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巫山高》内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12:39

  本文关键词:乐府诗《巫山高》内蕴研究 出处:《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乐府诗 《巫山高》 内蕴研究


【摘要】:《巫山高》是中国古典诗歌文学作品中,从汉代至清代跨越千年时间里一小众诗人通过乐府诗形式表现包括巫山在内的以巫山峡江一带为核心、辐射巴楚地区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的长江流域系列诗歌。它最初是乐府“铙歌”的一个体类,本是一首思归之曲,汉代以后不断有诗人因题为之,从而形成了一个与巫山以及巴楚地区联系紧密的乐府诗歌作品集合。在整体概念上,《巫山高》具有三个意义层面,即:其一,它是一种乐府音乐乐曲类别;其二,它是一个“诗题”;其三,它是一个诗歌作品集合。作为一个诗歌作品集合,《巫山高》在被历代诗人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主题内容和意象群。同时,它也具有多种语言形式和文本构成形式。《巫山高》创作历时长,涉及诗人较多,有较为鲜明的主题内容和众多意象,因而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内蕴和人文内蕴。其艺术内蕴主要在于它羁旅思乡的忧伤喟叹、相思怀人的缠绵惆怅、人生时事的深沉感怀的情韵和虚实结合、阴阳相济、动静相谐的艺术审美内涵。其人文内蕴则主要表现在它对巫山乃至巴楚文化风貌的集中描写和对此地地域环境的全面再现,以及它属于诗歌群体性创作中的“同题共咏”现象。而其中所展现出的地域文化与诗歌的双向互动关系、地域环境和诗歌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同题共咏”文化也同时属于我国古典诗歌文化的部分重要因子。《巫山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成一个独特的诗歌“样态”。这个“样态”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它的产生,主要受乐府的形式、诗歌自身发展的情况、地域人文、诗人的创作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与其他相近文学相比,它不仅有更为稳定的风格和文本形态,也更为集中和系统地展现了巫山之地的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这一“样态”,能够体现《巫山高》的整体内容,也更是其内蕴的重要载体。《巫山高》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阐释,在这一过程中,它定将不断促进与推动长江流域文学文化整体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207.2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泉;贾宁宁;;“巫山神女”意象的多重文化意蕴阐释[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11期

2 陈卫星;张伶俐;;闻一多《乐府诗笺·巫山高》商兑[J];兰台世界;2013年19期

3 古玉芳;;大巫山文化“楚王”意象考——以乐府诗《巫山高》为典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宦书亮;;白居易三峡诗初探[J];作家;2011年12期

5 王立增;;汉唐时期《巫山高》仿辞探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01期

6 黄萍;;巴楚文化的形成及其民族特性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鲜于煌;;试论白居易三峡诗的内容特色[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林涓,张伟然;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J];文学遗产;2004年02期

10 闵泽平;;“巫山高”与巫山[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2年0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熊芬;唐代长江流域诗歌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孙婷婷;乐府《巫山高》系列诗歌的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杨文才;古代三峡诗的文化解读[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陈万葵;论唐宋巫山诗[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倩;唐代三峡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古玉芳;乐府诗《巫山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祝晓春;巫山神女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12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12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9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