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17:07

  本文关键词:苏州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研究 出处:《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传统村落 适应性保护 空间 环境


【摘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中,地处苏州的传统村落在保护中既面临着城镇化带来的环境、生产和文化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又存在着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更新村落环境的机遇。基于问题导向的原则,在了解和分析苏州传统村落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后,适应村落特征环境和多元需求,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我国传统村落数量、类型和分布都有着地方独有的特色,在探析适应苏州传统村落保护的方法理论的同时也希望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色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方向和参考。通过对苏州传统村落的走访调研并结合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苏州传统村落中的自然环境村落建设和文化景观都存在着问题。建设用地的增加给村落中的耕地和建筑造成了压力和破坏,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劳动力快速向服务业转移。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村民的生产方式都替换成现代化、规模化的机械生产,但是当传统村落的生产方式基本消失的时候,村落就只剩下建筑的外壳。对于传统村落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很多保护的方法提出来解决这些矛盾。但是很多保护套用文化遗产和乡村保护的模式对传统村落来说并不完全适用。主要体现在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不清,村落特征差异性受到忽略,传统与现代的需求存在的矛盾等方面。针对苏州传统村落发展和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村落环境的特征,从空间环境和历史文化两个方面提出适应村落特征的保护方法。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保护从宏观的历史风貌到中观的空间形态再到微观的建筑空间。历史文化的适应性保护则是分为静态的保留和动态的传承。针对传统与现代村民需求的矛盾,解决物质环境保护、文化生产恢复和村民生活提升的问题。我们需要调整规划布局和控制建设用地,保留文化的原真性并重塑生产活力。村民作为利益相关者,在对历史文化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应该尽量满足他们的生活品质方面的需求。在保护方法的应用上结合苏州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为其他村落的保护提供一定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878;TU982.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艳刚;梅林;刘继生;胡亚娟;韩默然;;近30年冀鲁豫农业村落民宅景观演化过程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2 刘明基;;中国徽州的古民宅和村落——兼与安东地区的比较[J];徽学;2006年00期

3 王军奎;余敏;;村落景观格局规划原则探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傅慧平;;人类学视角下的祠堂重建——以江西某村落为个例[J];新余高专学报;2009年02期

5 魏旭红;于川江;;基于公共空间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4期

6 赵华萍,,邓林翰;晋南村落理性化环境特质初探[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年06期

7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8 车震宇;保继刚;;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J];规划师;2006年06期

9 肖文评;王濯巾;;河源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与社会变迁——以仙塘潘家围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4期

10 于洋;雷振东;;“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视野中村落体育的嬗变与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3 闪兰靖;;民族村落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A];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政策设计论文集[C];2012年

4 杨华;;宗族性村落妇女的“历史感”与“当地感”[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董敬畏;;丧葬仪式与村落共意——以陕西关中S村为例[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8 张现洪;;村落共同体的解体背景下的村庄治理——以四川万兴乡斑竹村为案例[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9 黄锐;;如何理解中国村落——以村落为中心的社区研究及其问题[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10 杨文文;;现代村落社会中艺术传统的形成与变迁——以兖州花棍舞为个案[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村落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樊平;兼顾农户发展和村落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沛照;村落民族教育的困境与反思[N];中国民族报;2012年

4 刘大可;村落纷争处理中的野蛮方式[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研究员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不是城市化的开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钱丽;让民族村落再次焕发生机[N];贵阳日报;2009年

7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村际、族际纷争处理[N];中国民族报;2004年

8 ;115项成果结项 36项成果存在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敏;村落系统可持续发展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吕红医;中国村落形态的可持续性模式及实验性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杨华;隐藏的世界:湘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聂家昕;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上海大学;2007年

6 迟玉花;当代藏区村落社会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严俊杰;洞庭湖区村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9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南宋的村落世界[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菁;元阳世界文化遗产区旅游型村落控制性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柴斌;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青海省兔尔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廖婧;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洁;村落关系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晓曦;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肌理演化及整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徐会;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南京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邢晶晶;基于延续性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圣臣;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发展途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李焕珍;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心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0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20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