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东洞药证方证辨证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4 03:24
目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吉益东洞的学术思想、其对药证方证辨证体系的构建过程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⑴揭示东洞与我国医家在研究经方方药规律时所秉承的不同视角及其原因;⑵发掘东洞在确定药证和方证时的具体推理步骤和遵循的原则;⑶阐明辨方(药)证论治与辨证论治两种方式的异同以及互补关系,从而为经方的临证应用提供方法上的借鉴。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方法,借助科学哲学、逻辑哲学以及社会文化思想史比较法进行研究。第一章参考《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借助中华医典的检索功能,从本草学著作入手探究我国医家在研究经方药物规律时所显露的药证萌芽,特别关注各部著作“序言”中著者的编撰主旨,以揭示我国医家对经方药物的研究取向;第二章利用吉益东洞的有关文献资料,简介其医论医说和著作,探究方(药)证辨证思维背后的学术思想和哲学基础;第三章围绕《药征》一书,详解东洞确定药证的逻辑推理方式,从归纳逻辑的视角审视方(药)证辨证体系;第四章从方证和药证的关系入手,探讨东洞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方法和遵循的原则;第五章从方(药)证辨证方式所具有的思维特点入手,讨论东洞方(药)证辨证方式的利弊以及与辨证论治的互补作用,并结合实例说明...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方(药)证”与“辨方(药)证论治”在本文中的含义
1.1 中医学中“证”与“证候”概念的古今更替
1.2 “方证”和“药证”中“证”的含义
1.3 本文所探讨方(药)证辨证体系的含义——以“征”代“证”
2 经验、实证和归纳逻辑
2.1 经验和实证
2.2 归纳逻辑
3 中日医学的承嬗离合脉络
3.1 我国医学自宋至近代的演进与《伤寒论》研究的三次高潮
3.2 日本汉方医学的演进及与我国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 我国古代本草学著作中经方药证雏形及对经方药物的研究视角
1 选择本草学著作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2 以经方证药用的本草学著作概况
3 各部著作中蕴含的药证雏形概况
3.1 《本草图经》
3.2 《本草衍义》
3.3 《神农本草经疏》
3.4 《本经逢原》
3.5 《神农本草经读》
3.6 《本经疏证》
3.7 《长沙药解》
3.8 《经证证药录》
3.9 《本草思辨录》
4 近代以前我国医家对经方用药的研究视角
4.1 对“所以然”的探求
4.2 视《内经》为经方的源头
5 近代以前我国本草学著作中体现出的经方用药研究存在的问题
5.1 迷信经典
5.2 歧见横生
第二章 吉益东洞的生平与学术思想简介
1 吉益东洞生平简介
2 医学观——求实
2.1 眼见为实
2.2 实证亲试
3 医论医说
3.1 疾医论
3.2 方证相对论
3.3 万病一毒论
4 与我国医家截然不同的“药能”观
4.1 药皆毒,毒即能
4.2 取其然者,而莫眩其所以然者——药证是“药能”的最终结论
4.3 欲正方法者,先详药能——药证和方证之间的关系
5 东洞著作简介
5.1 方证三部曲
5.2 《药征》——东洞药证和方证体系的奠基之作
第三章 东洞药证体系的确立
1 《药征》的编撰体例
1.1 药征(主治、旁治)
1.2 考征
1.3 互考
1.4 辨误
1.5 品考
2 药证的推导方法——归纳法的应用
2.1 药证的探求依赖于归纳法的原因
2.2 归纳法在药征确定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 东洞药征的类型和特点
3.1 药征的类型
3.2 药征的特点
4 东洞药证体系的严谨和疏漏
4.1 严谨(合理性)
4.2 疏漏
5 从归纳法角度审视药(方)证辨证体系
5.1 东洞与我国医家对经方药物应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比较
5.2 从东洞与排除归纳法创始者培根思想的相同点谈起
5.3 “归纳问题”的挑战——辨方证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联
第四章 东洞方证体系的构建
1 药证在构建方证中的作用
2 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则
2.1 基于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的主药原则
2.2 基于类方的增损离合原则
2.3 实证亲试原则
3 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意义
3.1 提高方证的辨识度
3.2 把握核心证、拓展方用
3.3 临证中药证对方证的统领作用
3.4 通过药证可发掘其他古经方的方证
4 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机械性
4.1 方证的系统质属性
4.2 方证的非唯一性
5 方证三部曲的相互补充
第五章 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利弊及后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1 东洞方(药)证辨证方式的利弊
1.1 优点
1.2 不足
2 后世医家对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2.1 日本汉方家对东洞蔑视理论的批判
2.2 近现代日本古方派医家对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的修正
3 后世医家对方(药)证辨证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3.1 对原有方(药)证的细化
3.2 对原有方证的引申
3.3 新方(药)证的确立
3.4 方证——疾病谱的确立
3.5 方证——体质对应关系的探索
4 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对近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著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方诊疗三十年》中辨证思维探析[J]. 刘巧娟,司国民,杨聪聪,温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2)
[2]特异性方证——《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J]. 肖相如. 辽宁中医杂志. 2016(11)
[3]方证相关——中医学探索的新领域[J]. 刘进娜,谢鸣. 中医杂志. 2014(14)
[4]试论“方证相关”的方剂学制方原理诠释规则[J]. 李聪,谢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3)
[5]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 曹丽静,刘保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02)
[6]“方证对应”理论的源流和临床应用[J]. 张建军,张天奉,王秋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4)
[7]方证对应史研究[J]. 熊兴江.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06)
[8]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J]. 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王师菡. 中医杂志. 2009(03)
[9]基于证候演变特性的“方证相关”研究及其思路[J]. 张业,谢鸣. 中医杂志. 2008(11)
[10]增损离合法在阐释经方方义中的应用[J]. 宋春光. 时珍国医国药. 2008(05)
博士论文
[1]论近代经方派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D]. 张薛光.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2]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 张萍.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日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源流探析[D]. 平出由子.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24151
【文章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方(药)证”与“辨方(药)证论治”在本文中的含义
1.1 中医学中“证”与“证候”概念的古今更替
1.2 “方证”和“药证”中“证”的含义
1.3 本文所探讨方(药)证辨证体系的含义——以“征”代“证”
2 经验、实证和归纳逻辑
2.1 经验和实证
2.2 归纳逻辑
3 中日医学的承嬗离合脉络
3.1 我国医学自宋至近代的演进与《伤寒论》研究的三次高潮
3.2 日本汉方医学的演进及与我国医学的关系
第一章 我国古代本草学著作中经方药证雏形及对经方药物的研究视角
1 选择本草学著作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2 以经方证药用的本草学著作概况
3 各部著作中蕴含的药证雏形概况
3.1 《本草图经》
3.2 《本草衍义》
3.3 《神农本草经疏》
3.4 《本经逢原》
3.5 《神农本草经读》
3.6 《本经疏证》
3.7 《长沙药解》
3.8 《经证证药录》
3.9 《本草思辨录》
4 近代以前我国医家对经方用药的研究视角
4.1 对“所以然”的探求
4.2 视《内经》为经方的源头
5 近代以前我国本草学著作中体现出的经方用药研究存在的问题
5.1 迷信经典
5.2 歧见横生
第二章 吉益东洞的生平与学术思想简介
1 吉益东洞生平简介
2 医学观——求实
2.1 眼见为实
2.2 实证亲试
3 医论医说
3.1 疾医论
3.2 方证相对论
3.3 万病一毒论
4 与我国医家截然不同的“药能”观
4.1 药皆毒,毒即能
4.2 取其然者,而莫眩其所以然者——药证是“药能”的最终结论
4.3 欲正方法者,先详药能——药证和方证之间的关系
5 东洞著作简介
5.1 方证三部曲
5.2 《药征》——东洞药证和方证体系的奠基之作
第三章 东洞药证体系的确立
1 《药征》的编撰体例
1.1 药征(主治、旁治)
1.2 考征
1.3 互考
1.4 辨误
1.5 品考
2 药证的推导方法——归纳法的应用
2.1 药证的探求依赖于归纳法的原因
2.2 归纳法在药征确定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 东洞药征的类型和特点
3.1 药征的类型
3.2 药征的特点
4 东洞药证体系的严谨和疏漏
4.1 严谨(合理性)
4.2 疏漏
5 从归纳法角度审视药(方)证辨证体系
5.1 东洞与我国医家对经方药物应用规律的研究方法比较
5.2 从东洞与排除归纳法创始者培根思想的相同点谈起
5.3 “归纳问题”的挑战——辨方证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联
第四章 东洞方证体系的构建
1 药证在构建方证中的作用
2 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则
2.1 基于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的主药原则
2.2 基于类方的增损离合原则
2.3 实证亲试原则
3 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意义
3.1 提高方证的辨识度
3.2 把握核心证、拓展方用
3.3 临证中药证对方证的统领作用
3.4 通过药证可发掘其他古经方的方证
4 由药证构建方证的机械性
4.1 方证的系统质属性
4.2 方证的非唯一性
5 方证三部曲的相互补充
第五章 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利弊及后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1 东洞方(药)证辨证方式的利弊
1.1 优点
1.2 不足
2 后世医家对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2.1 日本汉方家对东洞蔑视理论的批判
2.2 近现代日本古方派医家对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的修正
3 后世医家对方(药)证辨证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3.1 对原有方(药)证的细化
3.2 对原有方证的引申
3.3 新方(药)证的确立
3.4 方证——疾病谱的确立
3.5 方证——体质对应关系的探索
4 东洞方(药)证辨证体系对近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著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方诊疗三十年》中辨证思维探析[J]. 刘巧娟,司国民,杨聪聪,温晶.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2)
[2]特异性方证——《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J]. 肖相如. 辽宁中医杂志. 2016(11)
[3]方证相关——中医学探索的新领域[J]. 刘进娜,谢鸣. 中医杂志. 2014(14)
[4]试论“方证相关”的方剂学制方原理诠释规则[J]. 李聪,谢鸣.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03)
[5]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 曹丽静,刘保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02)
[6]“方证对应”理论的源流和临床应用[J]. 张建军,张天奉,王秋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24)
[7]方证对应史研究[J]. 熊兴江.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10(06)
[8]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J]. 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王师菡. 中医杂志. 2009(03)
[9]基于证候演变特性的“方证相关”研究及其思路[J]. 张业,谢鸣. 中医杂志. 2008(11)
[10]增损离合法在阐释经方方义中的应用[J]. 宋春光. 时珍国医国药. 2008(05)
博士论文
[1]论近代经方派的形成及其原因分析[D]. 张薛光.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2]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 张萍.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中日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源流探析[D]. 平出由子.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24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62415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