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临清城市兴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0 16:25

  本文关键词: 明清以来 临清 兴衰 商业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临清,元代以前,本是一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邑,自元代开会通河以来,经济开始有所发展,明代重新疏浚大运河并迁都北京以后,临清由于扼守漕粮进京的咽喉要道,在当时较为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下,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名动四海的大型商业都会。临清发展繁荣的原因,除却靠近京杭运河这个因素,还跟国家政策,当时的社会总体经济形势,以及当地的文化风俗有关。国家政策方面,永乐迁都,让临清居于京师与江南产粮地中间的位置,成为两地交流联系的必经要地;海禁政策,抑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使得内陆贸易尤其是沿运河的贸易得以畸形繁荣;漕运政策中的一些具体规定,比如允许运丁沿途捎带贩卖一定量的私货,对运河经济的繁荣是一个重要刺激;对工商业和人口流动控制的放松,让长途贩运走向公开化,极大地减少了区域经济交流的障碍;清政府的力行“仁政”,在清代前期较好地实践了“藏富于民”的儒家政治理念,为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国家总体经济形势方面,物资生产的区域化,各个地区分工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在极大提高了物资生产规模以及产品质量的同时,也让地区间的物资交流成为必要;在长期大规模的跨区域物资交流过程中,一些城镇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成为四方商品交换的聚集地,临清因其地理位置和京杭运河赋予的便利的交通条件而成为南至江浙,北达塞外,东及沿海,西到陕甘这一广阔区域内的商品交换中心。文化风俗方面,长期浸淫于工商致富的社会理念中,临清人不似山东其他地区的人那样力耕织,务功名,而是热衷于经商逐利。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通过率极低,绝大部分读书人皓首穷经一辈子,最后碌碌而终,而这些读书人又多为本地精英,因此科举制度对某些地区而言,可以说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投资,临清人弃科举而力工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本地人力的虚耗,又避免了本地精英因科举入仕而外流。明朝末年腐败的吏治,频仍的战乱,一度让临清走向衰落。清朝建立后,上述有利临清发展的加权因素并未消失,临清很快从衰落中恢复过来,多次路经临清的乾隆皇帝用“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1)来称赞临清的繁荣富庶。乾隆末期以后,由于人口暴增,加之清政府的贪污腐败,社会开始动荡不安,王伦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宋景诗起义等多次农民暴动对临清造成了严重冲击,尤其是太平天国的北伐,“洵建城以来未有之浩劫也”(2),把锦绣临清几乎变成一片瓦砾,使其“百年间元气不复”(3);清政府内忧外患不断,财政逐年吃紧,对京杭运河的修治心有余而力不足,京杭运河的通航条件越来越差,终至不可收拾,临清由京杭运河带来的地利因素慢慢丧失;与此同时,交通运输工具也正在进行变革,火车、轮船的轰鸣声开始响彻中华大地,铁运、海航逐渐成为人们出行和运输货物的首选,铁路沿线和沿海港口城市迅速崛起,被排挤在近代交通运输工具运行范围之外的临清却只能日渐没落。另外,临清的商业模式有着致命缺陷,严重依赖外籍商人,导致外籍商人因临清区位条件的下降而撤资时,支撑临清经济运行的基础竟然一下子就被掏空;转运贸易的高度发达,恰恰说明本地制造业基础的薄弱,临清优越的交通条件一丧失,转运贸易即难以为继,薄弱的本地制造业根本不能延缓临清衰落的速度;临清的经济腹地狭窄,且与临清的经济联系较少,又被周边的德州、东昌府、济南等大城市分割抢占,难以对临清城市经济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最后,临清的行政身份较低,最高时仅为一直隶州,辖县最多时仅3个,这使其不能像临近的东昌府那样,用行政手段管控其属下多个县区的经济资源,确保其本身不至于过度凋敝。于是,在上述多个原因的综合影响下,曾经千里大运河上最耀眼的明珠,曾经商贾云集,繁华锦绣的大都会临清,终于在古老帝国蹒跚迈入近代化的前夜,走向暂时的沉沦。临清的发展有其经验,临清的衰落有其教训,我们应从临清的兴衰史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早日实现临清的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繁荣的新临清。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二届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专家论坛召开[J];中国名城;2008年S1期

2 奚国金;明代常镇运河的利用和整治[J];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3 曹力铁;;运河水[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3年02期

4 梁志宏;;别运河[J];山花;1988年09期

5 沈悦林;;运河品质保护专题研讨会近日在运河畔举行[J];现代城市;2007年01期

6 王全大;;古运河人家[J];照相机;2009年04期

7 王金海;夏增江;;运河船号[J];文史精华;2011年S1期

8 叶美兰;李沛霖;;试论1840~1937年运河与扬镇地区经济之关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耿言;;观运河堤有感[J];三角洲;2010年04期

10 王国平;;确立京杭大运河保护新理念[J];江南论坛;200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陆鼎言;韩延庆;;略论湖州的运河经济与运河文化[A];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C];2004年

2 李方中;朱木寿;鹿悌君;;台南运河兴衰探究[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潘杰;;江苏运河水环境与水文化问题的对策研究[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靳怀X>;;南运河德州段治理开发与保护研究[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金本宽;;确立创新理念 增强开拓意识——进一步强化优化苏北运河水运管理 精心打造江苏内河第一条快速航道[A];中国航海学会2003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专刊[C];2003年

6 马万顺;;关于城市水利建设的思考[A];2006年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年会资料论文集[C];2006年

7 陈志富;;萧绍运河的开挖和发展变迁[A];2013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学术年会暨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曹岳;;关于北运河通州段水体还清的思考[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张庆;李东晨;;扩建苏南运河 构建和谐水运环境[A];江苏省航海学会2005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菲 邓卫华;古运河旅游活力再现[N];华东旅游报;2006年

2 记者 翁若川;保护运河 申报世遗[N];杭州日报;2006年

3 杭州市运河指挥部副总指挥 朱坚白;保护运河 延续文脉[N];经济日报;2006年

4 白鸿叶;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记者  吴涛;运河水质可望彻底变清[N];商丘日报;2006年

6 李文峰 邹平;古运河旅游开发“加减乘”[N];扬州日报;2006年

7 王虎华;千秋风韵古运河[N];扬州日报;2006年

8 朱敏邋实习生 杨寅;市政协调研古运河风貌带整治[N];无锡日报;2008年

9 王晓晶;古运河的新生机[N];农民日报;2008年

10 杨焕然;再造运河新景观[N];杭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秀捷;北运河通州城区段水质净化研究与示范[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于洋;北运河水体中氨氮的氧化过程及微生物响应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飞;光绪年间鲁西南运河河运的衰废与社会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许士红;运河(聊城段)三种民间乐舞的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娟;聊城运河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4 闫智茹;1793年英使眼中的大运河民俗[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5 刘东;运河河道及周边环境的治理研究[D];聊城大学;2016年

6 商怡;山东德州运河号子研究[D];聊城大学;2016年

7 吕雯;论政府在扬州运河保护与发展中的作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8 叶培兴;明清以来临清城市兴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9 左悦;沈阳市南运河水系的水环境污染调控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10 许海华;鲁运河城市带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0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1500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4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