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博士论文 >

力生长因子与动态压力在促撕脱再植牙牙周膜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07:01
  背景牙周膜是位于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结缔组织,牙齿依靠牙周膜韧带悬吊在牙槽窝中。牙周膜可承受、支持、传递和分散牙齿传来的咬合力,并在咬合力的作用下,引发和激活其内部各种细胞及关键分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塑形和改建。口腔急诊中常见牙撕脱性损伤,该类损伤中牙髓组织和牙周组织完全离断,患者就诊时,患牙牙周膜常见广泛的损伤甚至坏死,常规再植治疗后极易形成病理性愈合,甚至出现牙齿脱落,故该类损伤治疗难度大、预后极不稳定。因此,临床治疗中如何使撕脱再植牙获得理想的牙周膜性愈合是牙外伤领域的难题。在再植牙愈合的诸因素中,撕脱牙固定的形式、时间以及咬合加载的时机都对撕脱牙牙周膜性愈合影响巨大。牙外伤研究的奠基人Andreasen基于临床实践提出了功能性固定的概念,强调保持撕脱再植牙的生理动度对牙周膜再生愈合至关重要。事实上,牙周组织是人体改建最为活跃的组织之一,这与牙周组织担负咀嚼功能,承载咬合应力有关。而应力状态下牙周膜细胞的活性高低直接关系到牙周组织的适应性改建能力以及牙周健康状况。但是到目前为止,咬合力作用于牙周膜及促进损伤牙周膜组织再生与改建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对体外培养的牙...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力生长因子与动态压力在促撕脱再植牙牙周膜再生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人牙周膜细胞原代培养及细胞传代培养(bar=500μm)

分选,细胞,干细胞,表面标志


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39-3.2免疫磁珠法分选人牙周膜干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对STRO-1/MACS+及STRO-1/MACS-细胞分选后,可见大量形态均一的长梭型细胞(图1.2)。分选STRO-1/MACS+细胞的数量约为(3.53±0.3)×104个/mL,STRO-1/MACS-细胞的数量约为(1.56±0.5)×106个/mL。图1.2免疫磁珠分选后STRO-1/MACS+及STRO-1/MACS-细胞(bar=500μm)A.免疫磁珠分选后STRO-1/MACS+细胞;B.免疫磁珠分选后STRO-1/MACS-细胞3.3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STRO-1/MACS+细胞中高表达CD105、CD90、CD29的细胞分别达到了97%、97.8%和96.8%,而CD34、CD45的表达量较低,仅为2.87%和3.03%。此外,STRO-1的表达量为36.6%(图1.3A)。STRO-1/MACS-细胞中CD105、CD90、CD29的表达量为35.8%、36.2%和37.0%,CD34、CD45的表达量为4.22%和4.44%,STRO-1的表达量为4.55%(图1.3B)。以上结果说明,STRO-1/MACS+细胞高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而低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应为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人牙周膜干细胞。而STRO-1/MACS-细胞中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量较低,与STRO-1/MACS+细胞相比干细胞特性较弱。

表面标志,细胞


空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0-图1.3STRO-1/MACS+及STRO-1/MACS-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A.STRO-1/MACS+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B.STRO-1/MACS-细胞表面标志物鉴定3.4克隆形成能力鉴定结晶紫染色发现,STRO-1/MACS+细胞中有大量集落样生长的细胞克隆团块形成(图1.4A),且细胞形态为长梭型,呈放射状排列(图1.4C)。统计分析发现STRO-1/MACS+细胞的克隆形成率约为45±4.1%。而STRO-1/MACS-细胞中的克隆团块则较少(图1.4B),大量的长梭型细胞散在分布于培养皿中(图1.4D),其克隆形成率为5±1.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Interleukin-1β induces human cementoblasts to support osteoclastogenesis[J]. Nam C-N Huynh,Vincent Everts,Prasit Pavasant,Ruchanee S Ampornaramve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2017(04)
[2]Express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mechano-growth factor in osteoblasts under mechanical stretch[J]. ZHANG BingBing, XIAN ChengYu, LUO YanFeng & WANG YuanLiang Research Center of Bioinspired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io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China.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9(10)



本文编号:356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56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8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