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朴饮基于脑肠同调途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5 03:56
目的1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中西医治疗现状,拓展温病学经典名方连朴饮(Lianpo Yin,LPY)的适用范围。2探讨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1)研究连朴饮对SD正常大鼠胃窦环形平滑肌条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探讨其作用于胃窦环形平滑肌条可能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重、胃排空及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动力的作用机制。(3)研究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探讨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互动的影响。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文献,综合研究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2实验研究:(1)(1)离体胃窦环行平滑肌条置于盛有Krebs液的组织浴槽中,记录其等长收缩活动,观察累积量连朴饮含药血清(10μL、20μL、40μL、60μL)及等体积正常空白血清(空白对照组)对大鼠胃窦环行肌(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观察累积量乙酰胆碱(Acetycholine,10-8-10-4mol/L)对胃窦环行肌(均n=8)收缩活动的影响及与...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
4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胃肠感觉运动障碍
4.2 内脏高敏性
4.3 胃酸
4.4 幽门螺杆菌感染
4.5 脑-肠互动障碍
4.6 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受损和低级别粘膜炎症
4.7 消化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
5.2 根除HP治疗
5.3 抑酸治疗
5.4 促胃肠动力药
5.5 调节胃适应性舒张功能药物
5.6 调整内脏高敏药
5.7 中枢神经调节剂
5.8 肠道菌群调节剂
5.9 抗焦虑、抑郁药物
6 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研究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研究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研究
3.1 证型分布规律
3.2 脾胃湿热证
4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研究
4.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认识
4.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研究
4.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
5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
5.1 现代医家对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5.2 连朴饮的前期探索性研究
6 讨论与总结
实验一 连朴饮对正常大鼠胃窦平滑肌舒缩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试剂
2.5 实验分组
2.6 配制Krebs缓冲液
2.7 制备连朴饮含药血清
2.8 Ussing chamber制备连朴饮含药上清
2.9 胃窦平滑肌条实验前准备
2.10 离体胃窦平滑肌条实验
2.11 数据分析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朴饮含药血清对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3.2 连朴饮含药上清对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4 讨论和结论
实验二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动力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物与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主要器材和设备
2.4 实验试剂
2.5 配制Krebs缓冲液
2.6 动物分组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
2.7 胃排空实验
2.8 胃窦平滑肌条实验
2.9 观察胃窦平滑肌条对累积量乙酰胆碱的收缩反应
2.10 观察胃窦平滑肌肌条对高浓度K+及5-HT的反应性
2.11 肌条收缩数据处理
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进食量和胃排空的影响
3.3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基础收缩活动的影响
3.4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乙酰胆碱反应力的影响
3.5 连朴饮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对高浓度K+及5-HT的反应性中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实验三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轴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物与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主要器材和设备
2.4 实验试剂
2.5 动物分组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
2.6 糖水偏嗜实验
2.7 海马单胺递质(5-HT、NE、DA)检测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朴饮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2 连朴饮对海马单胺递质(5-HT、NE、DA)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讨论与总结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的现状
2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
2.1 连朴饮方源及组方分析
2.2 连朴饮的拓展应用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
2.4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基础
3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途径、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
3.1 连朴饮调节胃肠动力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3.2 连朴饮调节“脑-肠”互动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5654
【文章页数】:11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述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
4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胃肠感觉运动障碍
4.2 内脏高敏性
4.3 胃酸
4.4 幽门螺杆菌感染
4.5 脑-肠互动障碍
4.6 十二指肠粘膜完整性受损和低级别粘膜炎症
4.7 消化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
5.2 根除HP治疗
5.3 抑酸治疗
5.4 促胃肠动力药
5.5 调节胃适应性舒张功能药物
5.6 调整内脏高敏药
5.7 中枢神经调节剂
5.8 肠道菌群调节剂
5.9 抗焦虑、抑郁药物
6 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研究
1 病名源流
2 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研究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研究
3.1 证型分布规律
3.2 脾胃湿热证
4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研究
4.1 古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认识
4.2 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的研究
4.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论治
5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
5.1 现代医家对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5.2 连朴饮的前期探索性研究
6 讨论与总结
实验一 连朴饮对正常大鼠胃窦平滑肌舒缩活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试剂
2.5 实验分组
2.6 配制Krebs缓冲液
2.7 制备连朴饮含药血清
2.8 Ussing chamber制备连朴饮含药上清
2.9 胃窦平滑肌条实验前准备
2.10 离体胃窦平滑肌条实验
2.11 数据分析
2.1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朴饮含药血清对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3.2 连朴饮含药上清对胃窦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及机制
4 讨论和结论
实验二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动力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物与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主要器材和设备
2.4 实验试剂
2.5 配制Krebs缓冲液
2.6 动物分组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
2.7 胃排空实验
2.8 胃窦平滑肌条实验
2.9 观察胃窦平滑肌条对累积量乙酰胆碱的收缩反应
2.10 观察胃窦平滑肌肌条对高浓度K+及5-HT的反应性
2.11 肌条收缩数据处理
2.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进食量和胃排空的影响
3.3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基础收缩活动的影响
3.4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乙酰胆碱反应力的影响
3.5 连朴饮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对高浓度K+及5-HT的反应性中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实验三 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脑-肠”轴的调节作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物与制备
2.2 实验动物
2.3 主要器材和设备
2.4 实验试剂
2.5 动物分组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
2.6 糖水偏嗜实验
2.7 海马单胺递质(5-HT、NE、DA)检测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连朴饮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3.2 连朴饮对海马单胺递质(5-HT、NE、DA)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讨论与总结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治疗的现状
2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
2.1 连朴饮方源及组方分析
2.2 连朴饮的拓展应用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湿热证
2.4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实验基础
3 连朴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途径、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
3.1 连朴饮调节胃肠动力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3.2 连朴饮调节“脑-肠”互动障碍作用机制研究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5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375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