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视角下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2 02:10
本文关键词:改写理论视角下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研究
【摘要】:《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勾勒出了一幅幅多彩的风土画,包含了大量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信息。翻译难度不可小觑。而该书译者葛浩文被称为"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在英美读者中很成功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近几年学术界对葛浩文译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莫言作品,本文对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的研究能为葛浩文译作研究探索新的视角,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 "文化转向",开始将翻译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量。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就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然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而对原文做出"不忠实"的改写。按照这一理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出于特定目的而对原文的具体操纵过程。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呼兰河传》及其英译本为蓝本,具体分析和研究葛浩文对原文本的操纵、改写,并总结其翻译策略。通过对原作和译作的对比分析和研究,笔者收集到葛浩文译本对原文的改写语料达75条,并筛选出典型且新颖的语料作为目标语料,根据改写理论的三要素将其分为三类: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诗学方面的改写和赞助人造成译者的改写。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主要分为宗教信仰、民俗和其他文化因素三个方面的体现。在诗学方面,笔者将其剖析为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具体分析。而赞助人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教育机构及出版社对译者的操纵上。论文采用对比分析法、描述法、归纳法等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研究,重点研究了葛浩文是如何对原文进行改写,包括:改写的体现,改写的原因及改写的好处,并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研究发现,第一,葛浩文在翻译呼兰河传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宏观和微观上对原文进行改写和调整。第二,他主要通过替换、删译、增译、意译、直译加注、合并段落等翻译方法使译文做到以目标读者为中心,从而使西方读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译文。第三,本研究还发现,尽管葛浩文对《呼兰河传》的翻译取得了成功,但其译文中仍存在有部分文化负载词的不恰当翻译的现象,主要体现为部分物质名词及习语的改写缺乏和改写不当,对于英美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障碍,本文也对造成误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尝试对误译提出建议或修改办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红;走近《呼兰河传》[J];呼兰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施久铭;疲惫的终点《呼兰河传》叙述中的时间悲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3 危艳萍;;辗转的“荒凉”:《呼兰河传》的回旋式结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赖彦怡;肖向明;;民俗·启蒙·审美——重读《呼兰河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李鑫伟;;蕴涵于《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6 黄德烈;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7 王义祥;论《呼兰河传》的乡土特色[J];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8 童金宽;;走出课外练笔的泥潭——阅读《呼兰河传》获得的启示[J];中学生优秀作文(教学);2011年01期
9 顾e,
本文编号:1280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280755.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