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
本文选题:肝细胞癌 + 射频消融 ; 参考:《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是第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三最致命的癌症,全球每年新发HCC病例为50万至100万。85%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高发地区是东亚和东南亚、中非和西非。特别是在中国,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占全世界55%,HBV感染是东亚地区的主要危险因素。多年来,部分肝切除术和肝移植被认为是HCC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患者因为肿瘤解剖位置、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脏残留量不足或肝外转移不能手术治疗。肝移植被认为是HCC最好的治疗选择,因为它移除了肿瘤病灶和潜在患病的肝脏,但是缺乏肝源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只有10%?20%的肝细胞癌是可手术治疗的。各种局部消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替代性HCC传统治疗方案。射频消融(RFA)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射频消融(RFA)是物理热消融技术,通过其有源电极将能量直接导入肿瘤组织。电流在闭环回路中转化为热量,并且由电极针尖处的交流电在细胞内震动引起的分子和离子相互摩擦产生高热,大约60℃以上的温度可以导致肿瘤及肿瘤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影响RFA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肿瘤组织完全消融和产生足够消融边界的能力。理论上需要在肿瘤周围产生0.5cm至1cm的消融安全边界。安全边界能够确保肿瘤的周边部分以及位于其附近的微小病灶完全毁损。在过去十年,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治疗小肝癌的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是目前针对小肝癌(3cm)非手术的根治性治疗的主要方法。大量数据表示RFA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死亡率为0%至1.2%,并发症发生率为3%至7%。在肝脏肿瘤治疗领域,RFA具有其技术易用性、安全性、令人满意的局部肿瘤控制和可重复性质,热消融封闭效应使肿瘤周围血管凝固,减少肿瘤细胞转移途径,也可避免部分肝切除手术过程中对肝脏肿瘤的挤压,导致肝癌细胞的扩散;RFA作为肝脏肿瘤一线治愈性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尽管对于小肝癌是成功的,但是对于直径3cm到5cm的肝细胞癌,完全消融率报告范围从61.3%-82.5%,这些结果可能过时。由于射频消融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如使用集群电极和改进的电机,可以获得更高的功率,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MESS-RFA)利用各种方法来创造一个更大的消融区,包括使用多个电极增加消融体积;内部冷凝电极能够提高电离子利用效率;多个电极同时启动产生协同作用提供更高能量。针对直径3cm到5cm的肝细胞癌可以有更好的消融结果。因此,射频消融相关治疗策略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更新。然而,射频消融后的肝细胞癌复发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我们将经射频消融后的肝内复发模式分为局部肿瘤进展(LTP)和肝内远处复发(IDR),每种类型的复发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并且被认为独立发生。通常,LTP被认为与在显微镜下超出消融边缘扩散的残余肿瘤细胞相关;IDR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的结果,或者是由于HCC的多中心来源。理解复发的机制、模式和风险因素对于射频消融的发展、临床应用以及肝细胞癌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一)我们前瞻性多中心研究了早期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相关风险因素以及疗效分析;通过研究(二)验证了多电极转换RFA系统治疗米兰标准HCC的长期生存疗效;在研究(三)扩大了RFA的治疗范围,进行了多电极转换RFA在中型HCC中的疗效分析;并在研究(四)建立RFA后过渡区的体外热休克细胞模型,验证HCC射频消融后复发的相关生物细胞学机制。研究一经皮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癌早期复发风险因素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目的探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并评估射频消融后肝细胞癌的肝内复发的模式和风险因素材料和方法按入组标准多中心前瞻性纳入139例早期肝细胞癌患者接受射频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我们评估了局部肿瘤进展(LTP)和肝内远端复发(IDR)的进展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无IDR生存和整体生存发生率。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结果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139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4岁,范围,19-7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9个月(范围,7-36个月)。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8.9%,总复发率,LTP和IDR的发生率分别为35.9%、5.0%和31.6%。累计无病生存率分别1年为26.6%、4.0%、24.1%,2年为34.6%、4.9%、31.7%。在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小是LTP的唯一重要的危险因素;ALP和肿瘤数量是IDR的独立危险因素;AFP和复发间隔时间为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MESS-RFA是早期肝细胞癌局部控制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高ALP水平的多个肿瘤的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主要是肝内远处复发模式;具有高AFP水平和较短的首次复发间隔时间的早期肝细胞癌具有较差的预后,应该更积极地治疗。研究二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目的评估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516例符合米兰标准肝细胞癌连续患者的长期结果。方法我们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6月的516例患者进行了522次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程序。总共956个符合米兰标准肝细胞肿瘤,平均直径2.64cm(范围,0.9-4.6cm)。在术后第一年每2个月和以后每4个月测量超声造影和血清甲胎蛋白。每6个月进行增强CT扫描。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生存率。随访截止时间为60个月。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对于956个肝细胞癌肿瘤,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的完全消融率为98.83%(510/516)。在34个月(IQR,23-52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71例患者死亡,4例失访(15,30,38和42个月)。在1、3和5年,局部肿瘤进展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39%、4.96%和6.66%,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42%、83.97%和68.42%。肿瘤大小30mm是预测局部肿瘤进展的唯一参数(P0.0001)。与整体生存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凝血酶原时间14s,血清AFP水平200ng/m L,肿瘤邻接血管直径5mm。并发症发生率为1.74%。结论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肝细胞癌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符合米兰标准HCC提供较高的无局部肿瘤进展生存期。研究三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的回顾性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评估使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治疗中型肝细胞癌(3.0-5.0 c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使用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对166名患者进行了总共168次射频消融。通过经皮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的多通道RF发生器和两个或三个内部冷却电极在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治疗。确定MESS-RFA的技术有效性。结果治疗166例肝细胞癌患者,MESS-RFA的完全消融率为98.79%(164/166)。每次手术的平均消融时间为12.33±3.01分钟,平均消融直径为5.79±0.61厘米。并发症发生率为2.41%。在随访期间(平均16.54个月),166名患者中有15名(9.03%)发生局部肿瘤进展,而在166名患者中有40名(24.09%)检测到新的HCC。多变量分析显示局部肿瘤进展的风险仅与血清AFP水平高于100ng/ml相关。结论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能够实现足够的消融体积,是安全有效的。这种方法在短期随访治疗中型肝细胞(3.0-5.0 cm)癌显示相对成效的治疗效果。研究四Mi R-103靶向调控PTEN在射频消融后过渡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肝细胞癌(HCC),是世界是第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第三最致命的恶性癌症,而且发病率还在上升趋势。虽然手术切除是早期肝癌的治疗原则,而肝功能失代偿和门静脉高压限制了这个过程,肝移植可被认为最好的选择,但是捐献者的短缺限制了其发展。全球范围内,只有10-20%的患者有资格接受移植或手术切除。非手术治疗是目前可用于大多数HCC患者的唯一选择,各种局部消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替代性HCC传统治疗方案,射频消融(RFA)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射频消融(RFA)是一种局部热消融技术,使用高频交流电流通过放置在组织内的电极诱导温度变化使肿瘤以及肿瘤周围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大量数据积累了RF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局部热消融方法,在技术上具有方便性,安全性,微创性以及可重复性的优势。然而,射频消融后的复发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问题,肝细胞癌RFA后复发以肝内复发为主,本研究中心一项前瞻性研究中,2年内RFA后复发率为35.9%,已有研究表明,RFA后肿瘤复发与RFA后过渡区残癌细胞相关,而残癌细胞经历了热休克过程,了解RFA后过渡区的残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对解释RFA后高的复发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PTEN,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一个抑癌基因,广泛分布在各种肿瘤细胞中,具有蛋白和脂质双重磷酸酶活性,它帮助监测疾病复发和(或)进展,逐渐被接受为一个独立预后危险因子,它在细胞的生长、迁移、信号传递、凋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TEN在癌细胞中表达缺失突变或者下调,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引起肿瘤的发展和侵袭。mi RNA源自DNA转录而来,属于非编码RNA。mi RNA一般通过与目标m RNA结合,来抑制转录后的基因表达,在细胞周期、基因表达、发育时序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一种mi RNA往往可以调控很多类基因。已有研究表明非编码RNAs,比如mi RNAs在各种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Yu等人发现mi R-103可以通过下调TIPM3来调节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以及Chen等人发现mi R-103的表达受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调控,靶向(AGO1)来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所以mi R-103在RFA后过渡区低氧状态下经历了热休克过程的残癌细胞的机制需要深入的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mi R-103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肝癌细胞的影响,探索mi R-103在肝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残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转染筛选出的mi R-103过表达质粒至RFA后过渡区细胞中,通过MTT、细胞侵移实验检测RFA后过渡区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QPCR检测细胞或组织中mi R-103、Cyclin D1、p21、Bim、FASL、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WB法进一步验证检测细胞中Cyclin D1、p21、Bim、FASL、MMP9、AKT、p-AKT、p Rb、p-p Rb蛋白表达水平。荧光素酶检测mi R-103与PTEN相互调控关系,同时检测PTEN-3’端突变体荧光值的变化水平。结果1、mi R-103在复发的肝细胞癌组织和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热休克细胞肝癌细胞是上调的;2、mi R-103促进肝细胞癌射频消融后过渡区热休克残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3、mi R-103靶向调控作用于PTEN基因;抑制PTEN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影响细胞功能的改变。结论mi R-103上调抑制PTEN基因的表达并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RFA后过渡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RFA治疗后HCC复发的发病机理和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Liver transplantation ( RFCA )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 In recent years ,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 RFCA )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 The mechanism , pattern and risk factors for early recurrenc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s of multi - electrod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n early recurrence of HCC were studied .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 the tumor size was the only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long - term survival . Conclusion MESS - RFCA is the only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the long - term surviva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ulti - electrode switched RF ablation for moderat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HCC ) . Result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3 and 5 years ,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was 99.42 % , 4.96 % and 6.66 % , respectively .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effects of mi R - 103 on the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cells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TEN - 103 , Cyclin D1 , p21 , Bim , p - pRb protein in transitional zone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as investigated . This may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of HCC recurrence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HCC .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卫东,张春平,王桂荣;肝细胞癌的变化模式[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10期
2 ;早期发现肝细胞癌可增加治疗机会[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2期
3 Schafer DF,潘朝法,李苏云;肝细胞癌[J];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中沼安二,林淑兰,姚桢;有关小肝细胞癌病理学的最新认识[J];日本医学介绍;2000年05期
5 静雨;;美国肝细胞癌发病率增高[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1期
6 张玉勋;;肝细胞癌的非手术治疗[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5期
7 徐宏勇,李开宗,付由池,窦科峰,李景梦,何扬举;bcl-x,bax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4期
8 蔡端;多中心源肝细胞癌的特征:与肝内转移的比较[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2年02期
9 张春平;与白介素-18水平升高有关的肝细胞癌自发性消退[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10 薛海鸥,岳莉;儿童肝细胞癌1例报告[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读军;;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前后磁共振波谱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贾建伟;赵洁;;肝细胞癌领域研究现状与进展[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孝平;;肝细胞癌外科治疗进展[A];湖北省第21届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张杰;刘军建;韩云;张宁;芮静安;金城;周柔丽;;用荧光差异显示法筛选肝细胞癌相关新基因[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冯仕庭;李子平;谭国胜;孙灿辉;彭振鹏;;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6 张法标;方哲平;王义;董辉;丛文铭;;上皮钙粘素和β-连接素在儿童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A];2007年浙江省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陈钟杰;;螺旋CT诊断原发型肝细胞癌28例[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贾克东;;肝细胞癌的诊断进展及治疗现状[A];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新进展讲习班、江西省第二次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9 李秋萍;龙顺钦;杨小兵;邓宏;蔡姣芝;潘宗奇;河文峰;周宇姝;欧阳育树;廖桂雅;吴万垠;;癌服灵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朱明华;祝峙;刘晓红;林静;曲建慧;陈颖;曹晓哲;王力;倪灿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关系的分子病理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秦叔逵;治疗肝细胞癌 别只盯着靶向药[N];健康报;2013年
2 记者 王丹 管九苹;肝细胞癌标志物研究获新进展[N];健康报;2013年
3 吴一福;四军医大唐都医院发现硒蛋白P与肝细胞癌发生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黎彬;肝癌研究重要进展——预测肝癌转移成为可能[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钱文彩;α2δ1阳性细胞为新的肝细胞癌干细胞[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新美;基础研究进展推动肝脏病学进步[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周金莲;MIB-1和bcl-2表达预测肝癌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4年
8 张金山;要灵活运用影像学提供的方法和手段[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9 李杰;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癌的治疗[N];科技日报;2006年
10 ;修复肝细胞 改善肝功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运华;多电极转换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肝细胞癌临床和基础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2 白兰;乙肝病毒捕获细胞因子和信号级联以逃避宿主免疫并维持持续感染[D];武汉大学;2014年
3 何洪卫;肝细胞癌内γδT细胞浸润减少及功能缺陷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蔡晓燕;淋巴细胞在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向导;细胞周期因子FoxM1促进肝脏再殖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6 康富标;共刺激分子B7-H3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相关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7 杨纯;Gankyrin正反馈调控Nrf2在肝细胞癌中发挥抗氧化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8 高霞;PNPLA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基因表达与乙肝病毒感染易感性及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关联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彭晨星;micro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肝细胞癌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10 田伟;γδT细胞免疫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飞;CDH17调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陈中博;咖啡摄入与肝细胞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华鹏;核受体辅激活蛋白5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4 郭慧敏;血清sCD25测定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D];郑州大学;2015年
5 凌青霞;双氧化酶1(Duox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调控及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李会芬;血清Talin-1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15年
7 蒙锦莹;血管生长相关因子的血清浓度与肝细胞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8 战勇;肝细胞癌术前造影参数与生物学表现相关性及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讨论[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姚乐;microRNA-3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吴华;MACC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62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1962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