分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10 田春贵;核壳结构的贵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昭;利用免疫磁珠技术富集肠炎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笑晗;纳米金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项尚;BaTiO_3、SrTiO_3及Ba_(1-x)Sr_xTiO_3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梦娟;金纳米微粒在毛细管电泳、吸收光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胡婷婷;Cd_(1-x)Co_xS稀磁半导体纳米颗粒的磁学性质及其高压特性[D];吉林大学;2011年

6 任秀;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苑博;聚氨酯/壳聚糖复合材料生物性能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范莉莉;长余辉发光纳米标记物的制备和表征[D];暨南大学;2011年

9 王敏娟;基于分子识别的溶菌酶和博来霉素光学检测新方法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睿;纳米金比色法测定肝素和核酸酶的活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丽,王玉金,杨书豪,李燕珠,郭瑶,白仲虎,杨艳艳,朱国珍,郑鹏举,王玉珠;快速乙肝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测定法的建立及应用[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7年04期

2 李晨旭,刘洪阳,孙长杰,刘成;免疫层析法用于表面抗原检测[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蔡强,吴维明,陈裕泉;纳米金的电检测方法与免疫检测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2期

4 兰新哲,金志浩,赵西成,苟林峰;PVP保护还原法制备纳米金溶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01期

5 崔大付 ,陈翔;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发展[J];电子产品世界;2003年Z1期

6 王香菊,严红,张大安,周毅;胶体金免疫层析一步法快速检测G1m(3)因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7 季瑗,周群,李晓伟,周耀国,庄严,郑军伟;对巯基苯甲酸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J];分析化学;2004年08期

8 梁沛,李春香,秦永超,胡斌,江祖成;纳米二氧化钛分离富集和ICP-AES测定水样中Cr(Ⅵ)/Cr(Ⅲ)[J];分析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张宏,桂学琴,金葆康;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在抗坏血酸共存下选择性测定多巴胺[J];分析科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潘善林,张浩力,彭勇,王臻,力虎林;模板合成法制备金纳米线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季春;孟令杰;路庆华;;用离子液体聚合物制备和稳定金纳米粒子[J];精细化工;2007年05期

2 万宏启;陈建敏;周惠娣;;聚[9-甲基-9-(8-硫代乙酸辛酯基)-芴]的合成及其金纳米粒子复合物[J];功能材料;2008年07期

3 钱章生;刘玫瑰;田大慧;郝丹;朱昌青;;基于发光金纳米粒子荧光增强法测定溶菌酶[J];分析化学;2011年05期

4 单洪岩;宇博;孙琳琳;王振新;;富精氨酸多肽修饰的金纳米粒子跨膜传输[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4期

5 叶春洁;赵玉云;陈嵘;蒋兴宇;;金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2年12期

6 刘素娟;何彦辉;陈爱;俞杰;邵艳秋;;一种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新方法[J];光谱实验室;2013年02期

7 董秋静;张宏;凡素华;;双键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范玉玲;马丽华;冷爽;范兵羽;;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13年04期

9 张付强;刘丽;赵一曼;;基于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灵敏检测水溶液中的镉离子[J];广州化工;2013年23期

10 冷玉敏;马春华;姬晓旭;何俊宝;马奔原;;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玉芬;王晶;陈朗星;何锡文;尹洪宗;;不同形貌的金纳米粒子的光散射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谢超;任吉存;;共振散射相关光谱表征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和粒径分布[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春梅;桑幼;李原芳;;荧光增强及金纳米粒子色度法测定凝血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春芳;李东祥;侯万国;;金纳米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仕兴;董守安;;用阴离子胶束作模板金纳米粒子的光化学制备与表征[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沈星灿;蒋凌风;程蕾;梁宏;;金纳米粒子荧光增强及其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刘珍;江明;;基于包结络合作用的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可逆聚集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8 杨嘉诚;万其超;王咏云;;银钯合金纳米粒子之制备及其在于无电镀沉积之应用[A];2006年上海电子电镀学术报告会资料汇编[C];2006年

9 叶铁英;陈小芳;沈志豪;范星河;;超分子嵌段共聚物/金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制备和组装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叶铁英;周凤;沈志豪;范星河;;刚-柔液晶嵌段共聚物/金纳米粒子杂化体系的溶液自组装行为[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忠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张巍巍;[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田学科;[N];科技日报;2012年

4 郑焕斌;[N];科技日报;2012年

5 张巍巍;[N];科技日报;2012年

6 记者 毛黎;[N];科技日报;2007年

7 毛黎;[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N];科技日报;2010年

9 记者 葛进 陈超;[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胡光耀;[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健;金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及其响应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钱若灿;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王西龙;生物大分子检测和siRNA转运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宇佳;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化比色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蔡焕新;氨基酸、多肽、蛋白质辅助原位制备金纳米粒子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邵珠峰;TiO_2基异质结纳米复合体系光—电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刘春;金纳米粒子的特殊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重金属离子和氨基酸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8 毕宁;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9 林佳奇;金纳米粒子聚集行为以及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付娆;金属离子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对生物分子的吸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毅;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组装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曹敏媛;偶氮苯基修饰金纳米粒子及谷胱甘肽的性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许文杰;利用金纳米粒子分析检测谷胱甘肽及检测金属离子[D];河北大学;2008年

4 王娟;三乙醇胺功能化金纳米粒子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分析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灿;可表面电荷反转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许丹;金纳米粒子在重金属离子和药物分子的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2年

7 余贵萍;DNA诱导金纳米粒子自组装及其生物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陈洪明;金纳米粒子在生化分析中的光学信号传导和放大[D];西南大学;2015年

9 袁飞飞;金纳米粒子比色法在食品和药品检测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15年

10 王鑫;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其在生化比色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71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5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