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问候语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15:05

  本文关键词:韩中问候语的对比研究 出处:《延边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问候语 日常生活 比较 分析 意义 特点


【摘要】:问候语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伴随在我们身边。问候语是语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语言,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问候语每天都被重复,却没有人感到繁琐、没有必要,因为问候是一种礼仪,是维持人际关系的纽带。问候语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于很多外语学习者,问候语的学习往往是他们的第一课。可见,问候语在语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韩中两国在地理上是邻国,利益休戚相关,交流频繁。历史上,古代中国的文明影响了周边很多国家。韩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交流已由来已久。思想上,两国都尊崇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有共通性。现代社会,随着国际的交流合作和各文化之间的融合,韩中两国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一方面,韩流在中国一度掀起了热潮,韩国的化妆品和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中国人前往。另一方面,中国的广袤市场又吸引了很多韩国人来投资。两国间不仅是生意合作等商业上的交流,还有外交方面的政治交流,影视行业等文化上的交流,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互派留学生等学术上的交流。为了更好的交流合作,外语学习者的数量越来越多。而问候语作为语言交际中重要的一部分,使用不当的话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问候语的正确习得尤为重要。问候语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学者对问候语的理解不尽相同。韩中两国均对问候语有相关研究,但大多数是以语言教育为目的,韩中两国问候语对比的论文不多,对比的论文中也都侧重于韩语,对中国问候语没有更深入的分析,对两国问候语情感的表达没有细致的描述。因此本文通过如下几章进行分析: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必要性,研究对象和方法,对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第二章,通过韩中两国对问候语的词典意义和论文意义的分析,对问候语作出定义。并参考前人研究根据本文需要对问候语进行分类。第三章,对韩中两国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问候语进行了罗列比较,分析其意义,表达的情感及应用。第四章,通过第三章的分析比较,总结两国问候语的特点,从语言方面分析其异同及形成原因。第五章,对本文内容进行整理,对论文整体做出总结。指出论文的局限性和以后的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greeting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languages in the language , which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ommon greetings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two countries , analyzes its meaning , expresses emotion and application . Chapter 4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pter three ,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eting of the two countries , analyzes its similarities and formation reasons from the language aspect .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H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河;汉语日常口语中打招呼的限制因素[J];汉语学习;2003年03期

2 郭攀;问候语说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1期

3 曲卫国,陈流芳;汉语招呼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陈松岑;汉语招呼语的社会分布和发展趋势[J];语文建设;198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喜文;汉语招呼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熊峰;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寒暄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谭晶;汉语寒暄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牟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问候语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吴惠贞;汉韩称赞语及其应答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汉娇;留学生汉语招呼言语行为研究及教学探讨[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5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05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