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用于心脏术后患者镇静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9 16:58
【摘要】:第一部分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对心脏术后患者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目的: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均是目前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广泛使用的镇静药物,对心脏术后患者镇静选用右美托咪定是否优于丙泊酚目前仍不确定。因此,我们通过荟萃分析来比较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对成年心脏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以确定哪一种药物用于心脏术后患者镇静更优。方法:从以下的数据库中检索成年心脏术后患者随机使用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镇静的临床试验: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另外还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进行相关检索。检索的关键词为:心脏手术(cardiac surgery),镇静(sedation),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丙泊酚(propofol)。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5月23日。此外,手工检索所有检出论文的参考文献。结果:共纳入符合要求的8篇随机对照试验,病人总数为969人。荟萃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丙泊酚镇静相比,右美托咪定镇静谵妄发生的风险更低(风险比=0.40;95%可信区间0.24,0.64;P=0.0002),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更短(小时;均数差=-0.95;95%可信区间-1.26,-0.64;P0.00001),但是心动过缓发生风险更高(风险比=3.17;95%可信区间1.41,7.10;P=0.005).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两种镇静策略间低血压发生率、房颤发生率和住ICU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镇静可以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缩短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但可能增加心动过缓的发生。第二部分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对心脏术后患者新发房颤的影响目的:心脏术后患者常发生房颤,而房颤是导致心脏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用右美托咪定是否可以预防房颤并不明确。因此,我们设计本部分研究旨在评估右美托咪定镇静对心脏术后患者新发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无房颤或房扑病史的择期心脏术后成年患者转入ICU后即予以右美托咪定(0.2-1.5μg/kg/h)或丙泊酚(5-50μg/kg/min)镇静,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评估患者镇静状态,调整镇静药物泵注速度以维持RASS评分0到-3分。镇静持续时间由经治医师决定。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96小时内房颤的发生率。次要观察终点是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右美托咪定组(n = 44)有6例发生房颤,发生率为13.6%;丙泊酚组(n = 44)有16例发生房颤,发生率为36.4%(风险比=0.28;95%可信区间0.10,0.80;P = 0.025)。右美托咪定组与丙泊酚组相比,其住ICU时间显著缩短:中位数(四分位间距),2.9(2.4-3.5)vs3.5(2.7-4.5)天,P=0.008;而且住院费费用也趋于更低(中位数;86367 vs 77874元,P = 0.068)。不过,右美托咪定组较丙泊酚组低血压事件发生率更高(56.8%vs29.5%;P = 0.017)。结论: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镇静可降低新发房颤的发生率,缩短住ICU时间;但增加低血压事件的发生率。第三部分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对心脏术后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目的:微循环障碍在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心脏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并且大多数患者在术后早期需要镇静治疗。然而,镇静药物对心脏术后患者微循环的影响仍然不清楚。因此,我们设计了该试验来检测并比较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对心脏术后患者舌下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术后成年患者转入ICU后即予以右美托咪定(0.2-1.5 μg/kg/h)或丙泊酚(5-50 μg/kg/min)镇静,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RASS)评分评估患者镇静状态,调整镇静药物泵注速度以维持RASS评分0到-3分。镇静持续时间至少4小时但小于24小时。用旁流暗视野微循环检测仪分别在转入ICU即刻(镇静前,T1),入ICU后4小时(镇静期间,T2)和入ICU后24小时(镇静药物停用后,T3)检测并记录患者舌下微循环。结果:共61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右美托咪定组29例,丙泊酚组32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在T2时点,右美托咪定组中灌注小血管密度(PSVD)和De Backer评分增加幅度(与T1比较)显著大于丙泊酚组的PSVD和De Backer评分增加幅度(中位数分别是:1.3 vs 0 mm/mm2,P=0.025;0.9 vs-0.1/mm,P=0.005);而右美托咪定组较丙泊酚组其小血管密度(SVD)和灌注血管比例(PPV)的增加幅度也趋于更高(中位数分别是:1.0 vs-0.1 mm/mm2,P= 0.050;2.1%vs 0.5%,P=0.062)。在T3时点,与丙泊酚组比,右美托咪定组的SVD,PPV,PSVD和DeBacker评分的改善幅度(与T1比较)仍然倾向于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术后早期,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较丙泊酚镇静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舌下微循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J];江苏统计;1998年09期

2 田牛;加快我国临床微循环的发展[J];中国微循环;1998年01期

3 连仲元 ,骆元正;衰老新说:人体微循环障碍[J];家庭科技;1997年09期

4 宋祥云,陈进坦;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0年04期

5 常虹;刘萍;;丹参对微循环的影响[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年04期

6 韩坚;钟志勇;韩强;荣向路;吴清和;;透骨化毒酊对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的作用[J];安徽医药;2007年06期

7 杨超;;生命之网——微循环[J];档案管理;2007年05期

8 王传社;;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9学术大会纪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08期

9 ;微循环与休克(上)[J];人民军医;1977年01期

10 祝寿河;方鹤松;;微循环障碍在发病学上的意义[J];中级医刊;197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晶岩;;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药[A];中国微循环学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大会汇编[C];2014年

2 袁申元;;老年病的微循环障碍与治疗[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韩晶岩;;微循环障碍与中药多靶点的改善作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韩晶岩;;致辞[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8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韩晶岩;;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原理[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8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付守功;;消除微循环障碍是治疗疑难病的有效途径[A];全国疑难性心脑血管病诊疗新进展研讨会及讲习班(第七届全国疑难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9年

7 刘智庆;李玲玲;;微循环的临床应用[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韩晶岩;;可视化微循环研究方法揭示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原理[A];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张淑文;;脓毒症致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药的干预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庆富;;白细胞黏附与烧伤微循环障碍[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微循环学》杂志总编辑、湖北医科大学教授 曾昭炜;微循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N];经济日报;2002年

2 《微循环学》杂志总编辑、湖北医科大学教授 曾昭炜;微循环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N];经济日报;2002年

3 杨春;微循环与健康长寿[N];中国医药报;2000年

4 ;认识微循环[N];广东科技报;2002年

5 中国微循环研究所;微循环与疾病[N];保健时报;2003年

6 徐亚静;中药可改善微循环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8年

7 孟 磊;微循环,,人体的“第二心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8 记者 程守勤;临床医生应重视微循环障碍防治[N];健康报;2010年

9 寒之;一种改善人体微循环的保健用品[N];中国建材报;2000年

10 黄静;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微循环研究[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旭;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用于心脏术后患者镇静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2 冷辉;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贾鹏;TNF-α诱导fg12表达在心脏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何涛;不同危险分层的高血压病患者外周微循环形态与功能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张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微循环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唐林林;PctO_2与PctCO_2在儿科中的应用价值评估[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瑶;丹参调节AQP1效应与其改善微循环障碍(水瘀)的关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5 马丽;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治疗血痹证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6 郭文学;重症急性胰腺炎时MDA、SOD与肝脏微循环变化及黄芪干预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7 李亚军;双清对糖尿病肾病及微循环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宋康兴;纳洛酮对内毒素血症脑组织保护及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9 鲍颖霞;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作用与血管内皮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42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342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