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DDT和hnRNPA1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杀虫剂DDT和hnRNPA1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和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世界范围内引起65岁以上人群痴呆最普遍的病因。AD的特点是以进行性的神经元死亡,记忆丧失,思考语言功能退化和行为异常。AD在病理上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两种异常的病理病变形成,细胞外的淀粉样蛋白斑和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虽然早发家族性AD有较为明确的致病基因,但是散发性AD的病因仍然不明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是潜在的致病因子。某种程度上,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促进AD的发生和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数个环境因素,比如杀虫剂的暴露,化学性溶剂,重金属的污染以及某些处方药物与AD的病理机制相关。在这些易感环境因素中,杀虫剂似乎是一种较为确切的环境致病因子。一项研究发现AD患者的血清中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的代谢物dichlorodiphenyldichloroethylene(DDE)浓度高出4倍左右。这一结果最近被另外一项600人的更大规模人群的研究得以重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推荐室内使用DDT喷雾来杀灭携带疟疾的蚊子。由于DDT的高度稳定性,DDT仍然存在于自然界和暴露的人群中,即使人群没有直接暴露于DDT中,也可以通过摄入DDT污染的食物而积蓄在体内。然而,现在仍然不清楚是什么分子机制介导了DDT对AD的作用。由于两项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了DDT和AD之间的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分子机制可能为治疗AD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除了环境因素,一些新的遗传因素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些报道证实多个RNA结合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包括hnRNPA1和hnRNPA2B1的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B(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家族成员最近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它们也是细胞核中表达最高的蛋白之一。不断的证据表明,hnRNPA1蛋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一篇报道证实,在家族遗传性累及肌肉,大脑,运动神经元及骨骼的退化的疾病和一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中发现在hnRNPA1的朊病毒样的结构域中发生突变。突变后的蛋白更易自我折叠进而聚集,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散发型AD病人的脑组织中的hnrnpa1表达显著下降,然而这种下降并不存在于帕金森病人或者癫痫病人的内嗅皮质中,说明这种蛋白水平的下降具有疾病特异性。但是hnrnpa1在ad发生发展中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揭示hnrnpa1重要的生理功能以及在ad中的作用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在本研究中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了杀虫剂ddt和hnrnpa1基因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ad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ddt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我们首先用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aβpp稳转细胞,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了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的生成和细胞内aβ生成途径重要蛋白的表达。(2)接下来我们使用qrt-pcr的技术检测了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aβpp稳转细胞后与aβ生成,清除以及蛋白降解相关的基因的mrna表达。(3)为了进一步探索ddt影响aβ代谢的机制,我们通过加入外源性人工合成的aβ,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了ddt对aβ细胞清除的影响。并通过质粒过表达系统,揭示了涉及其中的关键分子的作用。(4)最后我们通过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获得条件化培养基,并向此培养基中加入外源性人工合成的aβ,通过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了ddt对aβ细胞外蛋白酶解的影响。并通过酶活性试验和加入胰岛素抑制相应酶活性验证了其中的根本机制。结果(1)我们发现与对照组dmso处理组相比,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aβpp稳转细胞后促进了aβ的生成。同时增强了细胞中aβ生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aβpp和bace1的蛋白表达。我们也在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中发现ddt增强了aβpp和bace1的蛋白表达。(2)qrt-pcr结果提示,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aβpp稳转细胞后显著降低了ldlr的mrna水平。(3)通过加入外源性人工合成的aβ,我们发现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后降低了细胞对aβ的清除并且降低了lrp1和abca1的蛋白表达。同时我们发现,过表达lrp1不能挽救ddt导致的aβ清除降低,而过表达abca1后挽救了ddt导致的aβ清除降低。此外,我们也在用ddt处理apoeε3胶质细胞和成神经细胞瘤sh-sy5y细胞后发现ddt降低了abca1的蛋白水平。(4)通过ddt处理神经胶质瘤细胞h4后得到条件化培养基并向其加入外源性人工合成的aβ,我们发现ddt减缓了aβ的细胞外降解。同时我们利用酶活性试验和预先加入胰岛素抑制ide活性证实了ddt通过间接方式抑制了ide的酶活性从而介导了aβ的细胞外降解降低。结论通过对ddt在ad中的作用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ddt通过促进aβ的生成,降低aβ的清除和细胞外降解影响aβ的代谢。(2)abca1和ide是ddt重要的分子作用靶点。我们的研究揭示了ddt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ddt暴露的ad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作用靶点。第二部分:目的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hnrnpa1与micrornas生成的关系以及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我们首先用针对hnrnpa1的sirnas转染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利用qrt-pcr的技术检测了63个micrornas的表达。接着我们通过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了micrornas生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的水平。为进一步得到更加完整的结果,我们利用taqmanarrayhumanmicrornacards检测了大约500个micrornas的表达变化。(2)接下来我们在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中用sirnas沉默hnrnpa1后,使用westernblot的技术检测了tau总蛋白和磷酸化tau的表达以及bace1的蛋白水平。我们也使用qrt-pcr的方法检测了其mrna水平。为了进一步阐明其调控机制,我们利用荧光素梅报告基因系统检测了pgl3-bace1-3'utr报告基因的活性变化。同时为了证明其通路,我们向h4细胞转染针对dicer和ago2的sirnas,然后用westernblot检测了tau总蛋白和bace1的蛋白水平。(3)我们利用经胶质瘤细胞h4-aβpp稳转细胞转染针对hnrnpa1的sirnas后,检测了细胞外aβ的生成。(4)我们利用alamarblueassay检测了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转染针对hnrnpa1的sirnas后的细胞活力的变化。(5)最后我们通过处理ad病人和对照组病人内嗅皮质的组织,用westernblot检测了hnrnpa1,dicer和ago2的蛋白表达。结果(1)我们发现与对照组sirnas转染组相比,针对hnrnpa1的sirnas转染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后成功的抑制了hnrnpa1的mrna水平。qrt-pcr的结果提示,在63个micrornas中,绝大多数的micrornas表达下降。为了探明其中的机制,我们用westernblot检测了micrornas生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发现dicer和ago2的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为了更大范围内确认此结果,我们利用taqmanarrayhumanmicrornacards检测了大约500个micrornas的表达,同样发现绝大部分的micrornas表达下降。(2)在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中沉默hnrnpa1后,westernblot的结果显示tau总蛋白增加,磷酸化tau蛋白表达增加,bace1蛋白增加。为了探明其中的机制,我们利用荧光素梅报告基因证实沉默hnrnpa1后,报告基因pgl3-bace1-3'utr的活性增强。在h4细胞中,分别沉默dicer和ago2后,增强了tau总蛋白和bace1蛋白的表达。(3)我们在经胶质瘤细胞h4-aβpp稳转细胞中沉默hnrnpa1后,增强了aβ的生成。(4)我们采用alamarblueassay检测了在神经胶质瘤细胞h4细胞中沉默hnrnpa1后,其细胞活力显著减低。(5)最后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d病人的脑组织内嗅皮质中的hnrnpa1,dicer和ago2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hnrnpa1分别与dicer和ago2的蛋白水平呈线性相关。结论通过沉默hnrnpa1研究其在ad中的作用,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hnrnpa1通过影响dicer和ago2的蛋白水平在micrornas生成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2)hnrnpa1通过micrornas调控a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蛋白tau,bace1和aβ。我们的研究揭示了hnRNPA1在microRNAs生成途径和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拓展了microRNAs生成途径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为AD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作用靶点。
【关键词】:滴滴涕 核不均一核糖核蛋白A1 小RNA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Tau蛋白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 胰岛素降解酶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16
【目录】:
- 缩略语表5-7
- 英文摘要7-12
- 中文摘要12-17
- 第一部分DDT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17-64
- 第一章 前言17-19
- 第二章 DDT在Aβ 生成途径中作用的研究19-33
- 2.1 材料和方法19-27
- 2.2 结果27-32
- 2.3 讨论32
- 2.4 小结32-33
- 第三章 DDT对Aβ 细胞清除途径作用的研究33-46
- 3.1 材料和方法33-37
- 3.2 结果37-44
- 3.3 讨论44-45
- 3.4 小结45-46
- 第四章 DDT对细胞外Aβ 的蛋白降解的影响的研究46-57
- 4.1 材料和方法46-50
- 4.2 结果50-55
- 4.3 讨论55-56
- 4.4 小结56-57
- 参考文献57-64
- 第二部分hnRNPA1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64-108
- 第一章 前言64-66
- 第二章 hnRNPA1在microRNAs生成途径中的作用研究66-83
- 2.1 材料和方法66-74
- 2.2 结果74-80
- 2.3 讨论80-82
- 2.4 小结82-83
- 第三章 hnRNPA1在AD病理机制中作用的研究83-108
- 3.1 材料和方法83-91
- 3.2 结果91-104
- 3.3 讨论104-106
- 3.4 小结106-108
- 全文总结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3
- 文献综述一 环境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113-123
- 参考文献117-123
- 文献综述二hnRNPA1的功能以及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123-134
- 参考文献129-134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34-135
- 致谢1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逢迎春 ,王寿先,宋保华;早年生活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6期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有额叶损害[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3期
3 柴延丰,陈哲宇;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又有新进展[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0年04期
4 菲琳;;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的新药[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2期
5 汪义朋,王建枝;早老素-1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调节的可能途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年01期
6 邵千里;15例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工业化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较高[J];河南医学研究;2001年03期
8 邵梅,汤荟冬;阿尔茨海默病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4期
10 吴传深 ,周东丰 ,Peter Como ,张林 ,Karl Kieburtz ,范金虎 ,乔友林;河南林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梅芳;;阿尔茨海默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杜丽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成林平;黄绍宽;李玉梅;王延平;邓晓莹;;维生素干预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唐微韵;;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料工作中的心理慰藉问题探讨[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东升;徐银儿;连国民;于畅;陈中鸣;;老年人生活方式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A];2013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于恩彦;;对阿尔茨海默病认识的进展[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郭忠伟;陈炜;;~1H-MRS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于恩彦;朱俊鹏;王珏;王欣慰;谭云飞;廖峥娈;仇雅菊;汪宏;;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全面-系统-长期”预防[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崔德华;;脑衰老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的所起的作用及防治[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生弟;杨红旗;孙治坤;崔佩菁;王红梅;;阿尔茨海默病的若干发病机制及治疗新靶点研究[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姚立新;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缺乏灵丹妙药[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记者 刘正午;阿尔茨海默病成欧美第二大忧患[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王爱民;您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吗?[N];大众卫生报;2012年
4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王爱民;门诊可排查阿尔茨海默病[N];大众卫生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为阿尔茨海默病正名[N];科技日报;2012年
6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 林水淼;阿尔茨海默病权变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N];健康报;2013年
7 吴志 李淼;警惕盯上老年人的“杀手”阿尔茨海默病[N];科技日报;2013年
8 孙琳 本报记者 李颖;你是否关注阿尔茨海默病?[N];科技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蕴明;阿尔茨海默病困局待解[N];医药经济报;2014年
10 樱子 整理;为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迷路[N];医药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英茹;阿尔茨海默病的MRI结构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杨平;中国南方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易感基因筛查及可能机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李毅;FDG和PiB PET显像在Alzheimer's Disease早期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矫树生;依达拉奉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李工博;杀虫剂DDT和hnRNPA1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王清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7 周世明;吸烟、饮酒及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关系[D];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
8 姜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抗炎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洪霞;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10 卞莉;阿尔茨海默病候选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刚;蚁群算法在求解阿尔茨海默病最优微阵列上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江霖;应用点着色聚类方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基因[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方杰;IL-17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颖超;5-氨基吡唑-3-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测试[D];河北大学;2015年
5 付成燕;护士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6 娄艳芳;非药物疗法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郭耀鹏;亲环素D抑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病杂种细胞线粒体功能缺陷的保护作用[D];兰州大学;2015年
8 王婧;基于基因芯片微阵列数据的可比性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候选基因[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9 陈影影;对DNA微阵列数据的聚类以识别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基因[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0 阎艳;阿尔茨海默病及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相关激素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杀虫剂DDT和hnRNPA1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5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