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代表性民间舞蹈转化为高校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12-29 17:53
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以具象性、符号性的方式记述了苗族文明进程、宗教文化、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弥补了其历史“无字”特征的记载缺憾,成为探索苗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开关。笔者从黔东南百花齐放的民间舞蹈中,选择了最具风格性、审美性及训练价值的掌拗村“铜鼓舞”、南猛村“芦笙舞”、排结村“锦鸡舞”、送陇村“古瓢舞”及反排村“木鼓舞”,作为具体研究内容与教学组合编排素材。同时,合理采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排方法,保留其民间传统舞蹈动律、形态、典型动作元素与风格特征,注重苗族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与表演形式的高度融合,继而发展编排出既符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专业课堂教学要求及训练目的,又能满足现代审美的苗族代表性民间舞教学组合,并将其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教学实施成效,试图丰富与完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最大化体现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教研功能,凸显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价值。本次撰写内容以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概述了选题来源与依据、选题目的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正文第一章,笔者对黔东南苗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总体概述,透析历史演进中,生态环境、宗教文化等对舞蹈起源的作用,以及对舞蹈风...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锦鸡舞[9]“锦鸡舞”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
步、搭肩半蹲旁扯腰、挥手抬脚顿步跳,语汇之间多与腾空跳、顿步跳为转换链接。突变的动作空间性,增加了完成难度,从而突显出苗家男儿阳刚健朗,敏捷有力的体格特质,折射出戴月披星务农耕作的生活常态,是苗家人勤劳坚毅的优良品德体现。每逢舞蹈高潮时,表演者集体呐喊“嘿嘁嘁”,将舞蹈氛围越演越烈的同时,彰显了苗民豪爽热情的个性。掌拗村距离雷山县城不远,村民们受现代审美意识影响较深,造就铜鼓舞在世代传扬的过程中,越渐“年轻化”“个性化”,加上其自娱的舞蹈功能,备受苗民喜爱追捧。5.南猛村“芦笙舞”图五.芦笙舞[13]提到以男女对跳形式为表现特征的苗族民间“芦笙舞”,就与苗族“跳月”“游方”的节日习俗息息相关,清陈鼎《黔游记》中记载:“跳月为婚者,立标于野,大会男女。男吹[13]图五来源于百度搜索。https://image.so.com/view?q=南猛芦笙舞图片&src=tab
胸腰上挑动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苗族舞蹈元素提炼之初探[J]. 龙朝晖. 戏剧之家. 2018(15)
[2]苗族传统社会中的舞蹈文化研究[J]. 马静,纳日碧力戈.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6)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探讨[J]. 王思薇,许慧子. 戏剧之家. 2015(20)
[4]贵州苗族舞蹈的场域性和生态性[J]. 刘剑.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2)
[5]完善“中国民间舞教学法”的再思考[J]. 傅辛.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04)
[6]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意味[J]. 袁源.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6)
[7]舞蹈的发现——闻一多艺术类型论研究之二:读《说舞》[J]. 张吉兵.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8]无声世界的符号——舞蹈身体语言[J]. 刘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0(01)
[9]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J]. 潘定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10]我国西南民族的“芦笙文化”及其地理分布[J]. 张寿祺.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1)
硕士论文
[1]黔东南苗族舞蹈文化解读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王国帅.南京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46041
【文章来源】: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锦鸡舞[9]“锦鸡舞”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
步、搭肩半蹲旁扯腰、挥手抬脚顿步跳,语汇之间多与腾空跳、顿步跳为转换链接。突变的动作空间性,增加了完成难度,从而突显出苗家男儿阳刚健朗,敏捷有力的体格特质,折射出戴月披星务农耕作的生活常态,是苗家人勤劳坚毅的优良品德体现。每逢舞蹈高潮时,表演者集体呐喊“嘿嘁嘁”,将舞蹈氛围越演越烈的同时,彰显了苗民豪爽热情的个性。掌拗村距离雷山县城不远,村民们受现代审美意识影响较深,造就铜鼓舞在世代传扬的过程中,越渐“年轻化”“个性化”,加上其自娱的舞蹈功能,备受苗民喜爱追捧。5.南猛村“芦笙舞”图五.芦笙舞[13]提到以男女对跳形式为表现特征的苗族民间“芦笙舞”,就与苗族“跳月”“游方”的节日习俗息息相关,清陈鼎《黔游记》中记载:“跳月为婚者,立标于野,大会男女。男吹[13]图五来源于百度搜索。https://image.so.com/view?q=南猛芦笙舞图片&src=tab
胸腰上挑动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苗族舞蹈元素提炼之初探[J]. 龙朝晖. 戏剧之家. 2018(15)
[2]苗族传统社会中的舞蹈文化研究[J]. 马静,纳日碧力戈.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6)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探讨[J]. 王思薇,许慧子. 戏剧之家. 2015(20)
[4]贵州苗族舞蹈的场域性和生态性[J]. 刘剑.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02)
[5]完善“中国民间舞教学法”的再思考[J]. 傅辛.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4(04)
[6]贵州黔东南苗族舞蹈的原生态意味[J]. 袁源.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6)
[7]舞蹈的发现——闻一多艺术类型论研究之二:读《说舞》[J]. 张吉兵.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8]无声世界的符号——舞蹈身体语言[J]. 刘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0(01)
[9]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J]. 潘定智.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4)
[10]我国西南民族的“芦笙文化”及其地理分布[J]. 张寿祺. 社会科学战线. 1990(01)
硕士论文
[1]黔东南苗族舞蹈文化解读及其保护利用研究[D]. 王国帅.南京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460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zaizhiboshi/2946041.html
教材专著