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瘢痕疙瘩特异性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10-11 19:42
【摘要】:背景瘢痕疙瘩是一种病理性瘢痕,生物学上表现为细胞外基质过度堆积,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其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目前缺乏有效的诊断、治疗和复发监测手段[1,21。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性,针对瘢痕疙瘩家系的研究表明其患病常为多发,不同家系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推测家族聚集性瘢痕疙瘩和散发性瘢痕疙瘩可能有不同的蛋白表达谱及表达特征。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相比,具有长期持续生长、超过原始损伤范围、反复发作、不易自行消退、肿瘤异质性及侵袭性的特点。但目前两者的鉴别诊断一般还是依靠临床表现,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瘢痕疙瘩或增生明显,持续时间较长的增生性瘢痕,鉴别有一定的困难。由于临床诊断也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计划,故找出较为科学有效的鉴别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发挥功能的直接载体,在疾病发生发展、机体反应和转归预后的各个进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瘢痕疙瘩蛋白表达的研究并不完善,探索其特异性标志物及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对疾病诊断、鉴别、复发监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获得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大体组织及血清中的蛋白质表达谱及各组标本之间的差异蛋白,分析其分子功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及蛋白相互作用关系,拟找到特异性蛋白标志物,为瘢痕疙瘩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学依据,并能应用于瘢痕疙瘩的诊断、与其他疾病,如处于增生期的增生性瘢痕等的鉴别,瘢痕体质术前筛查,治疗预后评估及复发检测等方面。方法本课题研究以聚集性瘢痕疙瘩(familial keloid,FK)、散发性瘢痕疙瘩(sporadic keloid,SK)、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y scar,HS)、正常皮肤(normalskin,NS)4组样本大体组织和血清为研究对象,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配合串联质谱分析,对其蛋白质表达量进行分析和比较,获得4组样本组织与血清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各组之间的差异蛋白种类。对组间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ics,KEGG)数据库通路分析、差异蛋白GO及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蛋白相邻类的聚簇分析(ClusterofOrthologousGroupsofproteins,COG)、聚类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等方法。针对大体组织标本蛋白质组学筛选结果,挑选8个蛋白质,使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行技术验证,观察其表达与iTRAQ检测结果是否一致。将大体组织和血清蛋白组学筛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5在两种样本中同时存在,且表达变化较大的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验证。拟找到特异性蛋白标志物,用于病理性瘢痕的诊断和鉴别。结果1、大体组织标本蛋白质鉴定及分析验证结果四组大体标本共鉴定到蛋白质2450种,筛选出p0.05同时变化倍数在1.2倍(上下调)以上的差异蛋白,情况如下:与N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250种,下调281种;SK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281种,下调232种;HS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99种,下调233种。与SK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64种,下调164种;HS中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79种,下调169种。与H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的蛋白共124种,下调115种。对鉴定到的蛋白质分别进行GO、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聚类分析,并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验证了几种变化较明显的蛋白的表达,验证了 iTRAQ技术的可靠性。2、血清标本蛋白质鉴定及分析验证结果血清标本鉴定到蛋白质总数860个,筛选出p0.05同时变化倍数在1.2倍(上下调)以上的差异蛋白,情况如下:与N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蛋白13种,下调22种;SK中特异性表达上调蛋白28种,下调25种;HS中特异性表达上调蛋白8种,下调14种。与SK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蛋白16种,下调27种;与HS相比,FK特异性表达上调蛋白17种,下调蛋白5种;SK特异性表达上调蛋白24种,下调11种。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组织块差异蛋白对比,找出变化一致的蛋白,在NCBI网站上获取这些蛋白的基本信息,根据功能和细胞定位进行初步总结分类。通过已有知识、数据库注释和文献资料,选择5种蛋白作为候选血清学蛋白标志物进行ELISA验证。结果显示,Fibronection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本课题通过采用iTRAQ技术进行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及血清标本的检测,获得了4组标本的蛋白质表达谱,明确了各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表达情况,分析了蛋白种类功能、所在通路及相互作用情况,为找到特异性蛋白标志物,揭示瘢痕疙瘩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治疗、复发检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潞娜,张红,张淑梅,金泉;4种不同治疗方法对瘢痕疙瘩的疗效比较[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年06期

2 刘明义,孙乔莉;双侧耳垂巨大瘢痕疙瘩12例[J];山东医药;2000年22期

3 刘美莲,陈煌基,魏明,张克勤;不同放射方法治疗155例瘢痕疙瘩术后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王少华,吕世军,王燕华,吴洪娟,黄文波,吕建萍,郭爱华;细胞生长因子与瘢痕疙瘩形成的关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景红霞,李秀研,景黎明,叶宁;康尼克通治疗瘢痕疙瘩效果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刘文阁,李素娟,蔡玉琴;综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0年01期

7 郑学毅,涂平,张建中,马圣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瘢痕疙瘩的表达[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2000年02期

8 许凤芝,马奇,林艳芳,魏启春;117例胸前瘢痕疙瘩的治疗[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1年05期

9 林尚泽,张楠,梁亚;耳垂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年02期

10 贺翠云,陈冬军,赵巧云;冷冻治疗耳垂瘢痕疙瘩86例疗效观察[J];包头医学;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传揆;方大定;赵炳南;叶干连;马海德;;用中药治疗瘢痕疙瘩的初步结果[A];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赵炳南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皮肤科中医外治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09年

2 张国军;金小峰;刘军;;瘢痕疙瘩手术联合放射治疗的观察[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惠斌;陈芳;;手术配合术后早期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蔡景龙;;瘢痕疙瘩的临床特点及分类探讨[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杨;郭树忠;张曦;卢丙仑;舒茂国;;难治性瘢痕疙瘩联合治疗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王友彬;梁伟中;孙显松;王晓军;;“X”切口瘢痕瓣形成在瘢痕疙瘩切除后耳廓形态修复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李杨;郭树忠;张曦;卢丙仑;舒茂国;;难治性瘢痕疙瘩联合治疗一例报道[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陈晓栋;张国成;叶顺章;;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9 杨崇格;冯丽娟;;30例瘢痕疙瘩综合治疗分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姜春秋;;耳廓瘢痕疙瘩的相关因素及诊疗探讨(附非洲莱索托88例分析)[A];第十一次湖北省整形外科学术会议第四次湖北省医学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伍;瘢痕疙瘩该如何治疗[N];大众卫生报;2004年

2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健康报;2004年

3 皮肤科 黎胜强;瘢痕疙瘩的防治[N];家庭医生报;2003年

4 特约记者 衣晓峰;治疗瘢痕疙瘩 避免步入误区[N];家庭医生报;2004年

5 水天;同息通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N];医药经济报;2005年

6 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 王连召;瘢痕疙瘩不能一切了之[N];健康报;2008年

7 武警总医院 白晓东 陶海;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不复发[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8 胡献国(副主任医师);巧除瘢痕疙瘩[N];上海中医药报;2003年

9 赵晴晴;瘢痕疙瘩咋治疗?[N];健康时报;2004年

10 河北 主治医师 胡松;祛除瘢痕疙瘩外治方[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国栋;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汉族瘢痕疙瘩家系基因多态性及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2 刘清亮;瘢痕疙瘩及其周围皮肤血流灌注的差异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赵竟伊;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瘢痕疙瘩特异性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4 苑春雨;瘢痕疙瘩中lncRNA表达谱及基因组甲基化异常的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5 毛运春;前胸部瘢痕疙瘩微循环与胶原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罗勇;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标志蛋白的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陈晓栋;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8 朱飞;中国汉族人瘢痕疙瘩易感基因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9 夏炜;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焦虎;瘢痕疙瘩自身免疫疾病特征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为治疗靶点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幸蕙;应用电子线对瘢痕疙瘩术后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去除剖腹产及隆乳手术造成之瘢痕疙瘩[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2 丁丽;手术联合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观察[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辉正;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70例回顾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 孟洪君;瘢痕疙瘩术后电子线治疗57例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郭雷洋;瘢痕疙瘩微淋巴管密度与侵袭性生长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丁云鹏;两种瘢痕疙瘩综合治疗方案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7 道日娜;V形离断式术式治疗耳廓瘢痕疙瘩[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8 唐洁;TSG-6与MMP-9在瘢痕疙瘩边缘部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9 杜光远;耳瘢痕疙瘩及其临床研究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唐小清;CYLD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曲古抑菌素A和三羟基异黄酮对CYLD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65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265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5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