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发布时间:2021-10-07 09:52
  淋巴结转移已公认为是影响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决定了术后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性放疗,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由88-92%下降至55-64%。正确评估淋巴结的状态至关重要。早期宫颈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标准术式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由于清扫的范围大,相应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包括如淋巴囊肿、下肢淋巴水肿、血管神经的损伤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宫颈癌的淋巴转移率早期阶段只有27%(ⅠA期约为0%~2%,ⅠB期为11.5%~22%,ⅡA期为26.7%~33%,ⅡB期为39.2%~63%),有约80-85%的患者经历了“过度”的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SLN)是指接受从原发病灶淋巴回流的第一站淋巴结,也是发生转移的第一个部位,可以认为当SLN无淋巴结转移时,其他的淋巴结也不存在转移。乳腺癌,阴茎癌和黑色素瘤中SLN的检测是标准的诊断程序,如果SLN检测为阴性,则可以省略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国内外对宫颈癌进行蓝染料、核素、联合法、纳米炭(CNP)、吲哚菁绿(ICG)进行示踪均有报道,敏感性各异,但总的来说,早期宫颈癌中应用SLN技术的可行性初步得到了肯定,但是仍... 

【文章来源】: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图文】:

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图1-6?SLN双侧检出率漏斗图??Figurel-6?Funnel?plot?of?pooled?bilateral?SLN?detection?rate??2?

曲线,敏感性,曲线,淋巴结微转移


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2019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SROC?with?Confidence?and?Predictive?日lipses??1.0-r^-??????\?*?*?Observed?Data??i?Summary?Operating?Point??1???SENS?=?0.91?[0.88?-?0.931??1?*?SPEC?=?0.99?[0.99-1.00]??,???SROC?Curve??AUC?=?0.99?[0.98-?1.00]???95%?Confidence?Ellipse???95%?Prediction?Ellipse??0.5-??0.0-I?1?1??1.0?0.5?0.0??Specificity??图1?-9?SLN敏感性ROC曲线??Figure?1-9?ROC?curve?of?SLN?sensitivity??2.?5.?1常规病理的敏感性??纳入11项研究[1,2,7,9,1(),12,14,15,24,28,35]对81^的检测是进行了常规的??H&E?染色,合并后的敏感性为?91%?(95%C184%-95%)。12二0?(95%C1??0-92.2%),异质性较低,森林图见图1-10。??26??

纳米炭前哨淋巴结示踪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图2-1右髂外SLN??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子宫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检测76例临床分析[J]. 梁斯晨,王志启,王建六.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 (09)
[2]393例ⅠB1~ⅡA2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 王登凤,石宇,张国楠,裴姣,史洵玮.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7(04)
[3]纳米炭在腹腔镜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临床研究[J]. 卢艳,姚德生,韦金颖,潘忠勉,韦有生.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7(02)
[4]纳米炭标记前哨淋巴结在早期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J]. 韦金颖,卢艳,姚德生.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6(04)
[5]嗜神经侵袭对早期子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张国楠,阳燕,朱熠,崔玲,贾世军,石宇,宋水勤,徐世强.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5 (09)
[6]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指导术式选择的临床研究[J]. 王香,盛修贵,尹月菊,李大鹏,李兴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5(13)
[7]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在宫颈癌手术治疗过程中示踪前哨淋巴结的临床应用[J]. 于春霞,陶玲,周琦,李莉.  中国妇幼保健. 2014(33)
[8]宫颈癌神经周浸润:应该重视的病理预后因素[J]. 张国楠,崔玲.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3(04)
[9]纳米炭在腹腔镜下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检测中的应用[J]. 刘开江,吕欣炜,刘青,韩娜娜,茹明芳,王娟,李培全,邵文裕.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02)
[10]腹腔镜下纳米炭宫颈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研究[J]. 杜培,张晓薇,邓志校.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 (04)



本文编号:34218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4218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0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