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苄类化合物Riccardin D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联苄类化合物Riccardin D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背景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是一个多步骤且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中涉及细胞增殖与抗凋亡,细胞周期调节,血管生成,细胞分化,细胞侵袭及转移等诸多因素,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血管生成在肿瘤增殖与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可以抑制并阻止肿瘤的发展和扩散转移。血管生成起始于肿瘤细胞释放生长相关因子,传达信号于血管内皮细胞。该过程涉及多种调节蛋白的相互作用,包括促血管生成刺激,内皮细胞激活、增殖和迁移。一些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R)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等,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激活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因此,抑制血管生成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由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复制模版,合成富含dGMP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末端,并与端粒蛋白结合,保护染色体免于降解、端端融合、重排和丢失,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端粒酶在多数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90%的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因此,端粒酶被认为是肿瘤细胞的标志物,已经成为肿瘤药物设计与治疗的靶点。Riccardin D是从苔藓类植物Dumortiera hirsuta分离所得的一种新型双联卞类化合物。前期研究表明,Riccardin D具有抑制肿瘤增殖作用,Riccardin D能在体内外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Riccardin D能显著降低APCmin+基因小鼠小肠息肉及腺瘤的数量,表明Riccardin D具有化学预防和治疗作用。基于前期研究结果,本研究观察Riccardin D对肿瘤血管生成及端粒酶活性等方面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主要作用机制。1 Riccardin D对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实验方法: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为靶细胞,以MTT (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 tetrazolium bromide,溴化-(4,5)-二甲基-2-噻唑基-2,5-二苯基四噻唑)法检测了Riccardin D对HUVE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划痕法检测了Riccardin D对HUVE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以3D Matrigel管形成法检测Riccardin D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以Western blot法检测]Riccardin D对HUVEC细胞中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p-VEGFR2、EGFR、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以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Riccardin D对HUVEC细胞中VEGF、p-VEGFR2、EGFR、MMP-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RT-PCR法检测Riccardin D对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中VEGF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将裸鼠接种人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20 mg/kg Riccardin D尾静脉注射给药3周,每3天一次,20 mg/kg Etoposide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评价Riccardin D对非小细胞肺癌H460生长的抑制作用。将瘤块取出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4表达水平,评价Riccardin D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Riccardin D对HUVEC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作用特点。以2.5-30μM Riccardin D作用HUVEC细胞,其抑制率为2.2%至28.5%。划痕实验表明,Riccardin D能有效地抑制HUVEC细胞迁移。作用12 h及24 h后,Riccardin D对HUVEC细胞的迁移抑制率分别为95.0%和97.7%。Western blot和RT-PCR实验均显示,Riccardin D显著降低HUVEC细胞中EGFR、VEGF、p-VEGFR2和MMP-2表达水平。Riccardin D也能抑制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中VEGF mRNA表达。3D Matrigel结果显示,Riccardin D能有效抑制:HUVEC细胞形成毛细血管。以5、10、20μM Riccardin D与HUVEC细胞孵育18 h,对于新生微血管分支形成的抑制率分别是78.7%、59.0%、29.5%。H460荷瘤裸鼠模型结果显示,20 mg/kg Riccardin D抑制肿瘤生长率为44.5%,裸鼠体重无明显下降。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表明,Riccardin D明显抑制肿瘤组织CD34表达水平,肿瘤组织中血管密度降低。实验结论:Riccardin D具有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作用。2 Riccardin D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实验方法:选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以TRAPeze(?)XL端粒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法,检测Riccardin D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影响。以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检测]Riccardin D对肿瘤细胞及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关键蛋白hTERT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的影响。以Western blot及RT-PCR法,检测Riccardin D对肿瘤细胞端粒保护蛋白TRF2蛋白表达及mRNA表达影响。以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Riccardin D对肿瘤细胞DNA损伤标志分子γ-H2AX的影响。以Western blot法,检测Riccardin D对DNA损伤信号通路蛋白p-ATM、p-Chk2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Riccardin D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建立裸鼠移植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D3H2LN肿瘤模型,评价Riccardin D对乳腺癌生长抑制作用。以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luoresceine isothiocyanate, FITC)/PI双染、Western blot及原位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法,研究Riccardin D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对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bax/bcl-2、cysteine-aspartic acid proteases (Caspase)-3、Caspase-9等的调节作用。以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法,测定Riccardin D对人乳腺癌细胞周期及p53、p21等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TRAPeze(?) XL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Riccardin D以剂量依赖性作用方式下调MCF-7和MDA-MB-231细胞端粒酶活性。Western blot显示,Riccardin D显著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及肿瘤组织中hTERT蛋白表达。RT-PCR显示,Riccardin D显著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中hTERT mRNA表达。Western blot及RT-PCR显示,Riccardin D下调MCF-7和MDA-MB-231细胞TRF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显示,Riccardin D作用后,MCF-7和MDA-MB-231细胞中γ-H2AX损伤灶形成增加,γ-H2AX蛋白表达升高。Western blot显示,Riccardin D上调p-ATM、p-Chk2表达,激活DNA损伤信号通路。MTT显示,Riccardin D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关系。MCF-7和MDA-MB-231-D3H2LN荷瘤裸鼠模型结果显示,20 mg/kg Riccardin D对MCF-7肿瘤生长抑制率为47.2%,对MDA-MB-231-D3H2LN肿瘤生长抑制率38.5%,裸鼠体重无明显下降。AnnexinV-FITC/PI显示,20μM Riccardin D作用48 h,诱导MCF-7和MDA-MB-23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0%和22.1%。Western blot显示,Riccardin D提高人乳腺癌细胞PARP、Caspase-3、Caspase-9裂解活化程度及bax/bcl-2比例。流式细胞术显示,Riccardin D将MCF-7细胞(p53-proficient)周期阻滞于G1期,MDA-MB-231细胞(p53-deficient)周期阻滞于G2/M期。Western blot显示Riccardin D上调MCF-7细胞p53和p21表达水平。实验结论:Riccardin D下调MCF-7和MDA-MB-231细胞端粒酶活性,致端粒功能失调,激活DNA损伤应答反应,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综上所述,Riccardin D具有抗肿瘤作用,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Riccardin D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包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从而激活DNA损伤应答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
【关键词】:Riccardin D 端粒酶 DNA损伤 血管生成 人乳腺癌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6
【目录】:
- 中文摘要10-14
- 英文摘要14-19
- 符号说明19-25
- 前言25-48
- 1 血管生成26-36
- 1.1 血管生成与肿瘤26-29
- 1.2 血管生成促进因子29-32
- 1.3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32-34
- 1.4 抗血管生成药物34-36
- 2 端粒与端粒酶36-46
- 2.1 端粒36-37
- 2.2 端粒酶37-41
- 2.2.1 端粒酶结构和功能38-39
- 2.2.2 TERT结构巧功能39-41
- 2.3 DNA损伤应答41-42
- 2.4 靶向端粒酶及端粒药物42-46
- 3 双联苄化合物研究现状46-48
- 第一部分 Riccardin D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48-70
- 1 实验材料48-54
- 1.1 化合物48
- 1.2 细胞株48
- 1.3 动物48-49
- 1.4 实验试剂49-50
- 1.5 仪器设备50-51
- 1.6 试剂配制51-54
- 2试验方法54-61
- 2.1 细胞培养方法54-55
- 2.2 细胞生长抑制实验55-56
- 2.3 划痕实验56
- 2.4 Matrigel胶血管形成实验56-57
- 2.5 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57-58
- 2.6 RT-PCR检测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58-59
- 2.7 裸鼠移植H460人非小细胞肺癌实验59-60
- 2.8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表达60
- 2.9 数据处理60-61
- 3实验结果61-67
- 3.1 Riccardin D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作用的影响61-62
- 3.2 Riccardin D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62-63
- 3.3 Riccardin D抑制HUVEC细胞Matrigel胶管形成63-64
- 3.4 Riccardin D抑制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蛋白及RNA的表达64-65
- 3.5 Riccardin D抑制裸鼠荷H460人非小细胞肺癌模型中肿瘤的生长65-67
- 3.6 Riccardin D抑制荷H460裸鼠肿瘤组织中CD34表达67
- 4 讨论与结论67-70
- 第二部分 Riccardin D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70-92
- 1 实验材料70
- 1.1 细胞株70
- 1.2 试剂70
- 1.3仪器设备70
- 2 实验方法70-76
- 2.1 MTT检测Riccardin D对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71
- 2.2 TRAPEZE~(?)XL端粒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端粒酶活性71-72
- 2.3 免疫荧光染色72-73
- 2.4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试验73
- 2.5 细胞周期检测73
- 2.6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73-74
- 2.7 RT-PCR检测mRNA变化74-75
- 2.8 裸鼠体内荷人乳腺癌实验75
- 2.9 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内细胞凋亡试验75-76
- 3 实验结果76-89
- 3.1 Riccardin D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增殖的抑制作用76-77
- 3.2 Riccardin D对荷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luc-D3H2LN裸鼠抑制作用77-80
- 3.3 Riccardin D抑制端粒酶活性80-81
- 3.4 Riccardin D抑制hTERT和TRF2表达81-83
- 3.5 Riccardin D促进DNA损伤应答83-85
- 3.6 Riccardin D促进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凋亡85-87
- 3.7 Riccardin D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87-89
- 4 讨论与结论89-92
- 全文总结92-94
- 参考文献94-110
- 致谢110-11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11-112
- 附件(文章)112-146
- 附表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萍;肿瘤诱导细胞获得分离[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5期
2 NellBoyce ,陶然;肿瘤干细胞:恶性肿瘤的种子[J];世界科学;2003年12期
3 任乐荣,刘玉琴;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四川肿瘤防治;2004年01期
4 刘坤;肿瘤干细胞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5 邵世宏,姚运红;干细胞、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05年03期
6 刘雨潇,杨继建,张惠茹,窦忠英;干细胞与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6期
7 钟明媚,陈飞虎;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5年08期
8 钟明媚,陈飞虎,樊嘉禄;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5年08期
9 孙建聪,曾波航;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周思朗;张积仁;;肿瘤干细胞[J];肿瘤防治研究;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以平;;关于肿瘤干细胞问题的一些思考[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甄红英;王淑玲;;力达霉素抑制肿瘤干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金润铭;;肿瘤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点[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4 罗丁三;;基于中医药视角下的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陆士新;;肿瘤干细胞及其对肿瘤治疗理念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教育集暨论文集[C];2009年
6 汤永民;;肿瘤干细胞及其靶向治疗[A];中国抗癌协会第七届全国小儿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张宏权;;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A];第九届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暨2011年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年会报告集[C];2011年
8 吴沛宏;高飞;顾仰葵;;现代肿瘤微创治疗进展[A];中国(第七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世界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会成立筹备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周凯旋;艾军;单保恩;;肿瘤干细胞研究:一个漫长且不寻常的旅程[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环境危害与健康防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谭亚军;侯启明;张庶民;;肿瘤干细胞研究的问题和进展[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肿瘤干细胞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曙光[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本版编辑邋海上飞鱼 葛秋芳 王艳红;揪出肿瘤的“元凶”——肿瘤干细胞[N];医药经济报;2007年
3 潘文;肿瘤干细胞:为根治癌症带来新曙光[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 叶芳 通讯员 黄金娟;化疗可刺激普通肿瘤细胞变肿瘤干细胞[N];广东科技报;2009年
5 记者 蓝建中;灭肿瘤干细胞有望根治癌症[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6 香港麦迪信医学出版有限公司供稿;肿瘤干细胞将成治癌新靶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7 记者 杨帆 实习生 杨周;“肿瘤干细胞研究”在渝实施[N];重庆日报;2009年
8 何雷;“973”计划肿瘤干细胞项目启动[N];健康报;2009年
9 记者 陈枫 通讯员 黄金娟 陈捚;广东院士研究成果将影响癌症治疗策略[N];南方日报;2009年
10 高凡;化疗或是癌症复发根源[N];科学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孟选;荷载肿瘤干细胞抗原的树突细胞疫苗联合糖脂类分子治疗小鼠结肠癌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林铖;人miR-489靶向p38α诱导肿瘤细胞自噬[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孙翠翠;双联苄类化合物Riccardin D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雪琴;基于超顺磁性纳米颗粒的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赵海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局部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锋;肿瘤干细胞标记物检测对Ⅰ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机制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晓峰;基于CD133/Prominin 1基因启动子活性分选肿瘤干细胞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刘虹麟;肿瘤干细胞向不同肿瘤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沈罡;脑胶质细胞瘤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郑芳;肿瘤干细胞树突状细胞疫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畅;CD44联合Prpc作为胃癌干细胞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何文婷;载索拉非尼及萝卜硫素介孔二氧化硅脂质纳米粒联用体外抗肿瘤细胞与肿瘤干细胞作用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毛骁丽;穿膜肽联合盐霉素磷脂胶束靶向肿瘤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王喜隆;~1H-MVS参数Cho/Cr与肿瘤干细胞标记物关系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5 吴长清;初步分离和鉴定四种肿瘤细胞系的肿瘤干细胞[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尹彦斌;生物活性水凝胶用于肿瘤干细胞筛选及治疗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史刚;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D];吉林大学;2010年
8 张群慧;小鼠喉粘膜和喉肿瘤的标记滞留细胞鉴定[D];广州医学院;2011年
9 李映;低剂量力达霉素诱导小鼠胚胎癌细胞分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胜平;脑胶质瘤肿瘤干细胞和肿瘤细胞基因差异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双联苄类化合物Riccardin D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6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