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将网状Meta分析的定量排序及既往文献的定性归纳相结合,制定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最佳干预措施的优化方案。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优化方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临床证据说服力,推广应用。方法:通过检索相关期刊论文(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82-2015)、维普资讯网(1992-2015)、PubMed 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1966-2015)、Cochrane Library(-2015.12)、EMBASE.com(1974-2015.12)等数据库,获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英文期刊文献。通过预先拟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JADAD量表及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筛选出高质量低偏倚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STATA12.0及WinBUGS1.4软件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通过定量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结合相关文献信息定性归纳总结出针灸的取穴及操作细节,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优化方案。收集2016年4月到2016年11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合格的64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优化方案,予针灸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改为隔日治疗1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300mg/次,2次/日)、维生素B1(10mg/次,3次/日)。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后观察结局。记录研究开始后的第1、3、5天及第11天两组疱疹形态变化、疼痛强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等为疗效指标,并于第22天、30天、60天进行随访,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研究结束后对两组的综合疗效、疱疹形态和疼痛情况的时效性、疼痛强度、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根据纳入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治疗周期、结局指标等内容设计信息提取表,提取纳入的174篇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正式发表在期刊上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文献从1994至2000年的8篇增长到2011-2015年的106篇,呈逐年增加趋势。针灸干预措施共有62种,可分为三大类:针灸结合药物46篇,占26.4%;综合针灸疗法110篇,占63.2%;单一针灸疗法18篇,占10.3%。99.4%的RCT以中文形式发表在中文杂志上,仅有0.6%的RCT发表在英文杂志,其中仅1篇是意大利国籍作者,其余173篇RCT作者均为中国国籍。85.1%的RCT作者的单位是医院。34篇RCT收到基金资助,占19.5%,且大部分为由政府或单位资助的科研基金项目。74.1%的RCT中样本量100例,26.4%的RCT报告了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对纳入RCT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可见,纳入的174篇RCT文献均提及随机化,随机方法正确的有56篇,占32.2%,其中47篇采用随机数字表,2篇采用密闭信封法,4篇采用抽签法,2篇采用抛币法,1篇采用分层随机。17篇RCT研究有提及隐蔽分组,2篇采用密闭信封隐匿,15篇由中央随机隐匿分组。仅有11篇RCT研究提及盲法,其中详细描述盲法的RCT仅8篇。为保证网状Meta分析的稳健性,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运用JADAD量表及偏倚风险工具。拟定改良JADAD量表评分"g4分为高质量,低偏倚风险"g3个为低偏倚,对纳入的RCT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文献共12篇。运用STATA 12.0及WinBUGS 1.4软件对最终纳入的12篇高质量低偏倚RCT文献的显愈率结局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定量排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干预措施从优排序结果:火针+拔罐刺络+铺棉灸火针+温和灸电针+围刺电针+围刺+刺络+拔罐电针+围刺+火针电针+围刺+铺棉灸西药。根据既往文献,定性归纳总结火针+拔罐的操作细节,制定出带状疱疹的针灸优化方案。2.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优化方案组与西药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般资料:收集64例病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时基本病情(从不适、疼痛及出疱到就诊时间,痛觉过敏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疱疹形态和疼痛变化的时效性:治疗组止疱及结痂时间分别为3.32±1.19天、4.13± 1.48天,均短于西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脱痂时间11.81 ±5.01天,对比对照组11.55±2.9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治疗组的平均时间为2.45±0.85天、对比对照组3.73± 1.4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持续时间上,治疗组的疼痛持续时间为16.13±12.78天,对比对照组24.27± 18.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缓解疼痛和缩短疼痛持续的时间上,优化方案优于西药。疼痛强度: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治疗组的VAS评分曲线在第3、5天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带状疱疹都能减轻VAS评分,改善疼痛症状,而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更迅速缓解疼痛。综合疗效评分:除了基线外,两组在其余各时间点的综合疗效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第30天随访,治疗组有1例患者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天随访,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84.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RCT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无样本量估算、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导致临床证据级别下降,影响临床医生对干预措施疗效的选择。通过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排序,明确目前火针+拔罐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将优化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其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基于网状Meta分析构建的优化方案(火针+拔罐)能有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缩短止疱和结痂时间,在初期治疗阶段能迅速缓解神经疼痛,缩短疼痛时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比西医常规治疗,优化方案起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4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娟,于鸿军,韩丽茹,付杰;甲氰米胍治疗带状疱疹40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2 王昌德,张冠生,杨光荣;舌带状疱疹1例的治疗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3期
3 彭武斌;带状疱疹早期误诊3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董丽芳,张玉琦;耳部带状疱疹—面神经麻痹综合征1例[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5 史毓杰;带状疱疹170例临床分析[J];淮海医药;2000年01期
6 王慧芬;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7 周毅成,郝军,郑建婷,王晓慧,刘丽丽;小儿带状疱疹1例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成秋棠;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J];交通医学;2000年06期
9 许银智;中药擦洗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11期
10 曾卫玲,王志光,胡石秀,寸丽玲;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观察[J];云南医药;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80例[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倪浩;石年;罗国良;;婴儿带状疱疹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周国典;;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A];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叶晗;黄海月;;带状疱疹误诊为胆-心综合征一例[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李霞;;电平衡疗法对带状疱疹的治疗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第七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叶伟娟;;58例带状疱疹临床分析[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何伟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56例[A];江西省第六次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第一次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恒进;;带状疱疹糖皮质激素使用——利[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雷静;;2例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A];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张美芳;马学良;杨励;惠海英;苏保凤;宫艳;;带状疱疹患者病毒载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豪;单味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十七则[N];民族医药报;2008年
2 四川成都 南林;春季应加强带状疱疹的防治[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3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海亭 教授;带状疱疹并非都出疹[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4 孙成力 上海曙光医院宝山分院;6招治疗带状疱疹[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5 ;如何对付带状疱疹[N];广州日报;2004年
6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病 主治医师 颉玉胜;头痛也须警惕带状疱疹[N];家庭医生报;2003年
7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张继增;带状疱疹不可轻视[N];保健时报;2006年
8 ;专家指出:带状疱疹早期容易误诊[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梨平;带状疱疹可表现为“腹痛”[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山凤;带状疱疹可致肝衰竭[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屈园园;新疆地区水痘带状疱疹临床特征及病毒基因型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2 夏天保;带状疱疹疼痛的研究与其病毒基因型的测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3 曾婧纯;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年
4 陈玉莲;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文献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东;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疗效评价[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杜玉敏;疼痛管理路径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易佩玉;毫火针治疗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袁婧;火针配合刺络拔罐为主治疗肝胆湿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张馨月;带状疱疹病毒载量与S100β和NSE相关性研究[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6 吴浩;带状疱疹患者血清PGE2表达水平与疼痛程度及后遗神经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7 严妍;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随机对照实验的系统评价附:36例肝胆湿热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D];云南中医学院;2016年
8 马子媛;火针结合拔罐治疗脾虚湿盛型带状疱疹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发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10 王琴;针药结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
本文编号:
258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