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147调控Rac1信号介导的肝癌细胞运动的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CD147调控Rac1信号介导的肝癌细胞运动的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肝癌 CD147 Src激酶 Rac1活化 DOCK8 STAT3
【摘要】:肿瘤的转移扩散是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2]。肿瘤细胞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阶过程,这需要肿瘤细胞调节其自身能力以有助于黏附、侵袭、迁移以及增殖进而形成转移灶[3]。在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的分子调控网络、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间质间的黏附、肌动蛋白骨架等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2,4,5]。在多数情况下,细胞迁移受到趋化因子的诱导和触发,细胞的运动方式由其自身因素和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共同决定。在个体肿瘤细胞中被证明具有两种由不同信号通路所介导的独立的、可相互转换的细胞运动模式:间充质样细胞运动和阿米巴样细胞运动[6,7]。间充质样运动细胞形态细长,是由Rac依赖的细胞前缘肌动蛋白重组导致,并且Rac依赖的肌动蛋白突起需要蛋白酶水解细胞外基质以推动细胞穿越细胞外基质进行运动;与此相反,阿米巴样运动细胞形态呈现圆形、具有泡状结构,并且运动过程中不需要依赖细胞外蛋白酶[8-10]。这两种信号能够相互调控,在细胞运动形式的相互转换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CD147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是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跨膜糖蛋白[11,12]。过表达CD147能增强细胞的黏附、迁移、侵袭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等能力,进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13-15]。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报道过CD147参与了这两种运动形式的转换,并与AnnexinⅡ相互作用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阿米巴样运动[16]。然而,CD147参与间充质样运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并被激活[17,18]。这一激酶与癌症发展过程中许多重要环节具有联系,并且调控一系列信号通路,包括细胞生存、黏附、侵袭、迁移以及增殖等[19-21];此外,Src过度活化能够导致细胞转化。数十年的研究揭示了Src在调控小G蛋白家族中的重要作用,并且Src蛋白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肌动蛋白骨架组装、调控细胞迁移[22]。然而,Src是否参与了个体细胞运动过程中两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换,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潜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1.CD147通过FAK/Src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间充质样运动。我们首先探讨了CD147在肝癌细胞运动中的作用,以及CD147与Src在间充质样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调控机制。我们利用CD147敲除的SMMC-7721细胞系(K7721)评估了CD147在调控细胞形态以及运动中的作用,结果显示过表达CD147促进了肝癌细胞的间充质样运动。免疫荧光染色及Rac1活性检测等实验证实CD147诱导的间充质样细胞运动是Src依赖的。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CD147能上调Src磷酸化(p Y416-Src),而这一调控作用是由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所介导的。2.Src依赖的Rac1信号活化的机制研究。第一部分的实验证明了CD147能够通过Src促进肝癌细胞Rac1信号通路介导的间充质样运动。间充质样运动需要Rac/WAVE信号通路参与并维系,最终调节肌动蛋白骨架组装并且促进伪足的生成。因此第二部分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Src是如何调控Rac1信号活化的。利用si RNA干涉DOCK家族11个分子,结合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我们证明了DOCK8作为重要的GEF参与了Rac1的活化,而活化Rac1是驱动间充质样细胞运动的关键。我们进一步发现,Src能够促进STAT3磷酸化,进而促进STAT3从胞质易位至胞核、上调靶基因的转录。实验结果证实,肝癌细胞中STAT3的活化能够增进DOCK8的转录,进而增强DOCK8表达和Rac1活化。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证明了CD147在细胞骨架重排以及细胞运动过程中通过FAK调控了Src活性。我们明确了DOCK8作为Rac1的GEF,活化Rac1并驱动了间充质样细胞运动。并且Src促进STAT3磷酸化,而STAT3又促进了DOCK8的转录,因此上调了DOCK8的表达以及Rac1的活化。本研究为CD147调控肝癌细胞间充质样运动提出了新的分子机制。
【关键词】:肝癌 CD147 Src激酶 Rac1活化 DOCK8 STAT3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5.7
【目录】:
- 缩略语表4-9
- 中文摘要9-12
- ABSTRACT12-15
- 前言15-16
- 文献回顾16-35
- 实验一 CD147通过FAK/SRC信号通路促进肝癌细胞间充质样运动35-62
- 1 材料35-40
- 2 方法40-47
- 3 结果47-59
- 4 讨论59-62
- 实验二 SRC依赖的RAC1信号活化的机制研究62-83
- 1 材料62-65
- 2 方法65-72
- 3 结果72-81
- 4 讨论81-83
- 小结83-84
- 参考文献84-100
- 附录100-101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101-103
- 致谢10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运超;李丛丛;赵健;李云龙;;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CC3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03期
2 田笑笑;张亚历;付祥胜;;Smad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转染结肠癌细胞系SW 480[J];广东医学;2009年03期
3 张鹏;陈颖;;胰腺癌的肿瘤微环境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年05期
4 周红;许文;陈小娥;;瘢痕疙瘩同位素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3年04期
5 崔永奇;耿沁;顾爱琴;朱淼鑫;孔韩卫;孙磊;刘蕾;闫明霞;姚明;;肺腺癌骨转移裸小鼠模型的建立及MicroCT观察[J];中国肺癌杂志;2013年09期
6 李海明;;动态增强MRI在卵巢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3年09期
7 李艳华;魏素菊;;凝血功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3年12期
8 王峗;柯飞;赵安芳;陈兰英;;自噬在癌症发生中的双重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13年06期
9 王阁;李建;;重视影像学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地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3年05期
10 曹文波;莫赛军;柯少瑞;张宏波;杨胜利;;钙结合蛋白S100A8和S100A9在慢性炎症相关肿瘤发生中的调控作用[J];癌变.畸变.突变;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Xuejun Jiang;Zunzhen Zhang;;Sodium arsenite and arsenic trioxide differently affect the oxidative stress,genotoxicity and apoptosis in A549 cells:an implication for the paradoxical mechanism[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下册,,墙报P25-P48)[C];2013年
2 刘敏霞;周可成;曹毅;;新的肺癌相关基因MCRS1病理生理功能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3环境污染及职业暴露与人类癌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彩莲;;肺癌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机制及最新进展[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4 刘瑞;何姝霖;郑红刚;李卫东;花宝金;齐鑫;裴迎霞;张芸;;肺瘤平膏及其联合塞来昔布干预时间对Lewis肺癌小鼠不同肿瘤微环境中COX-2表达的影响[A];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秋;TIP30通过OPN调控喉鳞状细胞癌增殖及转移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严君;调节炎症和纤维化防治小鼠肿瘤转移[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3 余力;不同转移潜能大肠癌细胞形态和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分析[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4 顾玲;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临床病理观察及相关分泌蛋白的初步分离[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5 赵宇清;同源异型盒基因HOXB7对卵巢癌细胞增生和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李斌;HOXA10在卵巢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对其增殖和侵袭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英丽;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调控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8 刘含智;肿瘤转移的免疫生物学机制和免疫治疗[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王巍;血管生成拟态在喉癌中的临床意义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10 柳珂;转移抑制基因MTSS1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绪清;Toll-like receptor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祝培;Vimentin、MMP-7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苏书娟;MMP-2、MMP-3、MMP-7、MMP-9在乳腺导管癌早期浸润中的作用[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郑敏娜;三肽化合物酪丝缬肽(YSV)对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5 张彬彬;罗勒多糖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活性的影响[D];昆明医学院;2006年
6 马运超;TIP30基因mRN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5’-UTR区CpG岛甲基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邱小明;不同转移潜能人大细胞肺癌细胞株基因表达谱变化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宋惠云;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7年
9 赵玉红;脑星形细胞瘤中TIP30、VEGF和CD34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10 王婷;罗勒多糖抗卵巢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体外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26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yxlbs/762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