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的证治探讨
发布时间:2017-04-26 03:16
本文关键词:水气病的证治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水气病是由于水饮停聚,阳气不能运行,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气病的辨证,首先应当推测其停积的部位,进行分类。在治疗方面,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应以温化为主。 《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理原则。其中包括温肺、健脾、益肾等法。至于宣肺、友汗、利水、攻逐等仍当以扶正固本为主。以冀正气渐复,邪不侵犯,可以减少发作,渐渐达到治愈目的。水气病是水肿病的一种,它是风邪外袭,皮毛受伤,肺气不宣,通调水道功能失调,以致津液运行障碍,水湿停聚,泛滥于肌表而起。西医泌尿系统的一些病变比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孟肾炎、肾结核、尿毒症、泌尿系统结石等都属水气病的范畴。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实验,归纳以下重点:一·痰饮是体内过量的水液,停聚在某一部份而发生的疾病。痰饮类似西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水液代谢功能障碍,水液潴留胃中,造成幽门梗阻而引起呕吐大量清水。中医临床上可采用痰饮病的代表方:苓桂术甘汤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二·悬饮是水饮潴留在胁下,咳嗽时出现牵引胸胁疼痛,类似西医学结核性胸膜炎所引起的胸腔积液。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载“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与本病相似。可用十枣汤攻逐水饮,使结聚于胁下的水饮从二便而去。三·支饮是水饮留于胸膈,阻滞肺气的肃降,以致咳逆倚息,喘而不能平卧,类似西医学的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肺胀等病。病势恶化可出现呕吐大量清稀泡沫痰。水气病范畴内的咳嗽、咳喘都属于这一类型的疾病。临床可用支饮代表方:小青龙汤治疗,使用本方重在祛痰、止咳、平喘等。四·溢饮是水饮流行于四肢肌肉之间,近于体表,本可随汗排泄,若偶遇外邪,毛窍闭塞,不能得汗,而致身体疼痛,沉重浮肿,即西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上以全身性水肿、血压增高、血尿、蛋白尿为主要表现。中医文献中的水肿、肿胀、都有关于本病的记载。比如《证治准绳·水肿篇》中说: “一身之间,唯面与双脚浮肿,早则面甚,晚则脚甚”。本病按病情可选用真武汤或肾气丸治疗。此外,水液代谢障碍日久,水停精髓之间,“血不利,则为水”,进而引起并发症如:臌胀、肝硬化腹水、糖尿病、肾衰透析等重症。水气病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可以补助西医的不足之处,比如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同时在治疗中可以减少费用,减少药物毒性以及减低依赖透析从而减低肝炎或传染性病毒的感染机会。本文通过搜集和梳理有关“水气病”的文献资料和相关医案,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识和分析这些资料,探求“水气病”的演变以及证治规律。同时也针对“水气病”的病理基础,证侯类型,常用药物和方剂,治则治法等作出评述。收集文献和研究探讨分为以下四个部份:第一部份:收集有关文献,比如水气病的病名来源、概念以及《内经》、《伤寒论》、历代名医家对水气病的论述,进行整理和分析。第二部份:陈述水气病的相关理论,水气病分类、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水与五脏的关系等作出解说。第三部份:分析水气病的治理原则、水气病与水分、气分和血分的关系以及《伤寒论》水气病的转规与传变。第四部份:叙述痰饮病的概念与分类、水气病常用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常用方剂、以及常见水气病医案等。马来西亚地处热带雨林,阳光雨量充足,湿气也相对偏高,因此,水气病也是常见病。本文也收集了一些当地临床医案,作为参考研究。水气病之标及其基本理论起源于《内经》,但对水气病的临床与治疗比较全面且具体的论述虚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此为后世医家对水气病的证治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具有指导临床的价值。
【关键词】:水气病 痰饮 悬饮 支饮 溢饮 水肿 鼓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55.8
【目录】:
- 中文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绪论 (前言)13-14
- 第一部份 文献综述14-32
- 1. “水气”,古代对水气病的哲学概念14
- 2. 水气病溯源14-16
- 3. 《内经》与《伤寒论》对水气病的证治评述16-19
- 3.1 《内经》对水饮病的认识16-18
- 3.2 张仲景对水饮病的认识18-19
- 4. 历代名医家对水气病的认识19-32
- 4.1 华佗19-20
- 4.2 皇甫谧20-21
- 4.3. 王叔和21
- 4.4. 巢元方21-23
- 4.5. 孙思邈23-24
- 4.6. 张介宾24-25
- 4.7. 尤在泾25-28
- 4.8. 唐宗海28-29
- 4.9. 柯琴29-30
- 4.10. 岳美中30
- 4.11. 刘渡舟30-32
- 第二部份水气病的相关理论32-39
- 1. 水气病的分类32-33
- 1.1 “风水”32
- 1.2 “皮水”32
- 1.3 “正水”32
- 1.4 “石水”32-33
- 1.5 黄汗33
- 2. 水气病的病因病机33-34
- 3. 水气病的病理基础34-35
- 4. 水气病与脉象35-36
- 5. 水气病与五脏的关系36-39
- 第三部份 水气病的治理原则39-44
- 1. 水气病治则与治法39
- 2. 水气病与血分39-40
- 3. 水气病与水分40
- 4. 水气病与气分40-41
- 5. 伤寒水气病的转规与传变41-44
- 5.1 寒邪初犯太阳41
- 5.2. 寒邪沿膀胱经入膀胱府41-42
- 5.3. 寒邪沿膀胱表里经入少阴肾42
- 5.4. 水与热结42-44
- 第四部份 痰饮病的概念与分类44-80
- 1. 痰饮44
- 2. 悬饮44-45
- 3. 溢饮45
- 4. 支饮45
- 5. 水犯五脏的证候45-47
- 5.1 水在心45-46
- 5.2 水在肺46
- 5.3 水在脾46
- 5.4 水在肝46
- 5.5 水在肾46-47
- 6.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含义47
- 7. 痰饮病的治疗方案47-52
- 7.1 苓桂术甘汤对水饮内停的临床应用47-49
- 7.2 十枣汤对悬饮病的临床应用49-50
- 7.3 小青龙汤治支饮的临床应用50-52
- 8. 水气病通治法52-54
- 8.1 温阳利水法52-53
- 8.2 育阴利水法53
- 8.3 化瘀行水法53-54
- 8.4 散结利水法54
- 9. 水气病常用药54-58
- 9.1 利水渗湿药54-55
- 9.2 补气健脾药55-56
- 9.3 理气药56-57
- 9.4 清热利水药57
- 9.5 宣肺利水药57
- 9.6 温肾补阳药57
- 9.7 活血化瘀药57
- 9.8 清热利湿药57-58
- 9.9 甘淡渗湿药58
- 10. 《伤寒论》水气病常用方剂58-61
- 10.1 大青龙汤58
- 10.2 小青龙汤58
- 10.3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58-59
- 10.4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59
- 10.5 五苓散59
- 10.6 茯苓甘草汤59
- 10.7 真武汤59-60
- 10.8 十枣汤60
- 10.9 生姜泻心汤60
- 10.10 甘草附子汤60
- 10.11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60
- 10.12 猪苓汤60-61
- 11. 《金匮要略》水气病方61-67
- 11.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61
- 11.2 防已黄芪汤61
- 11.3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61-62
- 11.4 射干麻黄汤62
- 11.5 越婢加半夏汤62
- 11.6 小青龙汤加石膏62
- 11.7 生姜甘草汤62-63
- 11.8 葶苈大枣泻肺汤63
- 11.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3
- 11.10 桂枝生姜枳实汤63
- 11.11 甘草干姜茯苓向术汤63
- 11.12 甘遂半夏汤63
- 11.13 木防已汤/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芒硝汤63-64
- 11.14 泽泻汤64
- 11.15 小半夏汤64
- 11.16 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64
- 11.17 小半夏加茯苓汤64
- 11.18 茯苓饮64-65
- 11.19 苓甘五味甘草汤65
- 11.20 栝楼瞿麦丸65
- 11.21 越婢汤65
- 11.22 防已茯苓汤65-66
- 11.23 甘草麻黄汤66
- 11.24 麻黄附子汤66
- 11.25 桂枝加黄芪汤66
- 11.26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66
- 11.27 枳术汤66-67
- 11.28 茵陈五苓散67
- 11.29 茯苓泽泻肠67
- 11.30 生姜半夏汤67
- 12. 水气病临床医案67-71
- 13. 刘渡舟医案参考71-73
- 14. 岳美中临床医案五例73-77
- 14.1 肾阳虚水肿73-74
- 14.2 脾肾阳虚水肿74
- 14.3 肾阴虚水肿74-75
- 14.4 肾虚三焦气滞型水肿75
- 14.5 重用通淋利水药治肾结石75-77
- 15. 前景与展望77-80
- 结论80-81
- 参考文献81-82
- 致谢82-83
- 作者简介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孝轩,朱纬;杨少伯用苓桂术甘汤之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05期
2 刘家磊,刘远建,樊庆瑞,侯献臣,肖红静,刘宝义;四半苓桂汤治疗眩晕261例[J];湖北中医杂志;1994年05期
3 陈槐;徐仲才应用小青龙汤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年07期
4 吴纪祖;苓桂术甘汤治验[J];新中医;1992年10期
5 王华明;重剂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24例[J];中成药研究;1983年12期
本文关键词:水气病的证治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2764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