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14:24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儒家 核心价值观 启示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地这一趋势为东方文明提供了新的机遇,它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近代以来东西文化失衡的现状。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需要我们携着中华文化自身孕育的价值观念能动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同时,西方主流价值的强势冲击使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现实呼唤古老的中华文化价值。作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主体,对先秦儒家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天人观念,仁爱思想,中和思想,力命观念,义利关系,群己观念及内圣外王等内容的发掘,对当代个体安身立命及国家的文化战略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将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放到它形成、发展的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中,以期认识先秦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本来面目,并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新的认识。春秋时代,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转型之中。商周时期确立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并呈临崩乐坏之势。先秦儒家自孔子创立之后,对西周以天命观念、崇德观念、尊礼观念、孝亲观念、和同观念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并形成一系列新的观念,进而逐渐塑造出先秦儒家核心价值体系。首先,从本体论出发,孔子的天人观念中注重对人的关照。第二,天人观念自身内涵着仁道原则。在“天命糜常”“惟德是辅”的观念影响下,周人守护天命的最好方法便是“敬德保民”。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先秦儒家仁学思想即来源于周代“重德”、“敬德”的价值取向。第三,天人之辨又与中和思想相联系。儒家讲求天人合一,从天文与人文的统一出发,寻求万事万物的和谐统一。第四,天人之辨又内在地与力命关系相联结。人是否能够驾驭必然之命?必然之命能否为主体选择提供可能?从来都是先秦儒家苦苦追寻的问题。第五,作为主体性存在,人既是类群,又是个体:因此人既可以表现为统一的整体,又能够以自我作为其存在形式。与主体存在这一基本问题相联系,先秦儒家展开关于群己关系问题的探讨。第六,群己关系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将普遍规范协调个人同整体间的利益问题,此一问题展开于儒学之中即为义利之辨。就价值观方面来说,义利之辨内涵着道义原则同功利原则之间的定位。正是通过对利益关系中公私关系的定位,孔子奠基的先秦儒家价值观获得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最后,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个体道德修养。对于个体修身的价值追求,先秦儒家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其以内圣外王为核心,追求知情意的统一、内圣与外王的统一、自强不息与审时度势的统一,进而最终落脚于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价值追求。先秦儒家就是通过对这一系列观念的阐释,完成了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构。总之,先秦儒家核心价值内涵博大精深,理论体系全面完备,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根基,而且成为儒学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而,研究先秦儒家核心价值,对于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提升国民精神气质,涵养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22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高歌;论先秦儒家的理性[J];晋阳学刊;2003年01期

2 陈汇;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台秀珍,赵志军,李金川;先秦儒家"德政"、"德教"关系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4 张瑞雪,李化成;秩序与和谐——论先秦儒家对和谐社会的构想[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付耀霞;;先秦儒家的节俭思想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伦理启示[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熊申英;罗南石;;先秦儒家“乐治”思想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成云雷;;殷周文化传统与先秦儒家圣人内涵的政治维度[J];史学月刊;2007年10期

8 胡启勇;;先秦儒家法辨正[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姚迎春;;先秦儒家“以乐修身”思想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宋渊渊;;论先秦儒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先秦儒家的消费经济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定文;;试论先秦儒家的忧患意识及其现代转化[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燕国材;;先秦儒家的学习理论[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5 李畅友;;先秦儒家人生学说的启示——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宏;;先秦儒家天人学说中的交互主体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章立明;;试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向现代经济伦理转换的可能性[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周山;;先秦儒家关于道德品性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吴倩;;中华生态文明的原初典范——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论析[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马元良;;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智慧[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树华;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于民雄 作者系贵州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浅论先秦儒家的和谐观念[N];贵阳日报;2007年

3 李孝纯;浅谈先秦儒家的学习观[N];学习时报;2002年

4 吉林大学 吴树勤;先秦儒家丧礼的功能与实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顾红亮;简评《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N];光明日报;2010年

6 明辉;教化始于刑罚前 先秦儒家法律观[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关健英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从税赋讨论看先秦儒家的民生关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欧阳祯人;郭店儒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张孝进;文史贯通与儒者风范[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丽丽;先秦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韩章勇;先秦儒家德寿思想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瑞雪;秩序与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论[D];西北大学;2006年

6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7 郭振香;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陈继红;“分”与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吕红平;先秦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燕;先秦儒家自强思想的德育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洪斌;论先秦儒家治国理论的现代应用[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郑伟伟;先秦儒家知己意识探析[D];郑州大学;2009年

4 王静;先秦儒家生命教育思想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余佳润;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构建的德性基础及其实践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雷力嫣;先秦儒家尊严思想探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娇;先秦儒家刚毅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马兰兰;论先秦儒家“义利之辩”[D];河北大学;2015年

9 冷文;先秦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灵敏;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转向[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55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55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7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