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祛风宣肺方治疗CVA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气道神经源性炎症调控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3 20:35
【摘要】:研究背景咳嗽作为生理上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阻挡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动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个体差异或者疾病严重导致这种动作频繁、剧烈、无法控制,影响人们说话、睡眠,尤其是长时间的咳嗽,对于患者身体、心理、日常生活质量及经济都有着严重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医院呼吸科门诊中,10%-38%的患者是以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来就诊,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病率高于3.3%。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Irwin从神经解剖学角度系统论述咳嗽的病因,让人们认识到慢性咳嗽在病因、病理学上的独特之处,区别于传统的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在慢性咳嗽病因中占33.3%。气道的反应性增高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的中心环节。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气道炎症,并且认为,气道炎症的持续和加重与存在于气道的神经末梢及其所联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已有实验明确的表明,其感受器存在于气道的感觉神经及其分泌的神经因子可能直接参与气道炎症的形成,并提出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概念。典型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是哮喘,众多实验证明哮喘状态下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及其受体表达升高。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存在是咳嗽敏感性增高、咳嗽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近来NGF通过膜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Ras/MAPK通路)来对下游因子如P物质(subs tance P,SP)的调控作用,及其所发挥生物学效应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医对咳嗽的认识与治疗源远流长,发现其的独特性,并且将咳嗽列为单独疾病之一。中医在改善咳嗽症状,尤其是对于顽固性咳嗽的气道高反应有着较好的疗效和较多的经验。CVA以干咳为主,无痰或少痰,咽痒即咳,多为阵发性,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讲话、灰尘、冷热空气、异味等容易诱发,夜间咳嗽为主,病程较长,属于中医"风咳"范畴,中医对于"风咳"的认识与治疗有着长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完善,对于"风咳"有了新的认识。导师史利卿教授提出"风咳"为内伤咳嗽,临床研究表明"风邪伏肺"是慢性咳嗽的首要病机。CVA患者中"风邪伏肺"证为主要证型,自拟"祛风宣肺方"为主方根据兼夹证型加减用药治疗CVA疗效显著。本课题组既往临床研究表明祛风宣肺方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优于阿斯美,实验研究表明"祛风宣肺方"对于咳嗽豚鼠模型有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轻气道炎症的作用,并且通过调节Ras-Raf-MAPK通路相关因子降低豚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但对于其作用于人气道上皮降低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物质基础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临床研究(一)研究目的通过观察CVA "风邪伏肺"证患者应用导师自拟祛风宣肺方治疗效果,旨在科学、客观的阐明祛风宣肺方治疗CVA的临床效果,通过中药组与安慰剂组的疗效对比,研究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疗效,并且对于"风邪伏肺"理论治疗CVA临床应用进行评价。(二)研究方法纳入符合CVA "风邪伏肺"证诊断患者,共72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服用中药配方颗粒祛风宣肺方治疗的40例患者为治疗组,服用安慰剂治疗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14天后主观咳嗽严重程度、咳嗽次数、咽痒、气急、咳痰程度积分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积分差异,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三)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1)入组情况:入组80例,祛风宣肺方组因未能按规律服药脱落1名;安慰剂组因不能坚持服药脱落7名。2)年龄:青年31人,占43.1%;中年20人,占27.8%;轻老年17人,占23.6%;老年4人,占5.6%。3)性别比例,女51人,男21人。2.疗效评价1)"风邪伏肺"证候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组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疗后中药组证候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2)咳嗽视觉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咳嗽视觉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中药组咳嗽视觉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疗后中药组咳嗽视觉评分下降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3)昼夜咳嗽症状积分:治疗前,两组咳嗽昼夜总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中药组咳嗽昼夜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疗后中药组咳嗽昼夜总积分下降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4)基于咳嗽症状积分的有效率判断:祛风宣肺方有效率:62.5%,安慰剂有效率21.9%,祛风宣肺方有效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5)咳嗽缓解时间判定:对于祛风宣肺方有效患者(包括有效、显效、痊愈)为25人,平均咳嗽缓解时间为3.24±1.01天。(四)结论1.祛风宣肺方对于CVA "风邪伏肺"证候、患者咳嗽自主感觉、咳嗽昼夜程度都有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安慰剂;2.安慰剂对于"风邪伏肺"证候略有改善,有些患者咳嗽自主感觉加重,对咳嗽昼夜症状无明显改善;3.祛风宣肺方有效率为62.5%高于安慰剂;4.祛风宣肺方治疗CVA的起效时间为3.24±1.01天。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通过正常SPF级Hartley豚鼠进行生理盐水、中药、西药灌胃获取含药血清进行人气道上皮细胞培养,观察中药祛风宣肺方对神经源性炎症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Ras-Raf-MAPK通路在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及咳嗽敏感增高中的作用及祛风宣肺方治疗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物质基础。(二)研究方法把15只SPF级Hartley豚鼠随机分成5组,进行生理盐水,西药阿斯美,中药祛风宣肺方(高、中、低剂量)分组灌胃一周,取动脉含药血清。通过体外实验,NGF作用于人气道上皮细胞造模,分别加入空白血清作为模型组,加入中、西药血清作为治疗组观察其对人气道上皮细胞Ras/Raf/MAPKK/MAPK/c-fos通路相关因子的调控作用。(三)研究结果1.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细胞增殖结果显示PD98059和西药血清对NGF的作用明显抑制,中药高剂量血清具一定的抑制,同时呈剂量依赖性;单独PD98059作用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仅PD98059组细胞凋亡大于10%,其他各组凋亡均小于等于10%;细胞周期检测,显示各组细胞周期大致相同。2.Western-Blot 结果(1)NK1R蛋白电泳: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NK1R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且中药中剂量组抑制NK1R蛋白表达效果最佳。(2)Pan-Ras蛋白电泳:中药中剂量组Pan-Ras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低。(3)P-Erk1/2蛋白电泳:西药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P-Erk1/2蛋白表达比模型组低,且西药组、中药大剂量两组降低比较明显。(4)C-fos蛋白表达: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小剂量组C-fos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且中药中剂量组对C-fos蛋白抑制较中药小剂量组明显。3.Rt-PCR 结果(1)NK1R基因RT-PCR:西药、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NK1R基因表达(P0.01)中药大、中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效果明显优于中药大剂量组和中药小剂量组(P0.01)。(2)Pan-Ras基因RT-PCR:中药大、中、小剂量均能减少Pan-Ras基因表达(P0.01),且中、小剂量更明显(P0.01),西药不能减少Pan-Ras基因表达(P>0.05)。(3)C-fos基因RT-PCR:西药、中药都能显著降低C-fos基因的表达(P0.01),且中药效果优于西药(P0.01),中剂量中药效果明显(P0.05);(四)结论1.NGF作用于人气道上皮,气道上皮细胞Ras/MAPK通路激活,相关因子表达,提示模型制备成功。2.中药祛风宣肺、阿斯美均能不同程度的下调Ras/MA PK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和基因层面的表达,且中药中剂量较大、小剂量效果更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56.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燕兰;郭政;;神经源性疼痛治疗研究新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吴月国;郑高利;刘骅;;中药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9期

3 孙小科;苏鹏宵;王锋;;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4 周尊谦;;脊神经源性疼痛的逆推诊断[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5 田津斌;腺苷和神经源性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6 梁映霞;陈念;赵树进;;外周神经源性疼痛的实验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7年12期

7 杨潇;裘五四;;神经源性发热[J];健康研究;2009年02期

8 李旭;王百忍;;炎性和免疫因子参与神经源性痛机制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7年03期

9 潘艳春,李瑞锡,彭裕文;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源性痛[J];解剖学杂志;2004年05期

10 王海云;腺苷在神经源性疼痛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慢性神经源性疼痛[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源性疼痛[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永祥;赵文娟;高振宇;黄金路;;发现脊髓D-型氨基酸氧化酶为治疗神经源性疼痛的新靶点分子[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4 陈悦柴;启亮;何还珠;王慧芳;;高频彩超在外周神经源性良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A];第一届全国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神经源性直肠的护理干预[A];河南省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富勇;陶蔚;李勇杰;胡永生;;脑组织代谢在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治疗前后的改变:PET研究[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贾延R,

本文编号:2308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308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