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预言研究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预言研究 出处:《河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预言,有言在先,有征在后,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兴亡之时。春秋到两汉,不管是梦占预言还是相术预言,抑或是礼仪预言和其他预言,都有明显的贵贱观念渗透。春秋之世,梦象多涉及鬼神生死,相术则多为兽相,梦象与兽相都有浓厚的家族兴亡概念,对于违礼现象的预言批判如繁星之多,其目的在于借此维护礼乐秩序。战国之世为一大变,梦象和相术仍有零星记载,但礼仪预言已随着礼乐秩序的彻底崩溃而绝迹于史书。梦象与相术在此时已出现明显的贵贱观念渗透。秦汉之世,又是一变,贵贱观念成为预言观念的主题。梦占中的体现是梦象中象征帝后之位的龙日月等符号以及与三公之位有关的文字符号频繁出现。相术中的体现在于兽相的消逝和命相的等级分明。礼仪则褪去预言的神秘,直接从命运与道德的审判变成世俗裁决,由“不敬”变成“大不敬”。而这一切,都与皇权观念、等级观念的不断强化有关。两汉之后,预言观念结构逐渐成型,并影响至今。预言观念的流行,源于大众的归因思维,也源于史官记录的文本解释。春江水暖鸭先知,部分触觉敏锐的人拥有先见不足为奇,预见问题并不代表着能处理问题,所以,没有必要对此过于神化。
[Abstract]:It is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a , especiall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B992;K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鑫义;;先秦两汉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轨迹[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2 苗建华;先秦两汉琴论的美学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年02期
3 张旋;论先秦两汉散文兴盛之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何世剑;喻琴;;先秦两汉时期古典美学“丽”范畴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邵炳军;郝建杰;;第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J];学术论坛;2007年08期
7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人物形貌描写的地理依据[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8 钟金雁;;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张东杰;;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心理创作特点[J];群文天地;2011年20期
10 刘小祺;谢芳;;末技与大道——谈先秦两汉俳优表演中的滑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2 魏建震;;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九州[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3 刘宗庆;;在已动之性与未动之情间问学——评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4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毓庆;;先秦两汉诗经著述考[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C];2002年
6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萍庵;何谓“卖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夏秀荣;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6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孙玲;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及其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文;先秦两汉女性诗学探微[D];山东大学;2016年
2 吴冰;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周龙霞;先秦两汉神仙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紫熠;先秦两汉梦感通灵主题叙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笑飞;先秦两汉的“诗言情”观[D];山东大学;2017年
6 林业腾;先秦两汉预言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7 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维振;先秦两汉隐语类诗文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龚长春;先秦两汉书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10 高畅;先秦两汉妇女的经济、政治、宗教行为对构建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5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38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