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政治怨刺诗之“中和”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1 04:03
本文关键词:《诗经》政治怨刺诗之“中和”意蕴研究
【摘要】:《诗经》是周代礼乐文明的产物和组成部分,在内容上也必然打上宗周礼乐文明的烙印。周王朝编选《诗经》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礼教服务的,因此,在编选过程中,《诗经》中必然蕴含着礼教的思想,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虽然古人已意识到“《诗》、礼足以相解”(王安石《答吴子经书》)但是,真正将《诗》、礼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当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年来,《诗》、礼互证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笔者在参考前辈学者关于《诗经》与周礼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将《诗经》中政治怨刺诗,尤以“二雅’中政治怨刺诗为主,将其中所蕴含的周代礼治的“中和”思想做为研究课题。《诗经》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最具批评性的作品,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传统的研究注重章句的训诂和义理的阐发,“五四”以后,对于《诗经》中政治怨刺诗逐步有了明确的界定,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这些研究中关于《诗经》中政治怨刺诗所蕴含的周礼“中和”思想方面的研究尚少见。本文在全面考察《诗经》政治怨刺诗的基础上,梳理探究古今注解,进行考辨分析,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周礼思想的精髓——中和思想。全文共分四章:首章为政治怨刺诗的概念界定、篇目划分及时代背景的介绍。这一章将明确政治怨刺诗的概念,即:针对社会现实,以及社会体制存在的弊病或自身遭受的不公,通过讽喻规劝身居高位者,乃至于君主自我反省,革除弊政,以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诗歌。按照这样一种概念界定,《诗经》中共有政治怨刺诗23首,分为三类:刺谗诗、劳役怨刺诗、讽谏诗。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纲纪紊乱、秩序失调,动乱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类诗产生的客观原因。次章以刺谗诗作为研究主体。刺谗诗作为政治怨刺诗的一类,迄今仍未有专题系统的加以论述者。它数量不多,却独具一格,故将其归为一类,来探讨《诗经》政治怨刺诗所蕴含的“中和”思想。这类诗共有五首:或刺谗言离乱骨肉至亲;或刺谗言挑拨同僚情谊;或刺谗言祸乱君臣关系;或从言语、外貌特征和动作形态等角度为谗佞小人画像。这类诗言辞激切,从表象来看似乎有违“温柔敦厚”之诗教,但在西周末年混乱无序的社会中,作诗者不仅在宣泄个人遭谗的愤懑和苦痛,同时也想通过讽刺谗佞的方式,使社会秩序重新归于安定、和谐。从《诗》的采编者来看,这类诗仍然是符合周礼持中致和思想的。三章以劳役怨刺诗做为考察对象。这类诗共有五篇,这类诗的作者是王朝供职者,他们或苦于王事繁芜或愤懑于劳逸不均或受到不公正待遇,以致于无法赡养父母、夫妻无法团聚。为消除王朝内部的不稳定,周代统治者历来对于公卿列士的献诗给予了重视,先秦文献典籍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所谓“诗可以怨”正说明此类诗是符合周代礼教的。就《诗》采编者而言,能收集这类劳役怨刺诗,将其用于朝堂之上的各种礼仪,正是为了起到讽谏作用,以消除王朝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其中必然蕴含着周礼的“中和”思想。四章以讽谏诗为研究主体。讽谏诗主要侧重于“谏”。它属于下对上、臣对君讽喻、规劝之诗。这类诗的作者是一群为王朝命运忧虑的臣子,他们语言犀利,直刺时弊,期望最高统治者觉悟。他们的忧患意识不仅源于他们身为臣子的使命感,更体现出西周末年礼崩乐坏的表象下,中和思想仍然深入人心的事实。政治怨刺诗是《诗经》中批判性极强的作品,对其存于《诗经》的缘由,历来都有争议,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其视为“变雅”或者认为应当移于《风》诗,也有人认为它们与“温柔敦厚”之诗教相悖。政治怨刺诗恰是通过对黑暗时政的揭露和批判,使社会朝着礼治中和的方向发展的,其本身便蕴含着“中和”的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柯镇昌;;先秦谏体文及其文化意蕴[J];文艺评论;2012年10期
2 王谨;;中国上古谏政制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梅显懋;;《诗序》编撰时代考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韩维志;儒家谏诤方式与先秦文学表现[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陈戍国;论二雅的政治抒情诗[J];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02期
,本文编号:1209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0958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