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E-cadherin在HBV感染肝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1 22:16
  目的:疫苗的使用已大幅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但其仍然是全球严重的健康问题,受累人数超过3.5亿。现有的治疗手段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病毒逃逸等问题,导致HBV感染者的治愈率低。目前对HBV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因为对其生活周期缺乏了解。HBV进入肝细胞是整个生活周期的重要部分,对此过程及其机制的探讨可能对其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发现上皮细胞主要表达的钙黏素E-cadherin与病原体的感染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主要探讨E-cadherin对HBV感染肝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E-cadherin在HBV感染肝细胞中的作用1.1本研究所用的细胞模型、HBV颗粒和HBV假病毒本研究共用三种细胞模型:稳定表达NTCP的Hep G2-NTCP细胞、已分化为肝细胞的Hepa RG细胞及人肝原代细胞(primary human hepatocytes,PHH)。已知它们均可被HBV感染,均表达E-cadherin;通过检测、比较Hepa RG和Hep G2-NTCP细胞的E-cadherin表达水平,我们发现Hepa RG细胞的E-cadheri... 

【文章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E-cadherin在HBV感染肝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siRNA-E-cadherin对E-cadherin的敲低效率

低效率,细胞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8胞的HepaRG细胞以及PHH细胞作为细胞模型。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下调E-cadherin组、下调NTCP组和同时下调E-cadherin和NTCP组。细胞转染siRNAs3d后,加入eHBV感染细胞。转染siRNAs48h后,提取总RNA检测E-cadherin和NTCP的mRNA水平,发现在HepG2-NTCP和HepaRG细胞中,siRNA对E-cadherin和NTCP的敲低效率达到甚至超过50%(P<0.01),提示目前所用的siRNA有较好的敲低效率,见图1.1和1.2。图1.1siRNA-E-cadherin对E-cadherin的敲低效率Fig1.1SilencingefficacyofE-cadherinwasassessed图1.2siRNA-NTCP对NTCP的敲低效率

细胞增殖,转染,细胞系,细胞


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9Fig1.2SilencingefficacyofNTCPwasassessed转染siRNA后,连续检测24、48和72h的CCK8值,结果提示siRNA-NC、siRNA-E-cadherin和siRNA-NTCP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不明显(P>0.05),见图1.3。图1.3si-NC、si-E-cadherin和si-NTCP的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Fig1.3Theeffectoftranfectingsi-RNAs,si-E-cadherinandsi-NTCPonthecellproliferation感染eHBV2d后,提取HepG2-NTCP、HepaRG和PHH细胞的总RNA,采用qRT-PCR检测HBV3.5kbmRNA水平。我们发现:1)在三个细胞系中,下调E-cadherin组的HBV3.5kbmRNA水平较对照组分别降低约75%(P<0.001)、45%(P<0.01)和55%(P<0.001),见图1.4。提示E-cadherin可促进eHBV入胞。2)下调NTCP组的HBV3.5kbmRNA水平在三个细胞系中较对照组分别降低约72%(P<0.001)、65%(P<0.001)和80%(P<0.001),见图1.4;同时,在HepG2-NTCP细胞中,其降低的幅度与下调E-cadherin组相似;而在HepaRG和PHH细胞中,下调NTCP组的HBV3.5kbmRNA水平较下调E-cadherin组降低更为明显,见图1.4。提示在不同细胞系中,E-cadherin和NTCP对eHBV的入胞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3)同时下调E-cadherin和NTCP组的HBV3.5kbmRNA水平在三个细胞系中分别较相应对照组降低约90%(P<0.001)、65%(P<0.001)和90%(P<0.001),见图1.4;在HepG2-NTCP和PHH细胞中,同时敲低E-cadherin和NTCP组HBV3.5kbmRNA的水平低于其它两个实验组,见图1.4。提示在HepG2-NTCP和PHH细胞中,E-cadherin和NTCP对eHBV感染肝细胞的影响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本文编号:3393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393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b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