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辨证新探
发布时间:2021-10-15 15:13
目的:目前的中医经典,存在着理论学习与临床运用不相衔接的问题。《伤寒论》作为公认的经方著作,其六经辨证却被定位为只适用于狭义伤寒。六经辨证不受重视,还体现在经方学习热衷于方证对应,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干框架的六经辨证却鲜见临床方面的进展。支离破碎的现象,严重危及了中医整体辨治思维的建立。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研究拟:○1重新探索六经辨证的内涵,了解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的关联。○2如何在六经辨证内涵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提升,使六经辨证在临床上真正能够起到基础性的引领作用。方法:首先熟读伤寒原著,系统查阅隋唐至民国时期代表医家的相关著作,以及知网内的近现代中医药期刊、杂志相关文献。接着,运用文献通考和逻辑概念的思辨方式,按历史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整理六经辨证的内涵,分析其与卫气营血、三焦、病邪、气血津液、脏腑等辨证论治模式的内在关联。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六经九分法进行一元化处理,以期明确六经辨证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结果:当今中医界所面对的问题,其根源来自于历代医家对六经辨证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或误区。六经的概念,虽然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改变,但其辨别表里寒热虚实...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伤寒论》与六经病证
1.1 .六经病证的出处
1.1.1 .《伤寒论》的成书与六经病脉证的出现
1.1.2 .仲景遗书的散乱与首次编撰
1.1.3 .《伤寒论》与六经辨证的形成
1.2 .六经病证的作用
1.2.1 .分清疾病的阴阳寒热属性
1.2.2 .确定表里深浅、在气在血的疾病部位
1.2.3 .归纳正邪虚实的关系
1.2.4 .推测病势的传变
1.2.5 .指导处方用药
1.2.6 .判断转归预后
1.3 .六经病证的应用价值
1.3.1 .概括八纲性状,作为诊治凭据
1.3.2 .鉴别病证,提供准确诊断依据
1.3.3 .疾病、证候之结合诊断
1.3.4 .根据诊断,对病证施予治疗
2.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
2.1 .隋唐时期
2.1.1 .隋唐的时局环境
2.1.2 .隋唐的辨证诊疗成就
2.2 .宋金元时期
2.2.1 .宋金元的时局环境
2.2.2 .宋金元的辨证诊疗成就
2.3 .明清时期及以后
2.3.1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时局环境
2.3.2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辨证诊疗成就
3.六经辨证与六经九分法
3.1 .六经九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1.1 .继承六经,从治法执简创新
3.1.2 .包罗八纲,比附证治
3.1.3 .蕴含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3.1.4 .反映脏腑与气血津液辨证
3.1.5 .涵盖证素辨证
3.2 .六经九分法的具体开展
3.2.1 .以六经分类为辨证纲领
3.2.2 .以基本治法为论治依归
3.2.3 .合病、并病的相兼
3.3 .六经九分法的优势
3.3.1 .以治法提炼六经的内涵,使其升华为辨证普遍性
3.3.2 .作为方证对应的基础
3.3.3 .气机顺畅和脾胃健全是为治法的关键
3.3.4 .在无明显症状时,以辨别体质指导治疗
3.4 .六经九分法的临床运用案例举隅
3.4.1 .痰湿咳嗽
3.4.2 .气虚便秘
3.4.3 .虚寒胃痞
3.4.4 .血虚痹证
4.六经辨证的变通
4.1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4.1.1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辨证
4.1.2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兼证
4.2 .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4.2.1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辨证
4.2.2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兼证
4.3 .用六经九分法看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案例
4.3.1 .外感发热
4.3.2 .血热鼻衄
5.六经辨证的细化
5.1 .六经辨证和病邪辨证的关系
5.1.1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辨证
5.1.2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兼证
5.2 .六经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
5.2.1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辨证
5.2.2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兼证
5.3 .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
5.3.1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辨证
5.3.2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兼证
5.4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气血津液、脏腑辨证案例
5.4.1 .外感风寒证
5.4.2 .虚寒痛经
5.4.3 .脾虚少腹悸动证
6.六经辨证的补充
6.1 .辨病的问题
6.1.1 .古今疾病概念的区别
6.1.2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2 .对症的问题
6.2.1 .《伤寒论》的对症举例
6.2.2 .《金匮要略》的对症举例
6.2.3 .温病的对症举例
6.3 .证、病、症的整体观
6.3.1 .中医证、病、症整体观图形的意义和重要性
6.3.2 .中医辨证、辨病和对症的整体观图形
7.总结
8.创新点
9.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伤寒六经辨证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待发表文章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论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伤寒杂病温病一体论[J].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01)
[2]《寓意草》“衡法”探析[J]. 楼毅杰,章冉,沈跃明,纪云西. 浙江中医杂志. 2018(10)
[3]张仲景多元化辨证思维研究进展[J]. 盛国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9)
[4]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J]. 李鑫辉,朱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09)
[5]《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J].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7)
[6]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J]. 陈伟,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 2018(19)
[7]《通俗伤寒论》,注重实用;六经形层说,独出心裁[J]. 赵进喜,贾海忠,刘宁,张保春,王暴魁,张耀夫. 环球中医药. 2018(07)
[8]中医辨证方法体系概述[J]. 宋美芳,侯雅静,卞庆来,彭晨习,孙雪彬,陈家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3)
[9]刘完素李东垣火热证认识之异同[J]. 陈瀚宇. 世界中医药. 2018(05)
[10]《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J]. 谭慧. 青年文学家. 2018(15)
博士论文
[1]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识别性能的评估[D]. 孙超.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2]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D]. 刘树林.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不寐的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的临床思路探讨[D]. 周颂衡.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 孙晓光.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5]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D]. 殷晓轩.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6]初诊2型糖尿病六经辨证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 赵英英.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7]中医诸辨证方法纵横论[D]. 李文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8]《伤寒论》厥阴病之研究[D]. 马寿椿.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
[9]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D]. 刘成汉.湖北中医学院 2006
[10]明清医学再认识[D]. 张玉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陈逊斋伤寒学术思想研究[D]. 赖剑威.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2]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水气病证治规律研究[D]. 王仃仃.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3]从《脾胃论》结合六经辨证治疗抑郁发作的临床方案验证[D]. 龚墩.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4]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 吴文笛.云南中医学院 2015
[5]《伤寒论》经方治疗肺炎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 何文星.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6]基于仲景正邪观的六经病证研究[D]. 徐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7]《伤寒论》课程对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诊断思维的影响研究[D]. 王瑞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8]《伤寒论》六经辨治胃病方法探讨[D]. 杨艳.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9]《伤寒杂病论》辨病与辨证论治思路的研究[D]. 李留建.河北医科大学 2009
[10]各种辨证方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意义[D]. 常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38183
【文章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7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伤寒论》与六经病证
1.1 .六经病证的出处
1.1.1 .《伤寒论》的成书与六经病脉证的出现
1.1.2 .仲景遗书的散乱与首次编撰
1.1.3 .《伤寒论》与六经辨证的形成
1.2 .六经病证的作用
1.2.1 .分清疾病的阴阳寒热属性
1.2.2 .确定表里深浅、在气在血的疾病部位
1.2.3 .归纳正邪虚实的关系
1.2.4 .推测病势的传变
1.2.5 .指导处方用药
1.2.6 .判断转归预后
1.3 .六经病证的应用价值
1.3.1 .概括八纲性状,作为诊治凭据
1.3.2 .鉴别病证,提供准确诊断依据
1.3.3 .疾病、证候之结合诊断
1.3.4 .根据诊断,对病证施予治疗
2.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与六经辨证
2.1 .隋唐时期
2.1.1 .隋唐的时局环境
2.1.2 .隋唐的辨证诊疗成就
2.2 .宋金元时期
2.2.1 .宋金元的时局环境
2.2.2 .宋金元的辨证诊疗成就
2.3 .明清时期及以后
2.3.1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时局环境
2.3.2 .明清时期及以后的辨证诊疗成就
3.六经辨证与六经九分法
3.1 .六经九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1.1 .继承六经,从治法执简创新
3.1.2 .包罗八纲,比附证治
3.1.3 .蕴含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3.1.4 .反映脏腑与气血津液辨证
3.1.5 .涵盖证素辨证
3.2 .六经九分法的具体开展
3.2.1 .以六经分类为辨证纲领
3.2.2 .以基本治法为论治依归
3.2.3 .合病、并病的相兼
3.3 .六经九分法的优势
3.3.1 .以治法提炼六经的内涵,使其升华为辨证普遍性
3.3.2 .作为方证对应的基础
3.3.3 .气机顺畅和脾胃健全是为治法的关键
3.3.4 .在无明显症状时,以辨别体质指导治疗
3.4 .六经九分法的临床运用案例举隅
3.4.1 .痰湿咳嗽
3.4.2 .气虚便秘
3.4.3 .虚寒胃痞
3.4.4 .血虚痹证
4.六经辨证的变通
4.1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4.1.1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辨证
4.1.2 .用六经九分法看卫气营血兼证
4.2 .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关系
4.2.1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辨证
4.2.2 .用六经九分法看三焦兼证
4.3 .用六经九分法看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案例
4.3.1 .外感发热
4.3.2 .血热鼻衄
5.六经辨证的细化
5.1 .六经辨证和病邪辨证的关系
5.1.1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辨证
5.1.2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兼证
5.2 .六经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
5.2.1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辨证
5.2.2 .用六经九分法看气血津液兼证
5.3 .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
5.3.1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辨证
5.3.2 .用六经九分法看脏腑兼证
5.4 .用六经九分法看病邪、气血津液、脏腑辨证案例
5.4.1 .外感风寒证
5.4.2 .虚寒痛经
5.4.3 .脾虚少腹悸动证
6.六经辨证的补充
6.1 .辨病的问题
6.1.1 .古今疾病概念的区别
6.1.2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2 .对症的问题
6.2.1 .《伤寒论》的对症举例
6.2.2 .《金匮要略》的对症举例
6.2.3 .温病的对症举例
6.3 .证、病、症的整体观
6.3.1 .中医证、病、症整体观图形的意义和重要性
6.3.2 .中医辨证、辨病和对症的整体观图形
7.总结
8.创新点
9.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伤寒六经辨证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文章
附录三 :待发表文章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论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伤寒杂病温病一体论[J].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9(01)
[2]《寓意草》“衡法”探析[J]. 楼毅杰,章冉,沈跃明,纪云西. 浙江中医杂志. 2018(10)
[3]张仲景多元化辨证思维研究进展[J]. 盛国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9)
[4]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J]. 李鑫辉,朱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8(09)
[5]《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J]. 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7)
[6]朱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探析[J]. 陈伟,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 2018(19)
[7]《通俗伤寒论》,注重实用;六经形层说,独出心裁[J]. 赵进喜,贾海忠,刘宁,张保春,王暴魁,张耀夫. 环球中医药. 2018(07)
[8]中医辨证方法体系概述[J]. 宋美芳,侯雅静,卞庆来,彭晨习,孙雪彬,陈家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3)
[9]刘完素李东垣火热证认识之异同[J]. 陈瀚宇. 世界中医药. 2018(05)
[10]《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书笔记[J]. 谭慧. 青年文学家. 2018(15)
博士论文
[1]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识别性能的评估[D]. 孙超.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2]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D]. 刘树林.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不寐的六经辨治与情志关系影响的临床思路探讨[D]. 周颂衡.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 孙晓光.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5]辨病专方与辨证施治对酒精性肝损伤病证相合模型的疗效对比[D]. 殷晓轩.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6]初诊2型糖尿病六经辨证规律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D]. 赵英英.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7]中医诸辨证方法纵横论[D]. 李文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8]《伤寒论》厥阴病之研究[D]. 马寿椿.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
[9]从《周易》象数、义理看中医学的六经、八纲辨证[D]. 刘成汉.湖北中医学院 2006
[10]明清医学再认识[D]. 张玉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陈逊斋伤寒学术思想研究[D]. 赖剑威.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2]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水气病证治规律研究[D]. 王仃仃.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3]从《脾胃论》结合六经辨证治疗抑郁发作的临床方案验证[D]. 龚墩.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4]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 吴文笛.云南中医学院 2015
[5]《伤寒论》经方治疗肺炎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 何文星.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6]基于仲景正邪观的六经病证研究[D]. 徐强.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7]《伤寒论》课程对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诊断思维的影响研究[D]. 王瑞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
[8]《伤寒论》六经辨治胃病方法探讨[D]. 杨艳.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9]《伤寒杂病论》辨病与辨证论治思路的研究[D]. 李留建.河北医科大学 2009
[10]各种辨证方法的历史、理论和实践意义[D]. 常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38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438183.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