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

发布时间:2018-01-18 13:02

  本文关键词: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 交往


【摘要】:历史的长河永远是一路向前。魏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就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涉及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对魏晋时期几代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等进行了描绘。本文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主要文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世说新语》中涉及到的魏晋名士的社会交往生活进行研究,借鉴同时期及后代关于魏晋名士的记录,并结合已有的历史史料和魏晋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之间的交往状况做了详细和深入的分析和归纳,主要从魏晋名士的交往背景、交往目的、交往准则、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和交往媒介等方面展开,并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尤其《世说新语》本身就是由名士日常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构成,刘义庆把这些故事汇总在一起,笔者从中选取关于名士交往的事迹,由此解读魏晋名士交往的心态,进而分析魏晋名士交往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一般传播学意义上的交往有哪些区别,对当今世俗的交往又有何影响,通过对人际交往关系的探讨,反思现代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化,同时交往是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必要元素和手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论是独立个体的存在与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通过交往来展开。而人类社会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交往形态是不同的,尤其是本文的研究对象——魏晋名士,作为存在于特殊时代下的特殊群体,可以说在历史上没有完全和他们性质类似的第二群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同时受到历史局限性,存在的问题也自然非常明显。魏晋名士作为当时那个时代所推崇的一种精神偶像,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行事方式都代表着魏晋时期包括后代延续下来的某种知识分子情结,但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通过对魏晋名士社会交往的研究,一方面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当今世俗交往重新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对名士交往实践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合理辩证地看待不同社会历史时代下交往的变化发展,从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通过分析魏晋名士交往对当今世俗交往的影响,探究现代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当下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第一章为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魏晋社会动荡的社会背景做了介绍,并对本文所研究的名士群体的范围做了一个界定,对魏晋名士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二章至第四章为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二章首先对魏晋名士交往的前提和社交网络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展现了魏晋风流,并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四个维度解读了名士社交圈的构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名士社交网络圈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分析了魏晋名士间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清谈、宴饮、雅集、上门拜访、写信等等。第四章则阐述了魏晋名士间交往的内容,通过清谈的方式,名士们在一起谈玄析理、品藻人物;又或是在游宴雅集上纵情饮酒、吟诗作赋,观舞听曲、作画成文,游春修禊;在日常的交往中赠物资助、礼尚往来等等。第三部分为本文第五章,笔者思考了魏晋名士交往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性,辩证客观地看待魏晋名士的交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特殊到一般,由此延伸至名士交往关系对当今世俗社会交往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发展趋势和其现实意义做了深入思考,探析名士交往对当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mous scholar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35;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举人;《世说新语》(一)[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举人;《世说新语》敬胤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松辉;《世说新语》不是小说[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张蕊青;;从《世说新语》看宗教与文学的互动和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俞士玲;;《世说新语》收录记事标准及其在《贤媛》门等女性记事中的贯彻[J];古典文献研究;2009年00期

6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丁润丽;;《世说新语》的谦称名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8 樊露露;刘砚群;;论《世说新语》中谢安的社交形象[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9 周溶泉 ,徐应佩;《世说新语》:《周处》[J];文字改革;1963年10期

10 周生亚;《世说新语》中的复音词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宁稼雨;;《世说新语》成书的社会氛围[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上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汤凌;《世说新语》中的奇风异俗[N];北京日报;2014年

2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士族佛学[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胡晓明;《世说新语》“美与真二分”的难题如何化解?[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书评人 王怜花;风华绝代:谢安和他的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占敏;有所发现 富于胆识[N];光明日报;2014年

6 田国良;拓宽阅读视野从掌握书目开始[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蒯定;《世说新语》人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2 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戴丽琴;《世说新语》与佛教[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娟;《世说新语》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2 翟秀丽;《世说新语》编撰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3 蒲素;《世说新语》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和接受[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倩钰;《世说新语》倾向性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5 张芳;《世说新语》史料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闻婧;传播学视野下《世说新语》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7 张玉;《世说新语》英汉译文冲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剑敏;《世说新语》行为动词语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颜宏宇;《世说新语》中的少年儿童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10 曹子轩;明代《世说新语》评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41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441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