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膜联蛋白A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的关联性

发布时间:2017-02-17 18:14

  本文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夫妇WNT6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及KIR2DL4基因多态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医科大学》 2016年

膜联蛋白A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的关联性分析

刘云云  

【摘要】:研究背景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一般被定义为:与同一配偶连续发生的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它是一种给许多育龄期妇女带来痛苦的复杂性疾病。目前已知的夫妻(双方或一方)或者胎儿染色体异常、生殖系统解剖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异常等均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发生。然而仍有半数以上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这部分病例被称之为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膜联蛋白A5(Annexin A5,AXNA5)是膜联蛋白(Annexin,ANX)家族中少数具有抗凝活性的一员,其功能多样,已发现其与细胞凋亡、凝血过程、骨骼的生长发育以及部分肿瘤如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国外相关文献对膜联蛋白A5基因(ANXA5)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及相关单体型与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国内亦有研究发现ANXA5蛋白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水平下降。但对ANXA5与RSA的关系至今仍没有肯定的结论。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位于膜联蛋白A5基因启动子区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1 rs112782763,SNP2 rs28717001,SNP3 rs28651243,SNP4 rs113588187,SNP5 rs1050606,SNP6 rs11538099)与中国汉族人群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本课题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的排查标准和健康对照人群的入组标准,在前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和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患者中分别招募了214位中国汉族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和165位健康对照女患者,分别纳入病例组和对照组。所有参与本实验的患者均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6个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进行计算,分别采用显性模式和隐性模式对该六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和URSA的关系进行探讨。并运用Haploview软件对两组人群ANXA5基因启动子区的6个SNP位点分别进行了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体型分析。数据检验方法采用Stata 16.0进行皮尔森卡方检验。结果(1)SNP1-4和SNP6五个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2)SNP5(rs1050606)位点在病例组中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6);(3)显性模式下,SNP5(rs1050606)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4)由前4个SNP的次要等位基因构成的M2单体型A-C-C-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出现的频率未见明显差异(p=0.48)。结论(1)ANXA5启动子区的SNP位点rs1050606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不明原因性复发性流产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2)ANXA5 M2基因型不是中国汉族人群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生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14.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亮亮;朱付凡;;早期复发性流产的系统论思考[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年10期

2 廖秀毬;;复发性流产治疗进展[J];右江医学;2008年06期

3 金海岚;;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J];现代实用医学;2009年06期

4 盛晓园;周菲菲;傅萍;;复发性流产孕前中医药诊治概述[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3期

5 金雪芳;班君秀;师蕊;;复发性流产的概述[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6 段予新;李玉洁;徐珊;;宫颈内口环扎术治疗晚期复发性流产8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年16期

7 王少博;卫爱武;;卫爱武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拾零[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01期

8 曹云霞;;心理干预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年06期

9 蒋兰玉;;230例复发性流产的病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9期

10 刘艳秋;刘淮;黄婷婷;;复发性流产遗传学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希鹏;林其德;马政文;洪艳;赵爱民;;中国人群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中遗传性血凝因素研究[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孟丽丽;王振花;陈慧;谭剑平;陈立斌;刘梅兰;张建平;;复发性流产高危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3 金海岚;金博弘;崔李宁;;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40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4 徐丽清;陈雷宁;全松;;复发性流产与反复着床失败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生殖医学学术会议专刊[C];2012年

5 金海岚;金博弘;崔李宁;;孕早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40例分析[A];2012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规范化治疗新进展》及《围产医学热点追踪》学习班论文集[C];2012年

6 金志春;;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及其防治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专题学术会议论文及摘要集[C];2013年

7 傅萍;周菲菲;盛晓园;;22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A];第十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香桂;;免疫因素复发性流产的诊断与治疗[A];2005年浙江省妇产科学暨计划生育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邢卫杰;张清学;李予;冯淑英;陈勃;王文军;梁玉萍;;宫腔镜诊治198例复发性流产病例的临床分析[A];第二届全国不育症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牛建民;;复发性流产流行病学[A];第十期“全国女性生殖免疫”学习班暨反复胚胎着床和早期妊娠失败专题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谭嘉;[N];健康报;2009年

2 胡德荣 仇逸;[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胡德荣 仇逸;[N];科技日报;2000年

4 记者 胡德荣;[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怡梅;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夫妇WNT6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及KIR2DL4基因多态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淑红;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早孕绒毛滋养层细胞调控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碧云;TLR4启动子遗传变异及环境因素交互与复发性流产易感性[D];暨南大学;2011年

4 谢京红;补肾助孕法孕前干预与孕后保胎序贯治疗的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5 李秋平;复发性流产遗传学病因研究及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与复发性流产关系研究的Meta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庞丽红;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Flt-1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徐金娥;绒毛滋养细胞HLA-C抗原及其配体KIR与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的关联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琳;复发性流产妇女体质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刘银梅;双酚A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1:2病例—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3 杨璇;补肾安胎冲剂对复发性流产小鼠蜕膜血管生成的影响[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周玲;阿司匹林单药或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患者治疗的比较[D];苏州大学;2015年

5 鲁锦;B7H1分子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母胎界面的表达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窄静丽;TSP-1、TSP-2、MVD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张磊;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夫妇经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的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金平;张晋峰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总结[D];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15年

9 曹芸蕾;复发性流产与凝血相关基因和叶酸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甘酸多态性的荟萃分析及关联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10 葛怡琳;不孕合并自然流产史患者复发性流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夫妇WNT6基因突变位点筛查及KIR2DL4基因多态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5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435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f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