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炎症作用的新型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9 16:25

  本文选题:黄酮类 切入点:Ubc13/Uev2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泛素化,特别是泛素结合酶Ubc13/Uev1介导的K63连接的多聚泛素化在促炎症信号和先天免疫反应中有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天然产物黄酮类化合物,如斛皮素、木犀草素等,对一些疾病显示出积极的调节作用,比如抗炎、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本项研究主要阐明了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新型分子机制。我们首先确定了两种典型黄酮类化合物——斛皮素和木犀草素能够有效地抑制IL-1β和LPS诱导的TAK1-IKK-NF-1κB通路激活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我们进一步分析并发现了黄酮类化合物显著抑制了胞内K63连接多聚泛素链的合成以及关键蛋白IRAK1和TRAF6的泛素化修饰。通过体外重建的泛素化反应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特异地抑制Ubc13/Uev2介导的K63多聚泛素化,而非其它E2介导的泛素化。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直接结合Ubc 13/Uev2,并抑制泛素从Ub~Ubc 13/Uev2中间体释放及随后的泛素链合成。我们测定了 Ubc 13/Uev2和木犀草素或桑色素之间的结合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24μM和14μM左右,处于较高亲和力的范围。利用现有的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库进行构效关系分析,表明黄酮类的A、B环上的羟基以及C环的共轭性质是其抑制活力所必需的。我们的研究表明了黄酮类化合物是潜在的Ubc13特异性抑制剂,为理解其所发挥的临床功效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机制。同时也说明,黄酮类化合物可以作为前导化合物进一步开发更加高效的Ubc13抑制剂,用于治疗炎症、自身免疫病和肿瘤。
[Abstract]:Ubiquitin, especially the polyubiquitin of K63 ligation mediated by ubiquitin binding enzyme Ubc13/Uev1, plays a key role in promoting inflammatory signal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Natural flavonoids such as Dendrobium luteolin and so on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some diseases such as anti-inflammatory anti-tumor and anti-oxidation.This study mainly elucidates the new molecular mechanism of flavonoids anti-inflammatory effect.We first confirmed that two typical flavonoids, Dendrobium and luteolin, could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activation of TAK1-IKK-NF-1 魏 B pathway induced by IL-1 尾 and LPS and the expression of downstream target genes.We further analyzed and found that flavonoid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synthesis of intracellular K63 linked polyubiquitin chains and the ubiquitin modification of key proteins IRAK1 and TRAF6.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lavonoids specifically inhibited Ubc13/Uev2 mediated K63 polyubiquitin, but not other E2 mediated ubiquitization.Further studies showed that flavonoids directly bind to Ubc 13 / Uev2 and inhibit the release of ubiquitin from the intermediate of Ub~Ubc 13/Uev2 and the subsequent synthesis of ubiquitin chain.The binding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constants of Ubc 13/Uev2 and luteolin or mulberry were determined, which were about 24 渭 M and 14 渭 M, respectively, and were in a high affinity range.The results of structure-activity analysis by using the existing small flavonoids library show that the hydroxyl groups and the conjugate properties of C-ring are necessary for the inhibition of the activity of flavonoids.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lavonoids are potential Ubc13 specific inhibitors, providing a new molecular mechanism for understanding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lavonoids.It is also suggested that flavonoid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as leading compo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efficient Ubc13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ion,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tumor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蛇菊中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J];野生植物研究;1984年02期

2 魏永慧,王艳茹 ,丰 利;槭叶草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J];特产研究;2000年04期

3 高昕,王喜军;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5年05期

4 代永刚;;黄酮类化合物促进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7年01期

5 朱丹;袁芳;孟坤;宋雅娟;;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6期

6 吕鹏;黄晓舞;吕秋军;;黄酮类化合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7年19期

7 王鑫;;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7年05期

8 曾佑炜;赵金莲;彭永宏;;黄酮的吸收和代谢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年03期

9 董宇;;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研究及展望[J];人参研究;2009年04期

10 张来;杨碧昌;刘宁;;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大方;;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响;王强;许丹;魏荣卿;刘晓宁;;功能化聚合物吸附树脂对银杏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及解析[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3 张文珠;刘霞;温博;蒋生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复康胶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芳芳;;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启发;程青芳;许冰;;从蜂胶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A];2005年中国养蜂学会蜜蜂产品专业委员会、蜜蜂保护专业委员会、蜜蜂授粉专业委员会联合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向德标;李新鑫;谭娟;皮建辉;;多穗柯黄酮类化合物对离体蛙心收缩特性影响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冯翠萍;庞侯英;王晓闻;程俊丽;刘喜文;;芦笋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8 王远明;胡华英;郁威;;洋葱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奚菊群;郭荣;;分子有序组合体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沐新;杨晓虹;周小平;;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四)[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五)[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刘 斌;黄酮类化合物——中药化学(十六)[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4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张德纯;类黄酮 血管的保护神[N];健康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红兵;甜蜜事业打造甜蜜生活[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荣;长叶红砂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分析及其对逆境胁迫的响应[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郭蒙;几种黄酮类化合物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及分析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李海东;黄酮类化合物抑制炎症作用的新型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雷光清;1,,2,4-三嗪类化合物和氮杂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D];北京医科大学;1989年

5 朱华;拳卷地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王学军;系列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D];西北大学;2012年

7 席军;高压加工技术在蜂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国柱;中药中黄酮类化合物全定性分析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O

本文编号:17272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7272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