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和神经质人格的脑连接研究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R749.4;B845
【部分图文】:
第二章抑郁症和双相抑郁右侧前脑岛额动态功能连接19表2-2右侧前脑岛的动态连接的组间差异区域BA分区团块大小z值MNI坐标(体素)xyz种子区域:右侧腹侧前脑岛右侧腹外侧PFC47374.1054180右侧楔前叶7323.829-5157左侧背外侧PFC9293.90-453336右侧颞极38373.87576-27种子区域:右侧背侧前脑岛左侧顶下小叶40293.03-51-5448右侧枕中回18283.5127-9615注:BA(Brodmann’sarea),布罗德曼脑区;MNI(MontrealNeurologicInstitute),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PFC(Prefrontalcortex),前额叶皮层。图2-1抑郁症和双相抑郁患者降低的腹侧前脑岛动态脑连接注:“*”表示p<0.005;“**”表示p<0.0005;“***”表示p<0.00005。AI(anteriorinsula),前脑岛。HC,正常组;MDD,抑郁症;BDD,双相抑郁。图中颜色条显示z值。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图2-2抑郁症升高的腹侧前脑岛的动态脑连接注:“*”表示p<0.005;“**”表示p<0.0005;“***”表示p<0.00005。AI(anteriorinsula),前脑岛。HC,正常组;MDD,抑郁症;BDD,双相抑郁。图中颜色条显示z值。2.3.2动态连接与临床变量相关图2-4显示双相抑郁病人组中右侧背外侧前脑岛和顶下小叶之间的动态连接与HAMD分数正相关(r=0.43,p=0.02)。其他异常的动态连接与病程、首发年龄、HAMD以及用药总负载量等临床量表未发现显著的相关关系。2.3.3ROC分析结果一共有5条动态功能连接参与ROC分析,并且全部具有显著性的AUC值(Bonferroni校正,p值<0.05)。这些连接包括腹侧前脑岛和右侧楔前叶,颞极中部和左侧背外侧PFC,以及背侧前脑岛和右侧枕中回和左侧顶下小叶。如图2-5显示,抑郁症和双相抑郁各自特异的动态连接模式能够区分这两种情感障碍。
第二章抑郁症和双相抑郁右侧前脑岛额动态功能连接21图2-3双相抑郁患者升高的背侧前脑岛动态连接注:“*”表示p<0.005;“**”表示p<0.0005;“***”表示p<0.00005。AI(anteriorinsula),前脑岛。HC,正常组;MDD,抑郁症;BDD,双相抑郁。图中颜色条显示z值。图2-4背侧前脑岛与顶下小叶的动态连接与HAMD分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玲俊,徐俊冕,顾牛范;抑郁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1期
2 刘光亚;谢光荣;;抑郁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3 陈朝阳;人格因素与抑郁症[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4期
4 武月霞;包雪艳;厉红艳;杜勇;孙婷;王睿晨;常少华;方建群;;首发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与认知情绪调节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年18期
5 沈宗霖;程宇琪;刘晓妍;杨舒然;叶靖;许秀峰;;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大五人格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年07期
6 徐松泉,王东波,朱培俊;抑郁症预后不良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年03期
7 陈树林;人格因素与抑郁症[J];心理学探新;1999年04期
8 李念;刘可智;雷威;陈晶;向波;梁雪梅;;抑郁症基本心理需求满意度的特点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与哲学(B);2017年12期
9 况雷雨;吉峰;;抑郁症认知障碍与社会功能的关系[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10 赵彬;王焕林;高志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抑郁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现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雅静;抑郁症和神经质人格的脑连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2 王丽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学研究及其在抑郁症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龚亮;抑郁症快感缺失与多巴胺通路基因多态性的脑网络机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4 夏卫萍;首发抑郁症患者TNF-α水平&基因多态性和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及其与疗效反应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5 杨力凝;抑郁症的动物模型海马组织系统生物学研究与临床患者认知行为治疗疗效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何宗岭;抑郁障碍情感通路的脑影像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杨勇锋;基于脑网络组图谱的抑郁症精确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陈超;基于miRNA和比较蛋白质组学联合研究参志苓(开心散方)治疗抑郁症的分子调控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9 左智炜;基于多参数磁共振的抑郁症患者大脑结构、功能和铁沉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2019年
10 刘西芳;可获取的人体诊断信息关键技术在抑郁症诊疗研究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李鑫;框架理论视野下的抑郁症报道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9年
3 黄晓楠;抑郁症中医证型季节性分布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杨芃;抑郁症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部分生化指标差异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5 王珊珊;抑郁症中医九种体质及五态人格特征与证型的关系初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6 臧颖颖;圣彼得堡中医院抑郁症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及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7 龙莉;不同抑郁量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抑郁症与IL-6、TNF-α相关性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7年
8 汪亚龙;抑郁症对雌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7年
9 王海旭;单双极性抑郁症的情绪异常脑连接[D];深圳大学;2018年
10 冯婷婷;抑郁症伴焦虑患者皮质醇节律紊乱及免疫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90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2889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