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真核起始因子6在增生性瘢痕及肾纤维化中表达规律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08:56

  本文选题:eIF6 切入点:增生性瘢痕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纤维化疾病是全球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它改变组织及器官的正常结构,从而扰乱正常的功能。纤维化疾病能够影响几乎所有的器官,并与各种疾病及损伤相关联。纤维化疾病常见于肝脏、肺脏、心脏、肾脏以及皮肤,是全球重大的疾病负担。烧伤常常导致增生性瘢痕,排名全球纤维化疾病负担的第15位。大多数器官纤维化的主要特征包括肌成纤维细胞的增多、分化及持续存在、胶原沉积与降解失衡以及挛缩增加。增生性瘢痕是纤维化疾病的一种,是皮肤损伤后创面修复过程异常反应而导致的病理性愈合。皮肤损伤后,一系列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因子在创面修复各个阶段(炎症期、肉芽形成期以及组织重塑期)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创面愈合的组织重塑期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在创面修复的三个阶段,抗纤维化分子和促纤维化分子如生长因子、蛋白水解酶、细胞外基质等相互作用。无论是成纤维细胞产生过度的胶原、糖蛋白及纤粘蛋白,还是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重塑缺失,都将导致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降解微平衡被破坏。创面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增生性瘢痕,其特点是血管生成、细胞增多以及过度的胶原沉积。肾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疾病的最终结局,其病理特点是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稀疏以及炎性浸润等。这些变化最终将导致肾实质结构彻底破坏以及肾功能衰竭。有研究证实了肌成纤维细胞在肾纤维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其不仅导致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还产生炎性因子及有毒氧基。肌成纤维细胞在上述条件下的肾间质空隙中密集地积累并不断合成基质成分,同时破坏肾实质以及微血管。目前,已经证实能够促进肾脏纤维化的因素包括上皮损伤、炎症、先天以及适应性免疫反应。此外,也有研究发现间质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中的多种分子信号途径与肾脏纤维化密切相关,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hedgehog(hh),gli,wnt以及notch等。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基因差异表达筛选出与瘢痕增生的相关基因p311,而eif6(integrinβ4bindingprotein,genbankidnm_002212)是其相互作用蛋白。与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相比,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中eif6表达降低。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eif6的低表达导致了创面修复过程中tgf-β1和α-sma表达上调,肉芽组织过多形成,创面收缩的增强;在小鼠肾脏纤维化过程中,低表达eif6加速了小鼠肾纤维化进程,增强了tgf-β1的表达,促进了成纤维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基于eif6参与胎儿皮肤发育、能够抑制肌成纤维细胞的表型逆转、抑制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创面纤维增生及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我们提出eif6可能是纤维化的负性调节因子。eif6(又名eif6,p27bbp)是s.biffo等人在1997年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beta4整合素结合蛋白时发现的一种进化高度保守的蛋白,由单基因编码。eif6是一种核糖体抗结合因子,能够调节核糖体60亚基的活力以及80s亚基的形成,从而调控蛋白质翻译的起始过程以及核糖体的合成。northern分析及原位杂交证明eif6mrna在体内高表达于人类上皮细胞系和小鼠胚胎的增殖胚芽上皮细胞中。至此之后不同的研究所对其基因、表达、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均作了研究。eif6mrna长度是1108bp,其开放阅读框包含735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证实了eif6的基因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0q11.2区域,包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并且没有tata盒结合结构域以及cpg岛。在真核细胞中,eif6呈保守表达方式,不仅表达于人类、小鼠、大鼠、兔、非洲爪蟾等脊椎动物,还表达于果蝇、乌贼等无脊椎动物,并且在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eif6的结构域高度保守。在转录及转录后,基因转变成为成熟的mrna,然后在细胞浆中在核糖体翻译成为多肽链。在真核细胞的生长与分化过程中,只有部分基因能够表达,大部分基因都是以沉默状态存在的。多个水平的mrna翻译调节对蛋白质翻译均有重要作用,尤其在蛋白质翻译的起始阶段。在细胞核内,eif6结合核糖体60s亚基,抑制80s亚基的合成,在蛋白翻译的起始阶段扮演真核启动因子的角色。eif6在ck1-pkc的磷酸化作用下,核糖体60s与eif6解离,随后与核糖体40s亚基结合形成80s。最终,蛋白质的合成启动。与之相反的是,如果eif6缺失,microrna对目的蛋白的抑制减轻,目的蛋白的表达加强。eif6蛋白的合成与microrna的调节相关,通过eif6与risc结合,促进相关microrna的功能,mrna形成在转录水平受到干扰,目的蛋白合成抑制。研究表明,eif6不仅作为β整合素4的连接蛋白表达在胞浆内,还在胞核内表达,与核糖体60s结合,eif6-60s复合物转运出细胞核后,在胞浆内通过rack1-pkcβii途径释放,与40s装配形成80s,从而启动了蛋白的合成。eif6持续表达于人类和墨鱼的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以及肌纤维等组织内。在含有beta4整合素的上皮细胞中,eif6存在于胞浆区的半桥粒附近,与角蛋白中间丝结合,推测其可能为beta4整合素与细胞骨架胞的分子连接,与细胞骨架的形成相关。eif6同样表达于核仁,是一种核基质相关蛋白,参与形成核基质纤维,eif6在体外以管家基因表达特性的方式持续稳定表达,而在体内却受到高度调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同一器官或组织中的eif6表达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这种调节可能与组织特异性因子和蛋白合成途径相关。在nih/3t3、jurkat、sk-n-mc、a431、hela、hacat、fg2和rin2a等细胞系以及人类原代成纤维细胞(脐带来源)和小鼠静息期脾细胞中均能检测到eif6的持续性表达,eif6的缺失将导致g1细胞的累积,且与自由60s核糖体亚单位的丢失相关。已经证实,p311是促进增生性瘢痕的细胞因子之一。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通过酵母杂交技术及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筛选发现,eif6是p311的结合蛋白,可能通过相反的作用影响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在增生性瘢痕源性成纤维细胞中,eif6的表达较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减低。在eif6敲降的小鼠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中,eif6的减少可以增加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加胶原、α-sma以及tgf-β1的表达,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然而,由于eif6在高表达于周期细胞中,并且在体内的表达受到高度调控,因此,在人增生性瘢痕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是否与体外实验一致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研究eif6在烧伤病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以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肾间质纤维化中在时间与空间的表达规律:1)eif6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与同体正常皮肤的表达分布差异;2)eif6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与同体正常皮肤的表达含量差异;3)eif6在肾小管/肾间质纤维化肾脏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与正常肾脏组织的差异。1、eif6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差异首先,我们收集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以及同体正常皮肤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if6在其中的表达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在正常皮肤组织中,eif6主要分布于包括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化层的角质形成细胞,其表达部位在细胞胞浆。与之不同的是,在增生性瘢痕中,虽然eif6同样主要分布于表皮层,但其表达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更重要的是eif6在表皮的基底层的表达是阴性的。成熟期的瘢痕组织中,eif6的表达强度比增生期瘢痕有增高,但仍低于正常皮肤组织,在其分布上,基底层有少量eIF6阳性细胞。消退期瘢痕组织中,尽管eIF6的表达强度仍低于正常皮肤组织,但明显高于增生期,且其表皮基底层有较多的e IF6阳性细胞分布。2、e IF6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与同体正常皮肤的表达含量差异本实验对所收集烧伤后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以及同体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中的eIF6表达量进行Western Blo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瘢痕中eIF6的表达量显著下调,这种下调的程度在增生期的瘢痕组织中最为显著。虽然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消退期瘢痕中eIF6的表达量仍是降低的,但较增生期的瘢痕有明显的增加,这说明了eIF6的表达与增生性瘢痕形成有关联,结合临床上增生性瘢痕从增生期开始增生、成熟期稳定、消退期逐渐消退的过程,以及基础研究结果提示eIF6通过TGF-β/Smad信号通路影响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与分化,提示eIF6在人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负性调控作用。3、eIF6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纤维化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差异收集不同纤维化程度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穿刺标本,以中度及重度纤维化肾脏为实验组,以相对正常的肾脏穿刺标本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eIF6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正常肾脏中,e IF6表达于肾小球、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肾间质细胞即:e IF6表达于肾皮质肾小球球囊上皮细胞、近端小管、远端小管上皮的细胞胞浆。此外,肾间质细胞也有eIF6的阳性表达。而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肾脏组织中,e IF6的总体表达较弱,肾小球球囊上皮细胞中未见e IF6的表达,肾小管上皮中e IF6的表达较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弱。大多数纤维化肾脏组织中皮质区肾小管间质区域增宽,在该区域中e IF6的表达也是阴性,但纤维化旁的近端小管、远端小管上皮细胞中eIF6的表达强于正常肾脏组织。综上所述:通过检测不同时期的增生性瘢痕中eIF6的表达分布与表达量的差异,我们发现在增生性瘢痕中eIF6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皮肤,且e IF6的表达分布和表达量与增生性瘢痕的发展过程相关联。在肾纤维化组织中,e IF6的表达分布比正常肾脏组织有差异,结合前期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小鼠肾纤维化模型中我们发现eIF6的减少可促进胶原、TGF-β1和α-SMA的表达明显增加,说明eIF6参与了人慢性肾小球肾炎纤维化的过程。所以,eIF6可能参与人体多种组织纤维化的过程,可能是未来我们调控纤维化疾病的治疗靶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银,邱陵,陈跃;三种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评价[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年03期

2 谷廷敏,杨杰,李兰青,李志平,刘建春;维穹瘢痕霜治疗和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2期

3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李建福,孙晓庆;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内的磷酸化酪氨酸蛋白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变化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4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李建福,赵志力,邢峰,盛志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4期

5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传导通路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6期

6 马进,高仕铭,何征宇,范志宏;整合素β_1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定量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4期

7 柳建中,常明,杨建申;原位瘢痕皮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J];临床军医杂志;2003年06期

8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杨银辉,赵志力,盛志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及其意义[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9 黄生业 ,刘金玉;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年16期

10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晓庆,周岗,赵志力,盛志勇;增生性瘢痕中磷酸化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光跃;;蜡饼方法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附20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朱敬民;郝天智;屠晓军;;脉冲强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A];2002年烧伤年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陈艳清;李世荣;贾树蓉;;超声波导入瘢痕康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惠芳;刘成胜;黄元生;;手术结合电子线治疗增生性瘢痕初探[A];2005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沈锐;利天增;;组织缺氧与增生性瘢痕的关系[A];第八届全国烧伤外科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谷斌;陈宝驹;;瘢痕削除后刃厚植皮治疗增生性瘢痕[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7 祁少海;利天增;谢举临;贲晓松;唐冰;何洁华;罗超权;;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核酸对增生性瘢痕作用的量效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王其芳;张明谏;宁恩弟;张怀田;万柏坤;曲昕;;用色度分析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方法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宁恩弟;张明谏;刘忻;;瘢痕表皮回植术与保守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的对比[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陈有有;;食疗在预防增生性瘢痕术后复发中的应用[A];第十一次湖北省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第四次湖北省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湖南省人民医院整形激光美容科 李高峰 谭军;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体会[N];健康报;2014年

2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马拴全 李惠娟 朱璐;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体会[N];健康报;2009年

3 张中桥;复方中药瘢痕膏可防治增生性瘢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余江 阎红;如何使瘢痕变小[N];健康报;2007年

5 记者 王淑洁;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疾病研究中心在延边医院挂牌[N];延边日报;2010年

6 ;丹参能显著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Survivin表达[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7 万鲲 王世岭;复方苦参碱可防治增生性瘢痕[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青青;真核起始因子6在增生性瘢痕及肾纤维化中表达规律的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2 张曦;角质形成细胞源性蛋白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3 胡晓龙;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整合素α_νβ_3在增生性瘢痕发病机理中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4 王虎军;维药异常黑胆质成熟剂对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5 宋烨;转神经生长因子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6 樊树强;肝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兔耳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蔡宏;血卟啉单甲醚光动力学疗法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8 杨东运;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形成过程的动态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章建林;TNFα及其受体基因在增生性瘢痕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10 马兵;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P311功能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克华;TGF-β1与EGF在成人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王晖;抗炎因子TSG-6抑制兔耳瘢痕增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赵元元;芍药苷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4 黄文君;增生性瘢痕的端粒酶活性及其意义[D];青岛大学;2009年

5 王棚;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赵扬;肿瘤坏死因子-α减轻增生性瘢痕形成的试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年

7 钟瑞佳;增生性瘢痕放射治疗的基础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0年

8 孙波;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差异性表达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1年

9 昝钦;兔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4年

10 周俐;β射线照射治疗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及意义[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57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7257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