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留学生习作中的汉语元话语标记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留学生习作中的汉语元话语标记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留学生 汉语元话语标记 文体特征 语体特征 偏误
【摘要】:元话语能力是关于话语能力的能力,是驾驭话语的能力,是留学生汉语语用意识和汉语认知能力在语言习得中的具体表现。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要突破瓶颈,进一步提升留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篇章表达能力,离不开元话语能力的培养。由于元话语标记是引导和标识元话语的独特语言形式,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元话语能力。本文以汉语元话语标记为切入点,采用归纳法、语料库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调查美国国家中文领航项目(南京中心)高级阶段留学生书面习作中的汉语元话语标记使用情况,阐述元话语标记与留学生元话语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元话语标记时所呈现的文体特征、语体特征和偏误情况,探讨教师应如何开展元话语标记的对外汉语教学,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方法,梳理汉语元话语标记的研究现状,划分汉语元话语标记的类型,并提出划分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分析美国留学生总计丨8.3万字的作文语料,总结其使用汉语元话语标记的特点和规律,认为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元话语标记时存在单一性、偏向性和语体色彩不协调等问题。第三章考察美国留学生习作中汉语元话语标记所呈现的文体特征和语体特征。分别讨论了应用文、记叙文、议论文三种文体以及新闻体、政论体、学术论文体三种语体中汉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差异,指出了留学生在中文文体和语体的把握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四章依据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运用偏误分析法对美国留学生习作中汉语元话语标记的使用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偏误类型,主要有元话语标记的错用、漏用、泛化和混用四种情况。认为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以及文化因素所导致的回避策略是造成偏误的原因。针对这些偏误,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五章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9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大网;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福建外语;2001年01期
2 阚明刚;;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年05期
3 王寒娜;;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李心释;姜永琢;;对话语标记的重新认识[J];汉语学习;2008年06期
5 朱佳佳;陆延;;论话语标记的语篇功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6期
6 郭李琴;袁志强;;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许家金;;话语标记的现场即席观[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8 尹海良;;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永春光;邓晓明;;话语标记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0年01期
10 姚双云;张磊;;话语标记“但是”的宏篇连贯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安娜;侯敏;;基于传媒语言语料库的话语标记自动识别与消歧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安娜;侯敏;;语料库中的插入语标注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陈睿;基于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话语标记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4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严敏芬;汉语中不礼貌构式的社会与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管志斌;语篇互文形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曦;“大河小说三部曲”话语标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干璐;“白话文运动”时期英美翻译文学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陈晶;韩中话语标记“(?)”与“不是”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周艳妮;汉语话语标记“好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施俊武;叹词“哎呀”之多维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艳;话语标记“你看(说)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望龙;话语标记产生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杨亚洁;话语标记“然后”的话语组织功能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可;现代汉语连词类话语标记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海娟;推论性话语标记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56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56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