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散文对《战国策》的文学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23:03
  历代对于《战国策》均有一定接受,在宋代,对《战国策》的接受形成了一次小高潮。首先,雕版印刷的兴起促进了《战国策》的传播。其次,宋人喜议论的特点,不自觉地与《战国策》的文风相契合,进一步推动了异代的呼应与接受。此外,宋人对《战国策》的态度两极分化,观点的对立反向促进了对《战国策》的继承与发展,在正反双方的争论下,《战国策》经典化进程在宋代逐步展开。李觏、“三苏”、王质和陈亮等人作为宋代纵横之学的代表人物,对两宋散文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评点与今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战国策》和宋代代表士人的散文,力图还原宋代散文对《战国策》的接受情况,并找出北宋和南宋散文对《战国策》的接受差异。本文主要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追溯宋代对《战国策》进行接受的原因。经过了修缮后的《战国策》重新面世,政治背景、商业发展等的相似性促进了《战国策》在宋代的传播,宋人对于《战国策》纵横之风与历史价值的否定反而加速了这一现象。第二章着眼于宋代对《战国策》价值观念的接受,虽多被批评,但突出利益与不讳言权术的特点已经浸入宋代散文,并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第三章为重点篇章,《战国策》的文学价值自古便被称赞,“三...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宋散文对《战国策》文学接受的背景
    第一节 宋人对《战国策》的接受态度
    第二节 《战国策》在宋代的版本流传
    第三节 《战国策》在宋代传播的成因考察
第二章 两宋散文对《战国策》的价值观念接受
    第一节 义利观
    第二节 权术论
第三章 两宋散文对《战国策》的艺术接受
    第一节 文风特点
    第二节 论辩技法
    第三节 修辞手法
第四章 两宋散文对《战国策》接受的比较
    第一节 义与利的评量
    第二节 情与理的权衡
    第三节 平与奇的审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国策》宋书升评点论略[J]. 杨峰.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3(01)
[2]浅谈《三国演义》对《战国策》的继承和发展[J]. 汪怡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9)
[3]从《战国策》看战国时期社会风气与思想倾向[J]. 翟江月.  管子学刊. 2008(01)
[4]《战国策》的人才选拔与任用思想[J]. 苗润莲.  管子学刊. 2008(01)
[5]《战国策》中“以”字结构用法初探[J]. 陈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4)
[6]《战国策》中的占卜[J]. 韩先艳.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12)
[7]《战国策》《韩非子》的对向特征与趋同构建[J]. 赵楠.  船山学刊. 2005(02)
[8]浅谈《战国策》的论理技巧与语言艺术[J]. 党天正.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9]苏洵与“纵横”[J]. 熊宪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3)
[10]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J]. 王洪波.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博士论文
[1]《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D]. 汤勤.华中科技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战国策》“文学化”历程浅探[D]. 侯鹏翀.河南大学 2013
[2]《战国策》语言技巧与修辞手段研究[D]. 田霞.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论《战国策》对古典小说的影响[D]. 崔海涛.黑龙江大学 2009
[4]明代的《战国策》文学研究[D]. 曹晔.复旦大学 2009
[5]《战国策》写人艺术研究[D]. 刘超.苏州大学 2008
[6]《战国策》介词研究[D]. 王丹.浙江大学 2007
[7]论《战国策》的文学成就[D]. 刘卫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4
[8]《战国策》的论辩艺术[D]. 赵楠.西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05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05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b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