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复元方介导BDNF/TrkB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5 01:54
目的:规范评价神经复元方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探讨神经复元方调控BDNF/Trk B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PS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缺血性卒中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神经复元方治疗,对照组予以中药安慰剂,疗程12周。治疗前后运用HAMD、MBI、ADL、NIHSS和中医症候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和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定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比较两组血清BDNF含量。2.实验研究部分:(1)体内实验:采用经典的线栓大脑中动脉加用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结合孤养法,建立PSD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PSD模型组、氟西汀组、神经复元方低、中、高剂量组。造模成功后干预28天,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用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比较各组BDNF/Trk B-m RNA及突触相关蛋白SYN I、SYNA和GAP-43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2)体外实验:采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神经复元方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1.1.2 抑郁程度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1.1.6 剔除标准
1.1.7 样本量及其计算依据
1.1.8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案设计
1.2.2 研究检测内容与阶段
1.2.3 研究药物及用法
1.2.4 疗效评定
1.2.5 BDNF检测
1.2.6 安全性评定
1.2.7 统计分析
1.2.8 不良事件的记录
1.3 研究结果
1.3.1 患者脱落情况
1.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1.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ADL量表评分比较
1.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MBI量表评分比较
1.3.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比较
1.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HAMA量表评分比较
1.3.7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1.3.8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比较
1.3.9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分析
1.4 讨论
1.4.1 关于PSD中医治疗的讨论
1.4.2 关于神经复元方的讨论
1.4.3 关于PSD与 BDNF关系的讨论
小结
2.神经复元方对PSD模型大鼠BDNF/TRKB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
2.2.2 分组及干预
2.2.3 Morris水迷宫测试
2.2.4 糖水消耗测试
2.2.5 样本采集
2.2.6 透射电镜观察
2.2.7 免疫荧光观察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9 Western-Blot实验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造模情况
2.3.2 糖水消耗量及体重变化比较
2.3.3 神经复元方对PS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3.4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3.5 免疫荧光观察结果
2.3.6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2.4 讨论
小结
3.神经复元方含药血清对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BDNF/TRKB信号通路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含药血清的制备
3.2.2 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培养
3.2.3 药物血清毒性试验及最佳浓度筛选
3.2.4 细胞分组及干预
3.2.5 透射电镜观察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Western-Blot实验分析
3.3 结果
3.3.1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3.2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3.3.3 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
3.4 讨论
小结
4.创新点
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 文献综述 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可塑性探讨中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本文编号:3755457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神经复元方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1.1.2 抑郁程度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标准
1.1.6 剔除标准
1.1.7 样本量及其计算依据
1.1.8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方案设计
1.2.2 研究检测内容与阶段
1.2.3 研究药物及用法
1.2.4 疗效评定
1.2.5 BDNF检测
1.2.6 安全性评定
1.2.7 统计分析
1.2.8 不良事件的记录
1.3 研究结果
1.3.1 患者脱落情况
1.3.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
1.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ADL量表评分比较
1.3.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MBI量表评分比较
1.3.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IHSS量表评分比较
1.3.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HAMA量表评分比较
1.3.7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1.3.8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比较
1.3.9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分析
1.4 讨论
1.4.1 关于PSD中医治疗的讨论
1.4.2 关于神经复元方的讨论
1.4.3 关于PSD与 BDNF关系的讨论
小结
2.神经复元方对PSD模型大鼠BDNF/TRKB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
2.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造模
2.2.2 分组及干预
2.2.3 Morris水迷宫测试
2.2.4 糖水消耗测试
2.2.5 样本采集
2.2.6 透射电镜观察
2.2.7 免疫荧光观察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9 Western-Blot实验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造模情况
2.3.2 糖水消耗量及体重变化比较
2.3.3 神经复元方对PS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2.3.4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3.5 免疫荧光观察结果
2.3.6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2.4 讨论
小结
3.神经复元方含药血清对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BDNF/TRKB信号通路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含药血清的制备
3.2.2 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培养
3.2.3 药物血清毒性试验及最佳浓度筛选
3.2.4 细胞分组及干预
3.2.5 透射电镜观察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Western-Blot实验分析
3.3 结果
3.3.1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3.2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
3.3.3 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
3.4 讨论
小结
4.创新点
5.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 文献综述 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可塑性探讨中药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本文编号:3755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755457.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